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航天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航天中,航天员会遇到各种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引起人体内生理系统的许多变化,从而使人的工作能力下降。航天员在飞行中要高效率地完成观察、搜索、控制、跟踪、操纵、进行科学实验等任务,这就要求航天员有良好的体质、耐力、工作能力和高尚的品德。因此,选拔优秀的航天员是保证航天任务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航天员是从众多候选者中挑选出适于航天任务的人,这些人  相似文献   

2.
白树民 《航天员》2013,(1):52-53
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奥秘的伟大创举。然而,太空环境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过程都是在地球1G的重力场中进行的,人类也不例外。人进入太空后,为了适应全新的环境,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这些变化将对航天员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在执行完航天任务后,这些变化还将继续对航天员的健康构成威胁,航天员还需要面临时间远长于太空飞行的再适应(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爱华 《航天员》2010,(1):33-37
在如今世界各航天大国航天员选拔已经习以为常,女航天员的出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记得,曾经还有过一批开拓了女性航天选拔纪元的航天人。虽然她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们的精神和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钦佩。  相似文献   

4.
刘瑞江 《航天员》2011,(1):47-49
2010年10月8日,刚刚经过改进升级后的俄罗斯新式飞船"联盟TMA-M"号搭载着3名航天员前往国际空间站。这3名航天员中间,除了两位俄罗斯人以外,还有一位名叫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的美国航天员。作为世界头号航天大国的美国,其航天领域精英众多,单看飞过天的航天员就有好几百人。斯科特·凯利  相似文献   

5.
《载人航天信息》2009,(3):I0007-I0007
迄今为止,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已有近500人,其中有51人是女性,她们在成为航天员前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虽然女航天员所占比例仅为10%,但她们却是载人航天史上不可小看的一支生力军,她们为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乃至牺牲(已有4名女航天员牺牲),她们无愧于女性的骄傲和巾帼英雄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李勇枝 《航天员》2012,(4):56-58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持续飞行13天。这是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的过渡。再加上飞行乘组中首次有了女性成员.这些都给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与健康,医监医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中国     
《航天员》2013,(5):8-9
神十航天员颁奖授称大会在京举行 据载人航天工程网8月20日报道.20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航天员颁奖授称大会在京举行。7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聂海胜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张晓光、王亚平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任务分析王德汉黄伟芬载人航天活动已有30余年的辉煌历史,参与航天飞行活动的航天员已达数百人,他们完成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航天员在飞行中要对航天器进行监视、操纵、控制和管理并在空间开展科学与技术研究和实验等活动,为使航天员顺利完成上述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景海鹏,男,汉族,山西省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是我国首位三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  相似文献   

10.
动态     
《航天员》2009,(4):50-51
神七航天员赴沪参加航天展;NASA新航天员选定并开始训练;首次登月3人组再度聚首;航天员与香港青少年相逢航天城;驻站航天员受困24小时等。  相似文献   

11.
动态     
《航天员》2014,(6):47-48
航天员刘旺作客中北大学 10月16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出席了中北大学第68期中北大讲堂,并作了题为《人在太空》的讲座。讲座中。航天员刘旺以人类对太空的向往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太空环境、中国载人航天系统构成、神舟九号太空飞行活动和人类航天的未来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事隔7个多月,海外又掀起了一股中国航天热浪。5月19日,由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为团长,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等组成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将我国神舟5号飞船搭载的联合国旗帜移交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作者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行程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3.
双语     
astronaut/cosmonaut/taikonaut航天员执行和能够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人员,美国人称为astronaut,而俄罗斯人称为cosmonaut,中国人称为taikonaut。根据具体分工,可分为指令长、航天驾驶员、任务专家、有效载荷专家等。commander指令长载人航天器上乘员组的总指挥。pilot astronaut(PA)驾驶员航天员负责操纵、控制载人航天器的职业航天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应欧洲航天员中心(EAC)邀请.中国航天员中心(ACC)一行6人到德国科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其中包括中国的两名航天员。EAC为代表团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课程和训练体验项目,使我方对欧洲航天员的训练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对于中欧载人航天领域的未来合作,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特意采访了ACC代表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费俊龙。在采访中,他给我们讲述了欧洲航天员中心之行的见闻和感受。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03,(10):81-89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不仅需要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载人航天器系统,还要有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其中航天员系统是大家非常感兴趣且极为重要的系统。没有这一系统,载人航天就是一句空话。航天员系统一般涉及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与保障、航天环境医学、航天工效学、航天员个人装备、航天员的营养与食品和航天员选训中心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个人装备、宇航食品和太空生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航天员在航天活动中不可避免将遇到特殊而复杂的航天环境因素作用,其对人体会产生特殊影响,常人很难耐受和适应。而在地面模拟航天特殊因素环境并通过试验来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提高航天员对这些环境的适应和耐受能力的有效方法。文章简要介绍了航天特因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航天特因环境选拔训练项目以及载人航天环境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强静 《航天员》2012,(3):65-68
在人类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时,苏联和美国就已经开始着手航天员选拔训练的重大事宜。与此同时,有关女性航天员上天也便成为了当时绕不开的重要话题。美国民间曾在“水星时代”组织过女性航天计划,不过最终却因为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夭折。走在载人航天前沿的苏联起初也开展过女性航天员的选训工作,并且在当时还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5人女性航天员训练小组,只不过她们中间有4人从来没有机会飞天,再加上苏联强大的保密措施和历史长河的洗涤等原因,她们也就很少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8.
于5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6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可说是一个载人航天的高峰论坛,亦可说是一次关于"人在太空"的新想法、新概念、新思路的碰撞和融合。21世纪探月高潮即将来临,火星征途正在开启,我们的航天装备需要改进吗?航天员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该怎样解决,而他们自身应做出怎样的努力?在行星探险和地外生命探索的过程中,只有人类在到达某个地方之前,能够了解自己将会带来的生物污染并能加以控制,航天员的独特能力才是有益的。以此来看,太空环保是人类得以向外探索的道德基石和利益保证,这也是人类必须面临并思索的问题……有意思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航天员如何捆住小行星来进行太空行走,航天员可以有"第二皮肤"吗,太空游客的居住环境该如何设计?航天无疑最需要一个想象的殿堂。这次会议无疑带给我们思维一次强烈的冲击,就让我们站在各国航天专家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梦得更远,让我们儿时就憧憬的航天之梦沿着科学的轨迹飞翔……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是怎样进行选拔和训练的?当“神舟”4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传来时,人们越来越想了解中国航天员的“身世”。终于,在“神舟”4号飞船发射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也许是因为中国航天打造的火箭和飞船要送中国航天员升空的原因吧,所以,宿双宁向我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的记者,介绍起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情况时,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  相似文献   

20.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1)
中国首批航天员开始工程硕士学习2006年2月下旬,中国首批航天员(包括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开始了清华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习。在完成日常航天训练任务的同时,航天员将重新回到课堂“充电”。航天员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学业,课堂设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按计划,航天员将要学习12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