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5)
中国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做客中国航天员中心9月8日,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做客中国航天员中心,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博士对焦立中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盛赞他是所有华人的骄傲。焦立中先生则表示,能来到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中心访问,他感到十分高兴;作为华人的后裔,看到祖国载人航天取得巨大进步,他感到由衷的欣喜与自豪。访问期间,焦立中先生还与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神六”乘组航天员费俊龙交流了在太空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焦立中  郭强 《航天员》2009,(1):56-57
焦立中先生是美国著名的华裔航天员,也是本刊的老朋友,他对中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关注,对本刊也非常关心,2006年曾接受过本刊的专访;2007年参加过本刊举办的与读者互动活动,2008年,神七飞天前夕,他特地给神七乘组写信进行鼓励。此次,焦立中先生从一个航天员的角度,客观地论述了美国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可能性——寻找互惠的合作领域,才是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2006,(3)
人们常说华人遍“天下”,其实天上又何曾少过华人的身影: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3位中国人就曾遨游太空,在距离地球36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里,还曾经有过一位华裔指令长……2004年10月16日中午,俄罗斯“联盟”TMA-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国际空间站里出现了一张黄皮肤的新面孔,这个人就是空间站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站长——焦立中,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从小就对航空和飞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还在圣塔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7,(7):39-39
2007年6月28日上午10时,中国宇航出版社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邀请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博士,在中关村图书大厦5层多功能厅举办载人航天科普讲座,之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宇航学会的邀请,前美国航宇局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携夫人于2006年2月10~14日代表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来北京进行了短暂的工作访问。在此期间,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张庆伟先生接见焦立中先生,并进行了友好的会晤。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胡忠民一并参加了接见。  相似文献   

6.
《航天员》2009,(6):54-54
2009年11月3日至4日,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和NSBRI所长杰弗里·萨顿博士等一行5人对中国航天员中心进行了正式交流访问。中心主任陈善广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陪同参观了中心的训练设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翟志刚参加了与代表团的技术交流。NSBRI成立于1997年,  相似文献   

7.
"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共安排了两场公众见面会,第一场就是航天员公众见面会(Astronaut Panel),这是中外航天员的首次集体亮相,研讨人在月球上工作和生活所面临的挑战。这次见面会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天文台、首都师范大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研讨会由法国首位女航天员、法国前科技部长克洛迪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共同主持。航天员朱力·佩耶特、简·弗朗考斯·卡瓦略、焦立中、弗朗兹·维埃沃克、杨利伟进行了发言,由于时间限制,每人只有5分钟的发言时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05,(5):42-43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焦立中和沙里波夫3月28日穿着俄“奥兰”宇航服出舱进行了他们此次驻站期间的第二次舱外活动。此次活动历时4.5小时,其间两人在舱外安全了3个导航天线和一个GPS装置,并对空间站进行了拍照。装在俄恒星号服务舱外的空间对空间导航天线(又称W AL天线)和GPS装  相似文献   

9.
欧空局航天员弗兰克·德·文1961年出生于比利时.虽然年近50.但看起来非常年轻.体形保持的相当好。当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进行采访时,他看起来竟然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德·文不是比利时的首位航天员.但是他在比利时甚至整个欧洲依然声名显赫.因为他是欧洲有史以来的首位国际空间站指令长。  相似文献   

10.
《航天员》2008,(3):77-77
美"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倾力打造;美籍华裔科学家王阿莲博士热力推荐;美国"火星探险车"项目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一本写给所有有思想、有激情、渴望体验太空探险的朋友们的书……  相似文献   

11.
在进站3个月后.国际空间站第10长期考察组的焦立中和沙里波夫于1月26日进行了他们的首次太空行走。这次太空行走于莫斯科时间10时41分开始,16时11分结束。其间.两人成功地在俄罗斯舱段外面安装了一个德国造的机械臂和3个用于盛放各种菌类的试验用盒子.并修好了制氧机.最后顺利返回站内。  相似文献   

12.
当神舟五号飞船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时刻,举国欢腾,民族振奋。这时,即将接任飞船总设计师的张柏楠与所有研制人员一样百感交融。他没有想到,从这一时刻后,一个更大的挑战即将开始。时隔多年,神舟九号载着两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航天员,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时,人们对这支团队更加刮目。挂帅总师情洒"神舟"向苍穹当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把"接力棒"交给了这个当时才40岁出头的年轻人时,他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从神五到神九张柏楠倾注了大量心血。  相似文献   

13.
王赣骏 《航天员》2011,(5):76-77
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华裔科学家王赣骏,把他奋斗在太空的七天七夜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我能,你也能》一书。书中所写的故事,给人前所未有的知识?情趣和思想启迪。后来,本书部分内容还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4.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宇宙间真的存在反物质和暗物质吗?这是悬在物理学家头顶上的一个巨大问号。上世纪90年代,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决意揭开这个谜团。他寻找到了一把神奇“钥匙”——AMS实验(Ai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称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按照设想,AMS将由航天飞机带到国际空间站上,对这两种物质进行探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10,(5):21-23
<正>美国总统奥巴马4月15日在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发表演讲。他对其砍掉NASA重返月球计划的决定进行了辩护,称他为NASA新确定的路线有望能比旧规划更快地把美国宇航员送到低地轨道以外更远的地方,并发誓要在2025年把美国宇航员送往一  相似文献   

17.
正太空探索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斯克9月27日在于墨西哥举办的2016年国际宇航大会上介绍了该公司雄心勃勃的火星殖民构想。这位富豪企业家此前就反复表示,他2002年创办太空探索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人类实现火星殖民。他说,虽然公司目前只动用了一小部分力量来从事这项工作,但该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马斯克在演讲中宣布了有关太空探索公司登陆和殖民火星目标的多条消息,重点介绍了该公司拟研制的巨型"行星际运输系统"(ITS)。该系统拟利用三个不同的可  相似文献   

18.
"在亚马逊河流,有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掀起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今天,我们在这里点燃书香,也会熏陶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一个科技的、人文的、和谐的西南新空管。"5月25日上午,西南空管局第一会议室正在举行"读书伴我成长"演讲,这也是西南空管局举办的首届"书香满空管读书周"活动的最后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9.
奇文共赏析     
<正>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就美国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发表演讲。他提出了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环绕火星的载人飞行。讲话中有这么几句话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陈小春 《航天员》2010,(5):28-30
一位华裔博士说到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科学实验,不能不首先提到发起并推动它的一个人,此人就是华裔物理学家李杰信博士。李杰信1 943年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后赴台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197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1 978年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太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