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微重力搭载试验和具体实施的办法,以及试验所获得的令人鼓舞的科学成果。同时还提出研制微重力卫星的新设想,为进一步开展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材料科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为充分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有计划地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文章简要地介绍在空间材料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生命科学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87年以来,为充分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有计划地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在空间生命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1990年中国返回式卫星采用的微重力测量系统概况、微重力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微重力测量结果与分折。指出:这是国内首次空间微重力水平监测;研制的JS05-1A 微重力测量仪动态精度优于4μg,响应时间6ms,达到了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该仪器为指导优化空间晶体生长的微重力环境及了解卫星工作状况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对该卫星微重力水平监测所获得的73505对数据进行分折,发现有效载荷动作是影响卫星微重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为10~(-4)g 量级;有效载荷不动作时,除1.23%的时间存在10~(-4)g量级不明干扰外,有97.6%的时间微重力的绝对值小于4×10~(-5)g,仅O.3%的时间在10~(-4)g 量级。  相似文献   

5.
导出了近地卫星上任意部位微重力水平的表达式,分析和近似估算了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首次空间材料加工试验时的微重力水平,表明是在按轨道周期变化的优于1×10~(-5)g_0的准稳态加速度上,迭加了幅度不超过2×10~(-4)g_0的随机加速度脉冲干扰。我国在1987年8月5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一台空间晶体生长炉,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以砷化镓为主的十项材料加工试验。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必须知道晶体生长期间的微重力水平。本文结合卫星的实际运行参数给予了估算。  相似文献   

6.
她巡游太空干了什么? 她给我们带回了什么? 今天,你的盖头掀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 1987年8月5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是用“长征2号”火箭,在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卫星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了五天,开展了科学探测,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下的技术试验。8月10日下午2时半、卫星再入舱按预定的时间准确地降落在预定的区域。这样,我国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九颗人造卫星、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8.
1996年11月4日上午,中国返回式卫星FSW-2-3经过15天的轨道运行后,按预定计划在四川中部遂宁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第17次飞行,也是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第3次飞行。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新型返回式卫星是在gq年代初研制成功的,迄今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该星采用了新研制成功的遥感设备,使一次飞行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返回式卫星技术本身也有很大提高。在完成对地观测主任务的同时,还以搭载形式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正前言自6O年代后期,我们在国防科工委、中国航天总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  相似文献   

9.
西德研究部和中国不久前签署了一项协定:西德将在1988年和1989年用中国返回式卫星进行两项微重力研究实验。第一项实验是由“印托空间”(Intospace)组织准备的有关微重力蛋白结晶生长(采用西德药品研究所提供的一百多个样品)。西德将放置15公斤的有效载荷,在空间飞行8天后予以回收,支付100万美元。这将是国外第二次使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是一种低轨道、三轴稳定、返回舱可安全回收的卫星,可用作遥感卫星、微重力试验平台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文章简要地概述了卫星的各分系统,卫星的发射和返回以及卫星的主要应用方面。到1990年,我国已发射成功和回收了12颗返回式卫星,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克拉.   《太空探索》1994,(2):11-14
简介 从1974年起,中国发射了一系列返回式卫星,这些卫星与涉及遥感和微重力研究等计划相关。虽然第一次发射失败,但其后的飞行均获得了成功,这个记录使中国可以宣称他们从轨道上回收卫星完全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从1975年至1994年中国研制成功了FSW-O、FSW-1和FSW-2三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FSW-0卫星9颗发射和返回均获成功;FSW-1卫星5颗除FSW-1-5卫星返回失败外其余均获成功;FSW-2卫星2颗发射和返回均获成功。卫星的起飞质量从FSW-0-1的1790kg增加到FSW-2-2的2760kg,轨道运行时间从FSW-0-1的3天增加到FSW-2-1的6天。卫星的服务业务不断扩大,FSW-2已发展成为一种兼有应用、空间科学试验和技术试验功能的多用途卫星。  相似文献   

13.
10月7日16时2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法国制造的W3C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为欧洲卫星运营商提供发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40周年,回顾1973—1978年我有幸参与从事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工作,深感这一成功来之不易。1973年底,我被调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回收技术研究室系统组(三室一组),从事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系统设计工作。三室副主任林华宝、系统组组长陆章福以及组内其他同志热情地向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返回式卫星与空间科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至今已有30 多年, 共发射了23 颗返回式卫星. 在多次返回式卫星任务中成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 本文首先概要介绍了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情况、技术特点、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的空间科学实验情况; 其次, 介绍了卫星平台对有效载荷可提供的环境条件、服务支持以及载荷设备研制与卫星技术流程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接口要求; 最后, 对卫星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日本科技厅、宇宙开发事业团和邮政省决定,在实验用数据中继跟踪卫星(ED—RTS)上搭载邮政省的广播通信联合卫星(BCTS)上的工作仪器。在宇宙开发委员会的卫星系列分析会上,对通信卫星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作了详细研究。结论是削减EDRTS的工作仪器,搭载BCTS工作仪器,并开始在概念研究阶段进行具体研究。 EDRTS采用技术试验卫星6的技术,中继对地观测平台技术卫星(ADEOS)和日本舱(JEM)的数据。为搭载BCTS工作仪器,将EDRTS的星间通信仪器双系统改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卫星的使命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规律,这不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对推进我国空间领域的科学探索也有重要的意义。及时雨实践十号诞生恰逢其时提到返回式卫星,大家并不陌生,到2006年为止,我国共成功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通过这些任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电气公司黑田隆二去年底发表的“日本主要空间开发计划”一文介绍,日本正在积极研制一颗可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用于尖端技术产业开发、不载人、可回收的空间实验装置,即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将于1993年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3SⅡ火箭发射到高度为250公里的圆轨道上,工作约一周时间后按预定计划回收(回收舱重800公斤),在日本本土上实现软着路。西德参加了这颗星的部分研究工作。可回收有效载荷舱由热防护罩、观测仪器安装平台、各种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9.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我国返回式卫星上用的计算机数字姿态控制系统的方案;重点阐述姿态确定和相平面控制律的设计方法;最后简述飞行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