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随着世界各国发射入轨的航天器的增多,由多种遥感卫星组成的,包括地面应用系统在内的天地一体卫星应用网络体系即将形成。文章介绍了国外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方面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天地一体化的感信息应用网络体系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建设天地一体化遥感应用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空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及协议作概念研究,包括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系统组成,以及网络模型和相关协议。  相似文献   

3.
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应用网络体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各国发射入轨的航天器的增多 ,由多种遥感卫星系统组成的 ,包括地面应用系统在内的天地一体卫星应用网络体系即将形成。文章介绍了国外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方面的现状与趋势 ,分析了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应用网络体系的特点 ,并指出了中国建设天地一体化遥感应用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运载火箭日益增长的测控需求,网络化测控成为未来运载火箭测控的必然趋势。通过研究IRIG 106-20国际遥测标准中TmNS标准特性、协议栈以及系统架构,提出了基于TmNS的运载火箭天地一体化测控网络的新概念,给出了测控网络系统架构、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并对其中涉及的TmNS数据消息传输协议、RF网络接入层协议、TMoIP协议、数据包遥测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可行的实现方案,为今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地一体化测控通信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天地信息一体化作战模式对武器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天地信息一体化作战条件下的飞行控制模式和流程。结合天地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信息化飞行控制系统综合集成方案,通过天地静态联通试验,验证了综合集成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7,(7):47-47
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是推动航天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产业如何更好的为航天工业服务,促进天地一体化建设,形成更加广泛的航天电子信息产业链,推进航天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述彭 《卫星应用》2004,12(3):1-3,31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了天地一体化;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并重的建设方针,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也是贯彻五个“统筹”方针的重大措施。为此,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委曾组织专家咨询,针对我国遥感卫星的天地一体化的信息源和数据流程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管理体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希望能理顺“铁路警察,各管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空间遥感与应用系统必须形成天地一体化快速精确的信息流以及利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一体化体系的两个新趋势,阐述了重视树立太空意识,对于增强国家安全和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空间激光通信是提升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传输速率、组网能力、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特点,总结国外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有望应用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的空间激光通信新技术及其优势。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促进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前空间通信的发展趋势是空间通信网与地面通信网融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信息传输系统。针对航天器内部网段设计和CCSDS空间链路承载网际协议业务(IP over CCSDS)的协议转换技术开展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近地轨道航天器的天地网络一体化方案,并通过研制航天器网关实现了网际协议(IP协议)与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高级在轨系统(CCSDS AO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的相互转换,并对服务质量(Qo S)保证方法进行了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案可用于构建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天基定位、导航、授时(Position,Navigation and Time,PNT)系统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利用星间链路实现高速通信和高精度测量,构建天基信息网络和维持天基时空基准,对星间链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光波束窄,方向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实现更高的信息传输和更高的测量分辨率。通过激光星间链路的通信测量一体化设计,实现通信与测量功能的高度融合,共用相同的物理信道和信号设计,将会极大地提升系统性能,降低系统复杂性,从而实现载荷的小型化设计,这已成为星间链路的发展趋势。针对通信与测距一体化的需求,文章设计了基于高速通信信号的激光测量通信一体化方案,并对测量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激光测量验证系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在1Gbit/s的通信速率下,星间测量精度优于1mm,相比于目前微波星间链路测量,精度提升了30倍。  相似文献   

12.
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中航天器网关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器工程》2016,(1):77-83
当前空间通信的发展趋势是空间通信网与地面通信网融合,建立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的信息传输系统。针对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推荐的基于CCSDS空间链路承载网际协议业务(IP over CCSDS)网关协议转换技术,文章提出一种实现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的航天器网关的设计思路,即通过研制航天器网关实现IP协议与CCSDS高级在轨系统(AO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的相互转换,并对服务质量(QoS)保证方法进行了设计。针对航天器网络搭建了测试系统平台,并对高清图像、高质量话音、计算机数据和遥测数据等网络数据的传输进行了测试,测试中通过航天器网关进行传输的所有网络数据包均无丢帧现象发生,文章提出的IP over CCSDS网关可用于构建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  相似文献   

13.
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航天测控系统对促进航天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测控技术总体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还必须得到增强和拓宽。应尽快提高航天器测轨定位精度,测控通信覆盖率和多星运行管理能力;建成完善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体系,并在天地应用数据传输和空间信息综合处理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任务和目前技术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未来发展趋势与策略归纳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典型的军用遥感卫星地面系统遥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完成数据的接收、处理、管理和分发,是连接数据获取和应用的重要桥梁。地面应用系统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保障能力,体现武器平台的高度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具有无条件安全和高速通信潜力的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基于光学参量放大器的高功率明亮压缩态光场制备技术和实验系统;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结果,优化系统工作参数;最终获得光功率为200 μW,压缩度为10 dB的明亮压缩态光场,为研制工程实用高功率连续变量明亮压缩态光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天地信息网络融合可以实现空间与地面网络资源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国内外已提出多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架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面向CCSDS数据系统体制与空间通信协议规范(SCPS),在分析CCSDS协议体系结构及其应用发展基础上,讨论卫星链路应用TCP/IP的问题与关键机制,并综述星地一体化协议IPoC(IP over CCSDS)的技术研发与仿真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空间CCSDS协议体系与地面IP网络机制,为天地信息网络融合系统设计与网络协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临近空间信息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是完备和闭合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的重要课题。简单介绍临近空间飞行器作为构建信息网络载体的优势,并简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介绍临近空间信息一体化的基本体系与构成设想,分析构建临近空间信息一体化网络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丁溯泉  于志坚 《宇航学报》2003,24(4):359-363
为满足在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传输各类数据的要求,航天器和地面设备都有相应的措施与之适应。星上数据的业务综合将航天器上的各类数据合并成一路数据流,经物理信道统一传输。地面设备则将遥测、遥控、测距和数传等功能在基带集成,形成综合基带设备。业务综合与综合基带都曾推动了航天任务中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展,但二者都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并没有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设计。本文对业务综合与综合基带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天地系统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提高星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文中通过对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实例说明了一体化设计思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由智能化开关设备为基础组成的保护、监控与信息网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阐述了该网络系统在发射场低压配电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无人机测控通信自组网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中,多无人机测控通信组网可有效拓展其作业范围,提升系统整体抗毁能力。首先从概念、分类、军用产品、民用发展前景等方面概述无人机系统,然后综述无人机测控自组网的技术现状、移动模型、信道模型以及网络架构,最后重点分析美军及北约典型的机载数据链系统,为无人机测控组网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