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再入遥测的“黑障”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国外在战略武器的研制过程中就发现地-地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无线电遥测信号有严重的中断现象,此即文献中所说的“黑障现象”。美国在1957年就公开报道过导弹飞行试验的黑障问题,随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抗干扰战略防御系统经过几年耗资巨大的研究之后,即将开始试飞,以验证其是否能从假目标中识别出来袭弹头。 原定在一月中旬进行的一次战略防御试验中,拦截器要拦截—枚在太平洋上空飞行的来袭弹头。人们认为这次试验是研制防御导弹的关键一步。 试验外大气层再入弹头拦截器分系统(ERIS)的目的是验证拦截器利用红外探测器从附近假目标中区分真弹头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试验导弹是其战略导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试验导弹对美国战略导弹的发展又起了重大的作用。从美国战略进攻导弹的研制进程表明,六十年代初之前,它的研制重点是导弹的运载系统。在导弹的运载系统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从六十年代初起就逐渐把重点转移到再入系统,即弹头系统方面,目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 SS-18导弹能携带14个弹头据美刊最近报道,苏联于去年12月对 SS-18洲际弹道导弹进行了两次试验,导弹精度约200米。根据后一次试验资料分析,新的 SS-18导弹能够携带14个分导式子弹头,而以前只带8~10个弹头。这次试验超过了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条约所规定的弹头限额(条约中只允许洲际弹道导弹带10个弹头,潜射弹道导弹带14个弹头)。美国分析家指出,条约中有关  相似文献   

5.
1991年1月28日,美国对外大气层再入弹头拦截器分系统(ERIS)进行了一次试验。当时该拦截器从夸贾林岛靶场发射,模拟的来袭导弹则是从7770公里以外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试验过程中,ERIS拦截器借助雷达和卫星从假弹头中识别出模拟的来袭核弹头,并在空间将其摧毁。 这一试验是与布什总统将战略防御计划(SDI)的重点从只防御苏联战略导弹攻击转向防御  相似文献   

6.
目前,惯性导航技术和再入弹头技术正在取得进展,这将改进美国战略导弹突破苏联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和摧毁加固目标所需的命中精度。美国国防部打算在今后五年内花费10亿美元来完善现有的制导和控制系统以及再入弹头系统,包括准备用在 MX 导弹、潘兴Ⅱ导弹、三叉戟导弹以及小型洲际导弹上的突防装置。据国防部的官员透露,美国一方面在审慎地将各种先进技术用于已服役的导弹上,另一方面则力争将环形激光陀螺那样的新型装置用到今后的导弹上。预计称作侏儒的小型洲际导弹(SICB—  相似文献   

7.
MX 洲际弹道导弹的首次发射已提供多项飞行试验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关键性设计审查,以便为 MX 导弹的生产确定一个基本方案。对原型导弹系统进行的一系列关键性设计审查拟于6月下旬开始。MX 导弹于6月17日从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此次飞行试验证实了这种先进导弹的精确性。计划官员们声称,在试验中,6枚再入弹头全部命中了距离范登堡4100  相似文献   

8.
《上海航天》2006,23(6):I0001-I0004
·论文与报告·根据线性迭加理论实现微小卫星姿态磁控制…………………………………李太玉,张育林(1-1)再入弹头大攻角俯仰运动的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史小平(1-8)四轴型磁悬浮动量轮变结构控制…………………………吴刚,张育林,刘昆(1-12)一  相似文献   

9.
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目的之一是要确定它的命中精度。要测定导弹头部落点的位置,必须在落区配置头部落点定位系统,并在试验一结束就立即处理所测得的落点数据。本文简要介绍美国东靶场的导弹落点定位系统及测得的头部落点数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中远程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引起的电波传输中断问题给弹头遥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前获取弹头再入段遥测数据较好的办法是采用具有记忆重发兼有实时数据传输功能的无线遥测设备与采用硬、软回收磁带等手段的磁记录遥测设备两套并用的测量系  相似文献   

11.
弹道导弹落点预报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弹落点预报是一门综合技术,国内外都已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开展这项研究的现状,简要地阐述了落点预报的作用,指出落点预报具有航程安全性评估,弹道导弹拦截试验、再入体搜索范围划定、发射辅助决策、提高命中精度和验证天地关系6种作用。论述了构成落点预报的3个要素,即信息获取、飞行仿真和统计综合。明确了精度分析在落点预报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2.
洲际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经受着严重的气动加热和气动力的作用,端头周围附面层空气温度通常高达10000°F以上,这样高的温度,再加上表面的气动剪切力,就造成了极为严峻的再入环境。为保护导弹弹头内部的主要部件,必须采用烧蚀热高和热结  相似文献   

13.
《詹氏防务周刊》1985年1月19日报道:据美国情报部门提供的消息:五角大楼正在研究未来可能实现的各种系统,其中包括先进战略导弹系统(ASMS)计划中的机动再入弹头。为了对付苏联可能的反弹道导弹防御,及在未来攻击苏联超级加固的关键指挥中心,五角大楼认为,继续研究机动弹头是深谋远虑的行动。美国将利用研制 Mk500弹头和试验高级机动再入弹头(AMA-RV)所取得的经验来制订这项研究计划。海军研制的 Mk 500是用于近期作战时代替“三叉戟”I的 Mk4弹头的,以躲避反弹道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再入是指飞行器重返稠密大气层,再入高度通常考虑为90公里。低于这个高度时,必须考虑气动阻力和气动加热,在这高度之上遇到的阻力或气动热可以忽略。弹道式导弹上升期间速度逐渐增加,但随着飞行高度的升高,大气密度迅速降低;而在再入期间,导弹弹头以  相似文献   

15.
一、外测系统的现状随着洲际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航天飞行器和运载工具进行远程实时跟踪和精密测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外弹道测量系统(简称外测系统)成为火箭、导弹和各种飞行器研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度(测定主动段各点弹道数据);弹头再入测量,观察弹头分导系统的工作并研究弹头的突防技术;卫星入轨、回收和轨道的测量,为靶场提供实时的安全信号,当导弹偏离预定弹道时,发出安全自毁指令;以及对导弹的姿态、俯仰、横滚及脱靶距离等其他外部参数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侏儒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公路机动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又称小型洲际弹道导弹),用于打击导弹地下井这类目标。美国研制侏儒导弹的指导思想是想通过机动性提高导弹发射前的生存能力。鉴于这种导弹造价昂贵,所以目前马了·玛丽埃塔公司正在研究一种装两个弹头的侏儒导弹,作为提高成本效益的一种方案。比如250枚侏儒导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布什说,原来打算把战略防御计划(SDI)发展成一种只防御苏联战略导弹的防御系统,他希望该计划今后应转向防御从世界上任何地方向美国发动的有限战略导弹攻击。 这一决定与洛克希德公司用外大气层再入弹头拦截器分系统(ERIS)在首次试射中击毁一枚弹道导弹弹头的行动是一致的。 布什重新确定SDI重点的这一决定是在伊拉克用近程弹道导弹(SRBM)攻击以色列和沙特,而爱国者面空导弹的改进型PAC-2对其进行了成功的拦截之后做出的。 几家SDI承包商正在集中研究对战术弹道导弹和SRBM的拦截问题。这次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经受了战争考验,这有助于SDI战术导弹拦截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自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告进行“星球大战”计划可行性研究以来,据美国国防部透露,“星球大战”计划已在下述几个方面取得新的成功:(1)特种激光武器和陆基激光武器能够打下苏联导弹;(2)非爆炸性射弹能使苏联弹头失效;(3)探测装置能辨别弹头和假目标。由于技术上的进展,预计可使原计划提前两年,在1987年就能试验“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导弹防御系统。当前,美国在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00,(11):40-41
按照弹道导弹防御局的计划,NMD将进行5次大气层外的飞行试验,试验费用约5亿美元。而在外层空间识别真假弹头,是NMD的关键技术之一。 1997年以来,NMD系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拦截弹上的动能杀伤飞行器(EKV)的关键设备红外探测器已成功进行了2次验证飞行试验,演示了其对模拟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能力。1997年5月,在美军进行和平卫士(即MX)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期间,为给NMD中的BM/C3I系统扩展信息,考核其关键技术,对NMD系统的指挥控制设备进行了首次作战效果评估。当时携带9个再入弹头的MX导弹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  相似文献   

20.
天基对地打击动能武器再入解析预测制导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基对地打击动能武器用于从太空对地面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打击。为了在各种干扰因素的作用下仍能保证足够的命中精度,动能弹头必须实施再入制导。针对实时性要求,探讨了一种解析预测制导方法。首先详细推导了零攻角再入弹道参数的三维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借鉴牛顿迭代法的思想设计了速度倾角与航向角的迭代修正算法,并最终将其用于制导指令的生成。仿真结果表明,解析预测制导方法能有效提高再入弹头的落点精度,且实时性强。此外,通过对不同制导参数下的制导性能进行分析还发现,制导步长取450-600米、精度参数取20-50米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