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我厂飞机钣金零件车间的钣金零件除油方法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汽油清洗,除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仅需一个洗涤槽,零件放在槽内冲刷,取出用纱布擦净即可,但它存在着严量的缺点:工人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清洗工人直接与汽油接触,劳动条件较差;用汽油清洗消耗了大量目前国家短缺的汽油,而且容易引起火灾。因此有关部门一再  相似文献   

2.
用水剂清洗刑代替汽油除油,经部内外工厂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好的。用它取代汽油不仅能节约能源、避免火灾事故发生,而且还有许多汽油所不具备的优点。如汽油只能除去零件表面的动植物油和矿物油,而水剂清洗剂还能除去水溶性或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汗液、尘埃、积炭和经热处理、焊接和抛光研磨后的残渣等)。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皮肤的刺激也比汽油小,可以大大改善劳动条件和降低劳动强度,保护工人身体健康。目前市售的水剂清洗剂(一般称金属净洗剂)对有色金属铜、铝、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因此水剂清洗后如果没有好的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航空工业中,铝及铝合金零件在进行阳极氧化、化学氧化时,都得进行化学除油。航空工厂采用的化学除油溶液大都是沿用苏联五十年代的碱性化学狳油配方,即用磷酸钠、碳酸钠、硅酸钠和浸润剂按一定的比例自行配制。这类化学除油溶液存在着溶液配方复杂,分析调整繁琐,除油效果较差等缺点,同时,对零件有一定的腐蚀性。虽然各工厂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对使用的除油溶液配方有所改进,但效果仍不显著。一九八一年一七二厂在外协来料  相似文献   

4.
特材零件除油作为表面处理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表面膜层的形 成和性能。本文重点论述了除油工艺的重要性和特材零件油污的来源,并有针对性的对 汽油浸泡、表面活性剂超声清洗、阴极电解除油等除油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优化各工序 工艺参数。除油效果采用水润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试验确定的除油工艺方法合 理,效果明显,去除了特材基体表面油污,露出了活泼的特材基体,为特材表面获得优 良的表面处理膜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三氯乙烯清洗零件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近几年来国内也正在开展对这种除油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我厂根据国外引进的某型直升机的要求,于一九八三年在电镀车间开展了三氯乙烯除油的应用试验,并研制成功了一台三氯乙烯除油设备。以前用汽油清洗零件,清洗质量不好,效率低,污染环境,极易造成火灾,同时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改为三  相似文献   

6.
针对航空发动机外部管路制造中利用样机排管,依靠型架成型与焊接的现状,在分析现有各种管类零件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柔性工装标准模块,探索出一套依托导管三维模型提前组合拼装导管焊接定位工装,提高导管的制造精度,实现无样机排管,使导管研制与其他部件研制并行,降低工装费用,有效缩短发动机外部管路研制周期。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厂的导线线号,一直是沿用手工在氯代乙烯管上用自制线号水写好号码,再套到导线的两端。工作量大,操作麻烦,效率低,字体不美观,挥发气体影响工人健康。于是,我厂总装车间研制了一台自动恒温印字线号机(外观见图),实现了机械化,效果较好。一、机床主要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水洗对民用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改善效果,实现从定时水洗向视情水洗的转变,并为航空公司评估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提供支持,提出一种发动机水洗效果量化评价方法。该方法选择延长在翼时间和节省燃油量作为评价发动机水洗效果的两个主要指标,给出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建立基于成本的发动机水洗效果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水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某台水洗后发动机的实际数据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所提方法开发发动机水洗管理系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发动机水洗效果的定量评价,为视情水洗的实现和航空公司评估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使用可靠性的民用航空发动机水洗间隔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在翼水洗是发动机性能恢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某航空公司2009年和2010年35台发动机水洗前后EGTM恢复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发动机水洗效果评估的指标,建立了一套基于发动机水洗使用可靠性的评估方法与水洗间隔优化方法。可以帮助航空公司优化水洗间隔,评估水洗效果,提高发动机使用可靠性,为航空公司优化发动机维修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旧镍层上电镀我们采用“阳极退镀法”。即把有旧镍层的工件除油后放入硫酸退镍槽中,硫酸的比重为1.5、含甘油30克/升,工件接阳极,铅板为阴极,电压控制在8伏左右,通电数分钟后观察工件表面,表面应光亮一  相似文献   

11.
《宇航材料工艺》2003,33(3):52-52
本成果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电镀生产漂水无排放理论和技术 ,使被镀件从镀槽中带出的镀液基本上全部循环回用到镀槽中 ,大量节约电镀生产用水 ,只有自然挥发的消耗 ,不需电镀废水处理设备 ,解决了如下关键技术 :(1 )通用而精确的镀件各种水洗方法的镀液含量的计算式 ;(2 )一套电镀无废水排放理论 ,即各种镀件水洗方法的规律 ;(3)一套电镀漂洗水无排放的设计方法 ;(4 )一套电镀漂洗水无排放操作规程。本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并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属国际先进水平 ,并已成功地用于电镀生产线的改造和建设。本成果最适用于那些镀液污染大、…  相似文献   

12.
GH761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涡轮盘用新型高温合金 ,具有卓越的物理机械性能 ,但切削加工性较差。在GH761拉削加工中 ,拉刀磨损直接影响着表面质量。刀具的磨损通常用后刀面磨损值VB表示 ,在薄切屑低速拉削时 ,VB值变化极其缓慢。在试验中 ,60mm长的工件连续拉削 2 4 0s(相当于拉削五六个涡轮盘榫槽的时间 ) ,才形成比较均匀的后刀面磨损带 ,但此时拉刀却已磨损得不能使用。据观察 ,此时拉刀钝圆半径rn 有相当明显的增长 ,rn 值的变化反映了拉刀磨损的程度 ,同时也是影响拉削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用模拟拉削的方式做了工艺试…  相似文献   

13.
直升机“空中共振”问题,是一种危及直升机飞行安全的自激振动问题,是直升机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某直升机“空中共振”计算,是指该直升机在悬停状态的“空中共振”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应用“八五”重点预研课题《星形柔性桨毂直升机“空中共振”计算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空中共振”计算模型,研制了一套实用的计算软件,分别采用临界稳定性分析法和特征根分析法进行“空中共振”计算,并进行了计算结果的对比,得出了明确的计算结论。  相似文献   

14.
环槽铆钉     
引言 环槽铆钉是一种新型的紧固件,连接辑度高,耐疲劳性能好,国外先进的飞机上早已广泛应用。据统计,一架某飞机上采用环槽铆钉达20万件以上。 为满足新机研制的需要,我们编制组成立几年以来,对环槽铆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不少单位已经开始使用,反映良好。现将环槽铆钉的一般情况介绍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加工夹套深环形槽的难点论述了专用刀具的设计,以及在普通车床上加工深环形槽的工艺方法。我们在研制开发新产品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夹套,材料为QCr0.5青铜,此材料在400℃以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同时导热性、导电性、耐磨性都好。而切削性能差。其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在室温条件下于碳钢表面进行磷化处理的研究概况。研制了弱碱性和中碱性的高效能除油液;在表面调整剂中添加了SJ稳定剂,提高了表面调整剂的质量;研究出了以锌盐为主盐的室温磷化配方及工艺。所得磷化膜和磷化膜—涂膜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GB6807-86中规定的技术要求,与国际上应用的帕卡濑精磷化工艺相当。本工艺的优点是磷化处理在室温(16~35℃)进行,从而大大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我厂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潮湿,在生产过程中,钢铁零件在工序间经常因锈蚀影响生产进度,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有时甚至造成零件的报废。为此我们广泛收集资料,从中筛选出既经济又适用的方法,通过试验加以改进。1990年试验出钢铁表面除锈防锈液,并已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溶液的成分主要采用乳化剂、防锈剂、膜转换剂及一些辅助剂加水配制而成。 2.溶液使用温度20~65℃比较理想,冬天应适当加温,保持快速处理。 3.使用方法:浸泡、刷洗、喷淋均可。处理后的零件可吹干、凉干或擦干,但不得叠放或水洗。 4.溶液的特点 (1)使用时不受场地和零件复杂程度的限制。 (2)在同一种溶液里可同时达到除油(微量油污)除锈防锈的目的。处理后的钢铁件半年内不生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73除油、除锈、磷化、钝化“四合一”金属多功能处理液的研究概况。研究表明,以锰盐为主盐,添加有成膜剂、加速剂、活性剂和钝化剂的73液是一种无毒,不污染环境,同时具有除油、除锈、磷化、钝化四种功能的处理液。适用于各种冷轧低碳钢和铝制件涂漆前或塑料粉末静电喷涂前的预处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达到了产品涂装前对表面预处理质量的要求。与同类产品比较,具有使用温度接近室温,槽液酸度低,粘度小,处理后工件表面残液少,易于干燥等优点。73液已作为涂漆和喷塑前的预处理液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中小型固体发动机Ⅰ界面黏接为背景,研制了一套固体火箭发动机Ⅰ界面胶黏剂自动喷涂装置,通过对胶黏剂的特性、发动机定位、喷涂轨迹、喷涂流量等进行研究,确定了喷涂过程中喷枪移动速度、壳体转速等工艺参数。经试验验证及型号应用表明,设备工作稳定,粘结性能满足要求;产品质量一致性好、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相关设备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何建  刘波  张博涛 《推进技术》2021,42(12):2675-2683
为拓宽大弯角扩压叶栅可用攻角范围,优化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结构,本文以一大弯角叶栅为研究对象,对叶片采用压力面到吸力面打通的双“C”型槽道结构处理,在保持槽道长度及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设置85%、80%、75%、70%轴向弦长四个出口位置研究槽道出口位置对叶栅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特定攻角下,槽道出口位于吸力面角区分离线起始点之后、尾缘分离线之前,对吸力面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较佳;在全攻角范围,槽道出口则取在0o攻角对应较佳出口位置为好。为减小槽道内总压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SC”型槽道改进结构,在80%轴向弦长槽道出口位置处与双“C”型槽道以及原型叶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C”型槽道结构相比于双“C”型槽道结构,叶栅尾迹损失及槽道内总压损失减少,槽道出口射流速度提高,叶片尾缘处静压升高;相比于原型叶栅则能有效降低其在全攻角范围内的总压损失,基本消除叶片吸力面附面层分离,削弱角区分离,提高叶栅的扩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