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沐阳 《国际太空》2006,(10):11-13
印度的航天计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射"罗希尼"(Rohini)探空火箭.此后,印度自主研制了卫星运载火箭:"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能将卫星发射到极轨道;"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GSLV)能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17日,长征-3C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我国第3颗"北斗"(英文名COMPASS,中文音译名BeiDou)导航卫星,卫星于1月22日定点在160°(E)、轨道倾角1.8°的赤道上空。这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这次发射是我国2010年的首次航天发射,也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2次飞行,还是全球2010年的首次航天发射。  相似文献   

3.
杭仁 《国际太空》2012,(2):32-34
2011年,欧洲的航天活动波澜不惊,没有影响较大的新型航天器入轨,但所有发射都取得了成功。欧洲航天界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用俄罗斯联盟-2.1b(Soyuz-2.1b)火箭发射了首批2颗"伽利略-在轨验证"(Galileo-IOV)卫星。  相似文献   

4.
雨水 《太空探索》2011,(6):64-65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今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7次飞行,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纪念这次航天任务发射,国内相关单位制作了纪念封,现将收集的发射、测控纪念封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雨水 《太空探索》2012,(5):64-65
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航天发射封和测控封真实、详细记载了北斗卫星的辉煌时刻,现将收集到的部分纪念封介绍如下,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6.
雨水 《太空探索》2012,(2):64-65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人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2011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雨水 《太空探索》2012,(8):64-65
2012年4月30日4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二、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国内航天有关单位结合此次任务制发了发射、测控纪念封,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组网的历程,现将纪念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雨水 《太空探索》2012,(6):64-65
2011年8月12日0时1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巴基斯坦1R(PAKSAT-1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向亚洲用户以"在轨交付"方式出口卫星,其成功发射对进一步开拓国际航天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2011,(7):41-43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7日下午2点10分,美国空军第45太空联队从卡纳维拉尔角的第41发射台成功发射一枚"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将"天基红外系统"(SBIRS)"静地轨道"1(GEO-1)卫星送入轨道。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是新一代导弹预警卫星系统,与原有的国防支持计划(DSP)预警卫星相比,SBIRS预警卫星不仅能比DSP卫星更出色地完成战略  相似文献   

10.
龚燃 《国际太空》2010,(12):8-13
荣誉号(Glory)卫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地球气候和大气研究卫星,用于获取气溶胶和云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及其物理和化学特征数据,保证长期总太阳辐照气候数据的连续性。荣誉号卫星计划于2011年2月由金牛座—3110(Taurus—3110)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升空后将加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下午-列车"(A-Train)星座。  相似文献   

11.
徐菁 《国际太空》2007,(12):33-33,36
2008年10月,美国"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将作为次要有效载荷与"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一起搭载在"改进型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上,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LCROSS的主要任务是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  相似文献   

12.
小光 《国际太空》2005,(8):24-24
2005年7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2D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实践-7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进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夏光 《国际太空》2006,(7):13-18
□□在俄罗斯国家气象卫星系统现代化的架构里,其主要工作是研制下一代极轨卫星--"流星"(Meteor)系列和静止轨道卫星--"电子星"[Electro,又称"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GOMS)]系列.这些卫星将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发射.在对运行的气象卫星系统进行支持和改进的同时,环境卫星的研发也在实施中.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20日,印度空间研究组(ISRO)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成功将本国资源卫星-2(ResourcSat-2)及其他2颗小卫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印度遥感卫星”(IRS)系统又增新的成员。此次发射也是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的第18次发射。  相似文献   

15.
日本空间活动委员会日前披露,M—5运载火箭将从1996年起用于发射科学卫星。M-5火箭是由日本东京大学航天与航空研究所负责研制的,火箭高31米,有3级,用于下世纪发射日本的大型科学研究卫星。M-5火箭可以将重4000磅的有效载荷送人150英里高的轨道,也可以使重880磅的有效载荷摆脱地球的重力场。它的运载能力是目前用于发射科学研究卫星的M—3S-2运载火箭的3倍。目前,正在研究怎样解决其第2级和第3级的可伸缩喷管研制的难题。M-5火箭重128.4吨,第一级长14.5米,第2级长6.4米,它们的直…  相似文献   

16.
宗合 《太空探索》2012,(11):9-9
10月25日23时3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明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0次发射。  相似文献   

17.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18.
松鼠 《太空探索》2012,(10):48-51
2011年8月美俄等国家的航天发射都出现失败,可以说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黑色八月,巧合的是,2012年8月7日俄罗斯"质子"火箭一箭双星发射Express-MD2和印尼的Telkom-3时又遭遇失败,虽然这只是2012年俄罗斯的首次航天发射失败,但是近年来俄罗斯航天发射屡屡出现事故,特别是"质子"火箭去年8月发射Express-AM4时最终卫星入轨失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崔志 《国际太空》2006,(2):17-21
□□在1969-1994年的25年里,日本成功发射了30颗卫星,没有失败的纪录,成为新兴的航天大国.但在1994-2004年的10年间,日本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方面屡遭失败:希望号(Nozomi)火星探测器未能到达预定的火星轨道;火箭至今未能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日本公司在卫星制造方面也没有能力成为主承包商.  相似文献   

20.
"全球星"(Globalstar)低轨道卫星移动电话星座,于1999年11月22日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组网发射,使在轨工作卫星的总数达到48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