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太阳射电短厘米、毫米波段准周期脉动现象(精细结构)的频率特性,得知该现象是由非热电子准周期注入的回旋同步辐射所致. 相似文献
2.
3.
1981年4月1日太阳发生一个4N级Hα耀斑并伴随出现强烈的IV型射电爆发.本文对北京天文台,西澳大利亚站等射电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该事件的微波源状态相对稳定,米波源位置存在移动,因此产生微波辐射与米波辐射是两组不同的电子群体,在爆发频谱指数的时变曲线上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还由于两者辐射源的位置不同,微波与米波的爆发在峰值时刻上也不完全符合.(2)4月1日微波大爆发是由三个主爆发组成的,它们的峰值时刻分别为0135.1,0146.1,0153.6UT.由射电高频端谱指数算出的非热电子能谱指数表明,在射电爆发的三个峰值时刻电子能谱都变硬.本文还得出该活动区的非热电子平均速度(以光速c为单位)β为0.9左右,磁场强度B为430G.并由回旋同步辐射阻尼算得,非热电子的寿命为829秒,这个数值与三个主峰的持续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指数中期预报一直是空间环境业务预报的难点之一. 本文在自回归方法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太阳活动区面积、位置等参数与10.7cm辐射流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根据活动区面积衰减规律, 建立了一个基于活动区参数及演化规律的改进型太阳活动指数中期预报模型. 通过对预报测试实例分析发现, 在日面出现较大活动区导致F10.7迅速增长并超过历史数据峰值的情况, 在日面活动区消亡导致指数突然出现平静期的情况, 新模型的预报准确性相比自回归模型有很大提高, 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下降约5%~9%. 由此可见, 新模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提高了原有模型的精度. 该研究为提高业务型太阳10.7 cm射电流量中期预报模型的预报精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1989年4月9日与4B级大耀斑伴生的两个波段(3750 MHz,2840 MHz)的射电大爆发进行了简单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波段的爆发不仅各自具有繁多的周期,而且都存在30+3s的准周期振荡。这种现象可能与磁环的准周期振荡有关,或与粒子流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SMM1980年和1984年观测的两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MF)及同期耀斑和爆发日珥观测资料,从速度、位置及活动相关率三个方面分析CME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特征,并由此推测它在整个太阳活动周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79年1月一12月紫台3.2cm、10cm波段上的爆发资料,峰值流量增量ΔS/S≥50%的爆发共计25个,发现所有25个爆发的爆前记录曲线上都存在着周期从几秒一10几秒、振幅约为太阳非扰动分量l%的振荡。这种振荡一般先于爆发几小时或几天。但对于特大爆发,如47GB型爆发,在长时间持续振荡以后,往往在爆前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突归宁静,呈平滑记录;对于较小的爆发,脉冲爆或持续期较短的复杂爆,如3S型、20GRF型以及45C型,在振荡同爆发之间不存在记录曲线的宁静时段,而往往由振荡直接延续到爆发。因此微波辐射的这种振荡特性可能是耀斑区域储能过程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
两冕流间物质抛射事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二维磁流体力学方程数值敢两冕流间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为了能重现两冕流间CME的基本特征,本文在加入一定强度的扰动热压的同时,叠加了一个由圆线电流产生的闭合磁场。模拟结果表明,此类扰动能形成明显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环形结构,且外环后随一暗脸。它们在径向和横向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膨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云南天文台4波段太阳射电快速同步观测系统\"1990-01-1994-01取得的103个射电爆发,发现其中29个存在不同类型的快速精细结构(FFS).尤其是发现了几个少见的亚类FFS现象.本文仅介绍两个亚类型:窄带变周期脉动和宽带慢漂移长周期脉动.这些现象表明太阳射电FFS的多样性,它们发生在射电爆发的不同阶段(耀斑不同相),从而说明在耀斑演化中日冕非热电子的加速或注入可能贯穿于整个耀斑发展过程.由于耀斑后相FFS的发生,可验证耀斑后相存在磁重联和似环结构(耀斑后环)的重新形成.由于不同的亚类FFS反映日冕中存奇特别的环境条件,从而推测日冕中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多重类型的磁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