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  Gruener  JP  Toernig  PJ  Fielding  罗先志 《空载雷达》2007,(3):7-11,68
根据与代表法国、德国和英国国防部的法国当局所签订的合同,GTDAR(GEC Thomson Dasa机载雷达EEIG)着手进行的欧洲AMSAR(机载多重角色固态有源阵列雷达)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验证机栽雷达系统AESA(有源电扫阵列)的能力。 AESA给人深刻印象的技术优点有:使用收发模块(TRM)灵活设计的天线、天线的小安装厚度和TRM的低RF损失。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实现机载雷达系统的新设计原理。因此,有可能设计出多面阵列,并使它们最适于飞机上的工作要求和安装限制。而且,应用AESA技术,能灵活组合收发模块,形成接收时具有自适应波束方向图的子阵列。本文简述多面阵列的多种构成可能性和有源电扫雷达系统所具有的能力。 本文最后将给出AMSAR项目计划要验证的多面阵列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子干扰机中侦察接收天线和干扰发射天线之间存在的收发隔离问题 ,提出了基于有源干扰对消的自适应收发隔离技术。介绍了应用该技术的自适应收发隔离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并针对系统的具体应用 ,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步长LMS自适应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均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和良好的收敛性能 ,能有效地应用于自适应收发隔离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Agra.  AK Holz.  EL 《空载雷达》2000,(1):43-57
在有源相控阵天线中,发射和接收分布在使用发射与接收(T/R)模块的天线孔径处。T/R模块的使用使天线的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使阵列结构的选择更加灵活。本文综述了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各种波束形成装置结构。由于全面地讨论所有类型的相控阵天线对任何一篇论文来说都过于宽泛,因此本文仅限于讨论用于雷达的共同馈电有源相控阵天线,讨论了宽带、窄带阵列的波束形成装置结构,包括将振幅锥削用于T/R模块还是波束形成网络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一种应用于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阵列集成宽带收发模块,具有宽频带、高线性度、低损耗等优良性能。重点介绍了光收发模块的整体结构设计,包括高频管壳结构设计、微波电路设计、光学结构设计等。基于三维微波电路结构,实现了四通道阵列收发模块的混合集成研制,其级联-3dB带宽均达到18GHz以上,在DC-18GHz带宽内反射损耗均在-10dB以下,输入1dB压缩点达19dBm,无杂散动态范围为110dB·Hz2/3。  相似文献   

5.
微波仪器技术公司(MI技术公司)与Hollandse SignaalapparatenB.V.(Signaal)公司和荷兰皇家海军合作,设计并建造了天线测试紧缩场,专门解决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特殊测试要求。在引荐给世界各地的海军舰队之前,特别建造了紧缩场,测试Signaal公司的新有源相控阵雷达(APAR)。这种可逆(双向)天线测试紧缩场(CATR)容许在发射与接收两种模式下测试天线。测量硬件能测试动态范围很高的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波形。除对天线方向图进行一般测量以外,该系统还能测量EIRP、G/T和G/NF,并为孔径重构提供分析软件。设计并制作了特殊的天线接,口单元(AIU),用以与控制上千个收发模块(构成APAR天线系统)的波束操纵计算机通信。安装了特殊的高功率吸收栅栏和其他保护设施,用以处理从APAR天线系统送出的发射能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波电路三维集成结构的迫切需求,开展宽带高集成多级射频互连技术研究。主要设计了两种电路结构,多级水平互连电路与多级垂直互连电路。多级水平互连电路中,通过优化同轴-微带线的水平过渡以及倒角过渡方式,得到在DC~30GHz内的仿真结果,回波损耗优于21dB,插入损耗优于0.16dB;多级垂直互连电路中,通过优化BGA板间互连结构,得到在DC~30GHz内的仿真结果,信号的回波损耗优于13dB,插入损耗优于0.57dB。在小型化、高集成的需求下,宽带高集成多级射频互连技术是解决宽带射频信号传输问题的关键技术路径,可以广泛应用在微波电路三维集成结构中,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波束发射前端的相控阵,具有波束灵活扫描和多目标同时通信的能力,是低轨互联网通信卫星的重要微波子系统。采用硅基MEMS三维异构集成技术,将多个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和硅基MEMS功分交叉网络等无源结构一体化集成,实现了一种K频段8波束32通道瓦片式相控阵发射前端。该器件由五个硅基封装模块堆叠而成,不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植球(金球凸点及铅锡焊球)的方式互连,内部通过TSV通孔技术实现垂直互连。为展示其性能,制备了19 GHz~21 GHz频段的样件,尺寸为16.25 mm×14.25 mm×6.3 mm。经测试,单通道发射增益≥18 dB,输入输出端口驻波≤2.0,同时具备6位数控移相和5位数控衰减功能。  相似文献   

8.
Roman  JE Nich.  LT 《空载雷达》2000,(1):21-28,20
我们率先验证了具有超高动态范围的X波段雷达的光纤远距离信号伟输,并证明光子元件能达到现代雷达远距离信号传输所需的严格相位噪声要求,设计并建立了光纤链路,用于AN/SPQ-9B先导研究型雷达的天线和发射机的远距离分置。测试结果表明:传输链将能在发射和接收结构中进行成功的远距离传输,而且不会明显地降低所测得雷达的87dB的后各界信噪比。结果验证了光子技术用于有源阵列雷达发射机/接收机模块的远距离信号传  相似文献   

9.
星载高速SerDes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空间探测任务中海量数据传输的迫切需求,提出了一种星载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解决方案。论述了方案的总体设计结构和关键模块的实现,制定了一种可靠易实现的链路传输协议,并给出了收发方向上的后仿真波形。系统联试验证了4通道点对点之间的SerDes接口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2.4Gbps,并且具有很好的带宽扩展和抗干扰性能。在星上有效载荷数据传输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一) 网络互连技术概述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相互作用,带动了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了把多种不同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出现了网络互连(internet working)技术。它提供异构网络互连的方法及一组通信约定,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的硬件技术。这种互连技术屏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连接它们的物理网络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11.
随着通信导航类卫星编队组网技术的日趋成熟,要求星际链路间信号传输必须高效可靠。介绍一种基于星载平台的有源相控阵S波段四通道T组件,用于星间链路数据传输。通过采用SIP多功能芯片集成技术、射频信号垂直互连技术和灵活的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集成度,实现了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通过采用Wilkinson微带电路形式的功分网络,并对关键电路进行双备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有源隐身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百川 《上海航天》1997,14(3):12-16,22
讨论了一种新的电子战技术--有源隐身技术,它可以分成遥地消和人为盲区两种。从理论上研究了有源隐身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关键技术,基于电波干扰理论建立的相干有源隐身技术是一种有希望的隐身技术,有源对消技术可使目标的雷达散射面积减缩近20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3.
三维成像激光雷达技术为空间地理信息获取、目标立体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以多波束并行收发、单光子阵列探测为特征的新一代三维成像激光雷达可提升雷达探测灵敏度、激光成像帧频与成像效率,从而实现远距离快速激光三维成像。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的激光发散角与接收视场需角秒量级的匹配精度。随着系统波束数量的增加,几十甚至上百波束的高精度收发波束匹配是系统设计装调的难点。聚焦多波束单光子阵列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的收发匹配难题,设计了基于衍射分束激光发射与光纤阵列接收的收发光学系统,提出了一种多波束激光雷达收发波束匹配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收发匹配误差源以及温度对其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可实现64波束优于10 μrad的匹配误差,在工作温度范围内总的收发失配优于20.78 μrad,满足本系统设计时25.5 μrad的收发匹配裕量,系统对环境温度有较好的适应性,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低轨微波遥感卫星主要磁源分布特征,针对微波遥感卫星载荷功率大、装载的收发(TR)组件、有源天线阵、电源及SAR等系统间供电电流回路、接地回路可能产生较大杂散磁矩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效减少大功率微波遥感卫星杂散磁矩的设计方法和工艺措施并进行相关试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卫星整星接地设计,小型化TR组件及有源天线阵、星体内电缆等结构工艺布局和走线设计合理;显著地减少了整星静态永磁矩、动态场杂散磁矩,卫星磁矩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5.
提出利用射频 IC卡读写器、GPRS收发模块、GPS接收机构成系统 ,完成公交车收费、定位、通信的设计思想。介绍该系统的结构 ,系统控制方案与基于 GPRS网络的通信流程 ,研究成果已经在试验中获得验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代航天器的飞速发展,航天器装备多功能化、高度集成化、一体化、微小型化、轻量化趋势不可逆转,电气互连技术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新研航天器技术迭代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传统电缆网互连的现状引出航天器互连系统无缆化的需求,总结归纳国内外互连技术实现无缆化的有效途径及措施,并针对现有无缆化互连技术存在的固有缺陷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出无缆化互连技术未来将朝着立体柔性光纤传输互连、非接触高效传输互连、MEMS一体化集成互连、组网多维互连等方向发展的趋势,为先进互连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遥测大型集成软件的组成结构和实现方法,叙述了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模块的研制步骤。在数据处理分类中,对模拟量、数字量、时序阶跃的处理制表和绘图应用了各类参数表装订技术、彩色文本稳屏技术、图形处理技术、良好界面技术;在数据采集中,讨论了实时处理技术及记录模块的现代化技术。该软件包所具有的高可靠性、通用性、灵活性、广泛的适用性、技术先进性在新型号的各研制过程得到了充分验证。  相似文献   

18.
Hemmi  C Dove.  RT 《空载雷达》2000,(1):34-42,33
采用新设计、研制的宽带辐射元和宽带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验证了工作在C、X和Ku波段的高性能有源阵列,先进的共用孔径计划(ASAP)探索了能够同时具有或分时交替完成雷达、电子战及通信功能的宽带多功能阵列。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完成了两个回合的辐射元和发射/接收(T/R)模块设计。本文归纳了辐射孔径设计方法、整个阵列的概念和目前的设计技术和性能。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转发器中使用的同轴收发多工器的设计技术。应用这个设计技术成功地研制了四通道的收发多工程,工程模型的实测结果表明,电性能优良,达到有关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付伟  侯振宇 《空载雷达》2001,(1):25-29,24
同雷达有源干扰相比,雷达无源干扰技术具有无法替代的优点,并在实践中战绩卓著。综述了雷达无源干扰技术及其战术应用,以及雷达无源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