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召唤     
牧南 《航天》2012,(9):28-28
由西向东,地球在文明的足音中转动 亚洲的原野上,凸现出一个诗人 仰面问天的身影 多么辽阔而富有弹性的地平线啊 多少启示在仰望中拓展着天空的高远 云蒸霞蔚,冉冉升起的太阳 隐去了装点夜色的温柔的群星 沸腾了倒映着天空的江河湖海 多么壮丽的日出啊 每一道波峰上部写着你不朽的名字 多么轻柔的风啊 每一道叶脉中都淌着你的爱与坚贞  相似文献   

2.
王珊儿 《航天员》2013,(3):72-73
流泪,这是人身上出现的最常见的生理现象和自然行为,谁也无法阻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就说过,“对于人体而言,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他的意思很明显,眼泪是多余的,该流的时候就让它流掉。但是,也许达尔文的这个说法仅限于在地球上,因为在人类脚步所触及的领域,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地方,人是不能轻易让自己流泪的,这就是太空。那么,航天员在太空为什么不能随便流泪呢?如果不小心流泪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相似文献   

3.
在方向不变的惯性坐标系建立和求解弹道式火箭的动力学方程,可以不考虑牵连惯性力和科氏惯性力,把惯性制导建立在更简捷明了的基础上。不同于过去书刊常常在随地球一起转动的坐标系中研究飞行力学的各种问题。阐明了火箭离开地球表面起飞的初始条件,详细分析了被地球引力吸住一起转动的空气或大气作用在惯性空间运动着的火箭上的空气动力的处理方法。推导了用惯性坐标系中火箭的运动参数计算地理位置的公式和动坐标系运动参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4.
月球构造浅谈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绕地球转动,问时跟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1×105公里,绕转周期27.322天。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5°.月球的赤道半径为1738公里,比极半径约大31公里。月球赤道面对轨道...  相似文献   

5.
日本宇宙航空研发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筛选出了16项有趣的太空小实验,这些在地球上司空见惯或轻而易举的事情,到了太空中又将如何现身?或者,在地球上只能梦想的事情,如乘坐魔毯飞翔,到了太空是否能够梦想成真?让我们随着这些实验的太空实践者若田光一的身影,来观看这些变化吧。  相似文献   

6.
龚钴尔 《航天员》2009,(1):70-73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变数之快,很难捉摸。我们生活在一个谜云重重又似乎危机四伏的宇宙空间里。 过去,生命无征兆的绝迹过、也崛起过。对此,人类充满强烈好奇又难以完全解谜。 那么,宇宙中最可怕的杀手是谁呢?  相似文献   

7.
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空间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谁能控制空间就意味着谁能控制地球。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大量使用了各种类型的卫星,这些卫星在战争中的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强大的空间力量在未来的信息战中将起到威慑作用,可以遏制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王山而 《航天员》2009,(3):65-66
地球并不是反物质的家园,甚至由于反物质与物质的无缘亲密接触,使得反物质连做地球客人的资格都不具备;而且,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中虽然存在着能构成反物质的反粒子,但它的数量也是少得可怜。既然这样,人类又是如何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家伙呢?  相似文献   

9.
《航天》2011,(1):36-37
夜空中除了月球之外,最明亮的物体是什么?太阳?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金星?这个答案已经OUT了!2009年3月,在增添了新的一组太阳能电池板后,国际空间站超越金星,成为夜空中第二明亮的物体,仅屈居月球之后。假如今天地球上的文明突然毁灭,文明的进程重新来过,新文明的“古代”天文学家一定会对夜空中那个每92分钟就绕地球一圈、亮度超过金、木、水、火、土五颗星的“星体”充满了敬畏之心。在新创造的神话中,这颗“星体”所代表的神灵一定地位显赫。这样一想,国际空间站还真是人间奇迹,开始长期驻扎算起,国际空间站连续载人飞行已经过了10年。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十周年已经算人到中年,该是对它的表现做一次中期总结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宋杨 《航天员》2009,(4):10-15
火星,是一颗令人类永远着迷的红色星球。 人类航天之父,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只永远生活在摇篮中。”仰望苍穹,在遥远的天际,还会有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吗?  相似文献   

11.
高悬苍穹的电子耳目:—漫话军用卫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用卫星在高技术战争中发挥了其它武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被军事家誉为作战效能的“倍增器”。军用卫星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使太空成为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维战场。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运用了70多颗军用卫星;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则投入了50多颗军用卫星。可以说,这些卫星为多国部队和北约夺取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外有人断言,在未来战争中,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谁占领外层空间多,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当今世界军事强国都在竞相发展军用卫星系统,一场激烈的太空争夺战已悄悄打响…  相似文献   

12.
航天生理学的研究进展杜润才,奇云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所有这些生物进化,都是在地球的引力环境中进行的。自从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轨道以来,全世界已有300多名航天员进行过航天飞行。然而,对于长期适应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山而 《航天员》2009,(1):68-69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人类为安全进入太空而千淘万漉,吹尽黄沙始到金,才有了现在的太空成就。然而,谁曾想到,地球上却有一种生物,不需要多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不需要穿价值万金的航天服,就可以在太空环境中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4.
宙彤 《航天员》2009,(2):48-51
翱翔了40亿英里后,“旅行者”1号飞船最后一次遥望旅程的起点,它看到的地球变成了一个苍白的蓝点,悬挂在漆黑无垠的天幕中。如果此时此刻,有外星智能生命在更加遥远的星球上观察我们的太阳系,那么他们看到的地球(如果确实能看到的话)会是更加微弱的一点星光。可是他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点星光实际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呢?  相似文献   

15.
王津雯  施灏轩 《航天》2009,(6):54-55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谁?”、“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谁?”、“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器叫什么名称?”4月17日下午,北京潞河中学学生在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罗京先生、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随员安娜女士组织的宇航知识问答游戏中争相抢答,最终有5位同学表现优异,获得奖励。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法解决转台解耦问题存在的不足,将欧拉角速度转为陀螺角速度,地球自转作为转动激励,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台解耦方法。对框角解耦算法以及卫星三轴与转台三轴不同关系条件下的转台改进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用转台模拟卫星欧拉姿态角时,应尽量避免中内框夹角过小;卫星稳态运行时,转台的内外框分别模拟卫星的俯仰、偏航轴。转台不会产生接近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航天》2011,(1):16-17
美国空军12月3日宣布,X-37B空天飞行器已于当天早些时候返回地球,并且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安全着陆。在太空待了7个多月,X-37B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呢?如果X-37B是美国航天飞机的验证机,那么X-37B要验证的技术可能会包括哪些?  相似文献   

18.
50年前,苏联首飞航天员加加林驾乘“东方”号飞船,勇敢地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荒芜寂静的太空,人类第一次离开了其繁衍生息的地球摇篮,世界自此开始进入了崭新的载人航天时代。这次飞行任务充满未知、风险和挑战,加加林出发前在想什么呢?2011年9月在俄罗斯举办的太空探索者协会的年会上,主办方首次披露了加加林飞天前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自从Sputnik一号于1957年发射升空,已有数千颗卫星进入太空用于观测地球,收集数据。今天,气象气候预报、自然灾害预测都在很大程度依靠卫星观测技术。一个正在形成的飓风会在哪里登陆?大气臭氧层的状态如何?海平面会上升多少?没有哪一个观测方式能像运行于绕地轨道的卫星一样为这些以及许许多多的地球科学问题提供答案。50年来从气象预报、高技术导航系统到解答地球气候基本问题,卫星观测在众多科学研究领域和实践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航天员在太空时无法叫救护车,也无法因为生病了就去看医生。但是他们在空间站飞行几个月以后.却能够健康地返回地球。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