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懿 《航天员》2011,(3):68-69
2011年5月16日,“奋进”号开始了它最后一次、同时也是NASA整个航天飞机机群倒数第二次的太空飞行。这次稍带伤感的旅程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一台全世界最先进的宇宙高能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AMS)。  相似文献   

2.
刘斐 《航天》2011,(8):12-15
2011年5月16日,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的阿尔法磁谱仪(AMS),终于在全球镁光灯的聚焦之下踏上了奔赴国际空间站的探索之旅。这一高精度粒子探测器将在未来10年或者更长时间里,探寻反物质和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3.
谢敏  高建民  杜谦  吴少华  秦裕琨 《宇航学报》2016,37(8):1023-1030
为探明阿尔法磁谱仪(AMS)的温度变化规律,并为制定AMS的热控制方案提供指导和依据,推导了AMS重要区域(AMS前方、后方、顶部和左舷)的太阳辐射热流计算公式,分析了这些区域太阳辐射热流随轨道参数的变化,解释了AMS顶部的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热流变化规律在热控方案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在国际空间站(ISS)正常飞行姿态下,AMS前、后方和左舷的太阳辐射热流受太阳光与ISS轨道面的夹角(β角)、ISS与会日点的角距(θ角)和地球阴影区的影响,AMS顶部太阳辐射热流受β角和θ角的影响。得出结论:β角、θ角和地球阴影区均是影响AMS温度的主要因素,各区域的太阳辐射热流变化规律可以作为设计AMS温度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斐 《中国航天》2011,(6):44-44
日前,全球瞩目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搭乘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了其探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太空之旅。5月25日晚,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应邀接受了记者的越洋电话采访。他表示:"没有中国航天,没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做出的突出贡献,就没有阿尔法磁谱仪项目。"  相似文献   

5.
《航天》2011,(6):F0002-F0002
2011年5月16日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计划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的实验。  相似文献   

6.
云英 《航天》2014,(5):44-45
在宇宙研究中,最令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感兴趣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它们是21世纪初科学的最大谜团,故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这两个代表宇宙中95%以上物质含量的东西,像幽灵一样存在于宇宙之中。人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它,这更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它的兴趣,企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1998,(7):5-5
阿尔法磁谱仪由航天飞机携带升空本刊讯美国东部时间6月2日18时10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起飞,开始了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对接。发现号此行的重要使命是将已在和平号上的一名美国宇航员接回地...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10,(4):13-13
8月28日.人类已制造的最复杂的空间科学仪器——阿尔法磁谱仪(AMS-02)被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抵达肯尼迪航天中心后,磁谱仪将被安放在清洁间进行很多测试。  相似文献   

9.
朱维增 《中国航天》1997,(12):10-13
我国成功地参与阿尔法磁谱仪的研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朱维增1995年10月,美国国家能源部与美国航宇局正式批准了由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研究计划。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用于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及暗物质。计划在19...  相似文献   

10.
规范性引用文件在标准中广泛应用,我国各级各类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不注日期的引用”在执行中出现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分为“四步走”:在执行层面达成共识、试点参照AMS标准的表述修改我国标准的表述、推动国际标准采用AMS标准的表述方式、推动AMS标准的表述在我国各级各类标准中采用。  相似文献   

11.
, 《航天器工程》2012,21(6):36-36
据ESA网站2012年10月19日消息,ESA当日宣布一项新任务计划——希望在2017年发射一颗卫星以探测距地球最近的“半人马阿尔法”星系。这项任务被命名为Cheops(CHaracterising ExO Planets Satellite),是ESA科学项目小型任务系列中的首项任务。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浩渺宇空,敞怀相迎,芸芸众生,共同见证,神舟七号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支持下,打开轨道舱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第一步。这一步,虽清逸飙然,似了无痕印,却清晰地烙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坎里。这一步属于中国,这一刻属于中国。整个出舱活动过程中,身着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如同系在"神舟"舷上的一块灵动的汉白玉,飘浮,移动,一举手一抬足,俯仰之间,风姿卓越,美仑美奂……  相似文献   

13.
龙口 《航天员》2013,(3):30-32
人类想要移民火星。不论是官方组织的航天计划,还是私营机构的探索项目,实施起来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那些在未来需正儿八经驾驶宇宙飞船经过长途跋涉前往火星的航天员,更是要冒着人类从未尝试过的风险,历经诸多艰难,才能到达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目的地——火星。这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上的一项极具开拓性的先驱事业,其中存有太多的未知,而且就人类目前对太空的了解和在太空探索上的经验来看,“火星航天员”这一伟大职业,并不是常人所能胜任的。必须要经过一系列严酷的选拔和培训,才有可能成为火星先遣队的一员,代表人类踏上那颗神秘的红色星球。并开始建造火星基地,为后续到来的大部队做好先期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武铠 《航天》2010,(9):5-7
2010年,对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者,特别是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者而言,是个不一般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有多颗卫星连续跃上太空,在属于它们的轨道上安家。经过这一密集发射组网阶段,中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将在太空中初现雏形。  相似文献   

15.
阳光 《航天》2012,(2):20-20
轨道科学公司将“金牛座”2新型商用火箭更名为“心宿二”。选用“心宿二”这一名称是因为心宿二是天上最明亮的恒星之一,而该公司希望这种火箭也能成为航天发射市场上的明星。  相似文献   

16.
位于休斯敦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月12日下午宣布,无人探测器“鞋匠尼尔”(NEAR Shoemaker)号(又称“近地小行星约会”)成功降落到“爱神”(Eros)小行星上,并向地球发回了信号。它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成了将人造飞行器送上小行星的壮举。这一太空奇迹正好发生在西方的“情人节”(2月14日)前夕,西方媒体称之为“‘鞋匠’亲吻‘爱神’”。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月6日,L-3通信公司宣布由其开发的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通过AH-64D“长眉”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已成功指挥和控制“猎人”无人机。据公司一位女发言人Susan Opp称,这次成功演示是一系列飞行测试的结果,而且每次测试时间都持续1小时以上。演示达到了无人机控制的Ⅳ级水平,意味着机上人员可对无人机及其传感器载荷进行指挥和控制。视频图像从“猎人”无人机上传送给65千米外的“阿帕奇”直升机。这标志着在美陆军历史上首次实现了通过直升机上Ku波段TCDL控制一架无人机及其传感器。Opp解释说,此前美陆军测试涉及到有人机和无人机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和工艺保证措施,解决了AMS空间探测器的铆接成型问题,,保证了32个型腔内壁无损、大小一样。并沿圆周分布均匀,准确向心。  相似文献   

19.
谢懿 《航天》2009,(7):24-27
每过十年,美国的天文学家就会对未来进行一次规划,列出他们最想要的东西。这一做法便得美国天文学界在最核心的问题上形成了统一战线,可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2000年天文学家们公布的清单上,下一代空间叠远镜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它将接替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挑起美国天文学的大梁,并且使得美国天文学继续保持“领跑”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阳光 《航天》2012,(4):F0002-F0002
2月27日美国太空网报道,一颗直径在140米左右的小行星有可能将在2040年与地球相撞。在2月初于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技术小组会议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成为空间专家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