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0):F0002
8月29日16时4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此之前,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27天后,于当日7点38分,安全着陆于四川中部某区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返回式系列卫星“同喜”现象——同一天,同一支卫星发射队,同一系列卫星实现成功发射和回收。  相似文献   

3.
<正> 1992年10月6日14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两颗卫星——我国的第十四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和瑞典的“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两颗卫星相继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4.
曾经亲眼目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4年9月27日,再次见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0次发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上太空征程,这是中国发射的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  相似文献   

5.
简讯     
第 1 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回收北京时间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 9分钟后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运行期间 ,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 ,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 2 7天后 ,于北京时间 9月 2 5日 7时 5 5分成功返回地面。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6.
正唐伯昶的人生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他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研制,执行了无数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任务。作为新型返回式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唐伯昶认为实践十号是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唐伯昶认为卫星工程是个大系统,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2005年8月2日,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素有“金牌火箭”美称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8.
第16颗返回式卫星 成功发射并返回地面 7月3日16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16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了”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卫星起飞重为2.75吨,是我国迄今最重的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星上除用于科学探测的遥感器外,还携带有昆虫、藻类、植物种子、微生物、菌种和蛋白质、细胞反应器、小型生物舱、重力仪和1000个纪念封等。  相似文献   

9.
武铠 《太空探索》2004,(10):2-3
8月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今年继“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和“探测二号”3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我国航天领域又一次传来的捷报。这3次发射升空的火箭,同属我国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0.
为通过国际商务交往推动国际空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及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目的,我国将对外承揽返回式卫星服务业务。这是我国继“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外承接发射服务后的又一重要行动。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说,中国投入国际市场的返回式卫星有FSW-Ⅰ和FSW-Ⅱ。  相似文献   

11.
遥感卫星篇     
正1概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在遥感卫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发展历程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  相似文献   

12.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 1 1月 3日 1 5时 2 0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次发射升空的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十八颗返回式卫星。与以往的返回式卫星相比 ,这颗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卫星将在轨运行 1 8天 ,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等试验。卫星获取的信息和试验结果 ,对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实时传来的报告 ,卫星准时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运行情况良好 ,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在轨运行期间…  相似文献   

14.
长征-2E运载火箭携带澳大利亚卫星升空  发射返回式卫星和瑞典卫星的长征-2C运载火箭  装载东方红-3通信卫星的长征-3A运载火箭整装待发中国第一星——东方红-1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升空  中国返回式卫星荣归故里  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遨游太空  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中国航天铸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在“神舟”号试验飞船的诞生地——北京西郊唐家岭,由曾经为中国空间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几十位院士,评选出20世纪中国空间科技可以永载史册的十大成就。一、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揭开了新中国空间活动的序幕。二、1975年发射成功“返回式遥感卫星”。三、1984年发射成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四、1999年“神舟”号试验飞船首飞成功。五、1999年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六、1988年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时20分,从沉寂了两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传出雷霆万钧般的怒吼,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起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直刺青天…… 遨游太空15天后,卫星又按预定计划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从而宣告这次航天发射活动最终获得圆满成功。 伴随着星箭共辉煌的喜悦,那些珍藏在内心深处的闪光记忆不禁又浮现在眼前…… “常胜将军”力挽狂澜 这次发射使用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中国航天的火箭家族里并不起眼。 论个头,它比不上威猛异常的长二捆、长三甲火箭;论名气,它也  相似文献   

17.
法国最近向欧空局提出,将从1996年开始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微重力实验舱。这项计划已得到欧空局重力咨询委员会的支持。进行微重力实验目前只能用美国航天飞机、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和资源卫星-F的回收舱(还有中国的返回式卫星——编者注)进行。欧空局将从1992年起研制“阿里安回收轨道运载器”(AROC),1995年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AROC作鉴定飞行,飞行费用为500万欧洲计算单位,1996年提供商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8月2日,素有“金牌火箭”美称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10日,印度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了4颗卫星,其中有一颗返回式卫星名为SRE-1。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声明,这颗卫星将在太空运行13~30天后返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