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几种航天雷达高度表,其中包括弹载雷达高度表、“土星”雷达高度表和“天空实验室”雷达高度表,最后介绍一种卫星雷达高度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空管雷达是ATM(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监视空中飞行情况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是确保飞行安全、实现雷达管制和提高空域容量的基础。随着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空管雷达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射频大功率晶体管器件的成熟与商品化,空管雷达进入了全固态时代,国际上出现大量全固态、可无人值守的空管雷达。全固态空管雷达大量采用集成化、微电子化的设备,从而在系统可靠性、稳定性、自动化和商品化水平上有很大提高,使空管雷达发展到一个更为实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空载雷达》2007,(2):4-5
1 20世纪30年代 1936年英国1935年开始研制雷达,1936年四人小组研究雷达能否装上飞机。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测风雷达是国外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标志着气象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部UHF多普勒测风雷达的研制和考核情况,详细描述了该雷达的性能和特点,分析了该雷达的使用情况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炮兵指挥雷达、炮位侦校雷达以及各种活动目标侦察监视雷达不断装备数字化作战部队,大大提升了陆军的战场作战效能。研究了陆军战场雷达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装备技术情况,提出了陆军战场雷达的对抗办法;通过对陆军战术雷达的战术使用特点和技术体制的研究,给出了陆军战场雷达电子干扰机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雷达七十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战前夕,电子技术的一个新门类——雷达问世了。在军事需求和民间应用的拉动下,70年后的今天,雷达已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扩展视觉感知的最主要和必不可少的设备。本文对雷达问世的早期历史进行探究,对雷达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进行回顾和预测。鉴于雷达应用范围极广和笔者经历的局限性,文中大部分内容限于机载雷达领域。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空管一次雷达(PSR)是ATC系统监视空中飞行情况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是确保飞行安全、实现雷达管制和提高空域容量的基础。随着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PSR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射频大功率晶体管器件的成熟与商品化,PSR进入了全固态时代,国际上相继出现一批全固态、可无人值守的PSR,如美国西屋公司的ARSR-4雷达、雷声公司的ASR-IOSS雷达和ITT吉尔菲兰公司的PAR-2000雷达等。全固态PSR大量采用集成化、微电子化的设备,并增加独立的气象探测通道,从而在系统可靠性、稳定性、自动化和商品化水平上有很大提高,使PSR发展到一个更为实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江山 《航天》2012,(9):13-13
作为换取以色列国防部采购意教练机的一项补偿方案的一部分,意大利国防部正在从以方购买一颗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价值超过1亿美元。这再次显示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间有关侦察卫星分工协议的脆弱性。按照这种事实上的专业分工安排,法国要负责光学系统,而意德两国则专门发展雷达侦察卫星。从以方采购光学卫星的决定似乎也与意航天局发展“光学成像与监视系统”(0PSlS)的规划相抵触。0PSlS项目是要为意国防部门研制国产光学侦察卫星。德国和意大利都已发射了雷达卫星星座。意由4颗卫星构成的“地中海天宇”系统则兼顾军事、商业和民用用户。意方要购买的卫星将具有优于1米的地面采样距离,性能可能接近于以色列2009年发射的“地平线”9光学侦察卫星。该卫星将会采用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的“改进型多用途卫星”2平台。该公司雷达和光学侦察卫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尺寸虽小,但性能很高。它研制的“地平线”系列光学卫星和“技术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卫星发射重量在300千克上下,可由欧洲新型“维加”火箭送人低地轨道。  相似文献   

9.
自6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个反辐射导弹——百舌鸟服役以来,雷达便由防御屏障变成了被攻击的目标。目前,反辐射导弹已成为防空雷达最大的威胁。20多年来,许多雷达专家一直在研究对抗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首先从雷达体制、技术和战术应用的角度探讨防空雷达对付反辐射导弹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今后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NMD-GBR雷达的测量能力及其性能参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如果说美国在 2 0世纪 6 0年代初研制的“奈基 Ⅲ”反导拦截系统算作是“导弹打导弹”的第一代和在 70年代初研制的“卫兵”反导系统算作是第二代的话 ,那么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了 3 0年的研制 ,至今出笼的NMD反导拦截系统应属于反导第三代。反导第三代系统又有了新的技术创新并更趋向实用化 ;尤其是在导弹信息的获取系统———GBR雷达的战技性能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技术突破。本刊 2 0 0 2年第 3、4期刊出的前两篇文章 (《NMD -GBR地基雷达初样型的技术功能》和《NMDGBR -P雷达信号模拟器的技术功能》)及本篇内容 ,都较全面的反映了未来GBR -N雷达的技术全貌 ,至少是“管中窥豹”。该雷达经过长期的研制 ,无论是在雷达设计指导思想上和研制工作本身都有新颖、独特之处 ,因此说它在NMD全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尤其在雷达进行真假目标识别的关键作战环节中 ,以多普勒频移的成像和距离高分辨率能力来达到此目的 ,可称为有较大的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1.
国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载降水测量雷达属于主动微波遥感器家庭中的一员,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地对大范围区域内的降雨进行三维立体探测,研究意义重大。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致力于星载降水测量雷达的实际工程研制,目前有一部已在TRMM卫星上成功应用,还有两部正在研制中;国内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文章在给出降水测量雷达工作机理的基础上,主要概述、分析了国外3部星载降水测量雷达系统的设计,并总结出了需突破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9,(6):46-46
印度于当地时间4月20日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采用“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CA型火箭发射了“雷达成像卫星”(RISAT)2侦察卫星以及安娜大学的“安娜大学星”(ANUSAT)小卫星。“雷达成像卫星”2重约300公斤,有效载荷为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配备有抛物面形雷达天线.寿命为3年。它不受光线和天气条件影响,能透过黑夜、云层和伪装进行侦察。卫星轨道高度约为550公里,倾角41度。据报道.卫星研制工作得到了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雷达的发展与变革主要取决于二个基本因素:一是雷达根据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其中包括各种反雷达技术的进步对雷达提出的挑战;二是雷达支撑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雷达理论和雷达技术自身的进步,基础元器件的进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光学、人工智能、通信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英国通过ARTS计划改进“狂风”GR4战斗机雷达 由于英国国防部对延长“狂风”GR4战斗机服役寿命的兴趣日益增加,在先进雷达目标定位系统(ARTS)的计划项目中采用了有源相控阵(AESA)和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改进上世纪70年代装备的机械扫描的地形跟随/地图测绘雷达,以增强它的空对地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5.
“爱国者”雷达被F-16攻击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 0 3年 3月 ,伊拉克战争的第四天 ,美军一架F 1 6战斗机向自己的一个“爱国者”导弹营发射了高速反辐射导弹 (HARM ) ,击毁了导弹阵地的相控阵雷达 ,这种“大水冲了龙王庙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事件 ,已多次发生。对该“误击”事件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制导雷达“三化”设计及其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三化”对加速新型号研制的意义,探讨了型号系统基本型的前景和雷达分系统模块化设计以及雷达部、整件的“三化”设计,提出“三化”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现代雷达基本抗干扰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述现代雷达在“能量”上、“分辨”上、“速度”上以及“体系”上采用的基本抗干扰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11月23日,温州空管站引进一套雷达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引入了上海浦东、上海青浦、合肥、南昌、杭州、福州、厦门以及乐清的八部二次雷达信号,经过综合处理后,提供给空中交通管制员。整个华东上空几乎所有飞机的二次雷达信号尽收眼底。而这些信号中,绝大部分是多个二次雷达信号的综合处理后的信号,只有高度较低的飞机,因地形影响只能有一部雷达覆盖而“单机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数据融合技术系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战争中,随着雷达、红外、激光及光电等传感器的数量日趋增多,数据融合技术正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介绍数据融合技术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并揭示出数据融合系解决雷达目标识别之捷径。  相似文献   

20.
今日雷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年前,曾经为《微波杂志》写过一篇文章,标题为“飞跃中的雷达”。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1984年底,雷达工程师们发现他们的研究领域在发生转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雷达传统设计向着可能在2000年到位的数控、固态系统转变。”现在我们可以对这种飞跃进行回顾,斟酌已经发生的变化并预测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