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英 《中国航天》2006,(12):10-10
11月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际空间大学在北京举行了2007年暑期进修项目合同签字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国际空间大学校长米歇尔·辛普森出席签字仪式并签署了协议。出席此次签字仪式的还有集团公司以及国家航天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宇航学会的相关负责人。吴卓副总经理在签约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中国航天一直十分注重与国际空间大学的合作,每年都选派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学员参加国际空间大学的各类学…  相似文献   

2.
2008年2月26日,由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主办,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空间环境试验与观测技术发展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6):635-635
第七届全国空间碎片学术会议于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召开,会议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下简称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主办,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承办。来自国家国防科工局、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外交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X--集团、中国科学院、中电科技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60多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2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龚自正研究员(注:本刊主编)等参会交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3,(9):6-6
本刊讯作为发展中的航天大国,我国十分重视空间碎片问题,致力于空间碎片减缓和防护研究,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3年8月9~10日,国防科工委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空间碎片专题研讨会。来自财政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空间法学会以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近1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自国家拨专项经费支持空间碎片研究以来我国空间碎片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有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8日~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联合举办的第11届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国际会议暨第17届粒子束表面改性国际会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6.
<正>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空间法学事业的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工作,中国空间法学会日前决定设立"国际贡献奖",专门用以表彰、鼓励对中国空间法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空间法律政策领域知名专家。2014年12月26日,在中国空间法学会与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美国航天管理体制与航天法"主题报告会上,美国著名空间法专家、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空间法期刊》荣誉主编、国际空间法学会理事琼安.艾琳.盖博瑞诺维奇(Joanne Irene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19日至20日,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上海航天局等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相关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8.
1985年10月7日至10月9日中国宇航学会在哈尔滨召开了首届机器人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34个单位79位代表。这次会议受到了黑龙江省科委、哈尔滨市科委、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科委领导到会并向大会表示祝贺。哈工大强文义副校长和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黄文虎教授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哈工大蔡鹤皋副教授介绍了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五届机器人年会和85年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情况,赵国田副教授介绍了美国卡内基—梅农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情况,星光机器厂厂长王焚宫介绍了该厂在汽车生产线上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本重点反映我国在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应用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研究成果的专著(航天器动力学工程),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曲广吉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与控制专业,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专业主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宇航学会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  相似文献   

10.
正第34届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The 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IADC)大会于2016年3月29日-4月1日在英国牛津哈维尔科学园举行,会议由英国航天局(UKSA)主办。来自中、美、俄、英、德、法、意、日、印度、加拿大、韩国、ESA等12个航天国家和机构的120多位官员和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派出了以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为团长,和来自科工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12名专家参会。IADC是空间碎片领域唯一政府间国际权威性学术组织,其目标是协调各航天国家的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空间法学会成立以开展国际空间法和其他与发展空间技术有关的国际法、国内法的研究,宣传我国的空间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推动外空领域国际合作为宗旨的中国空间法学会,于去年12月25日在北京宣告成立。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在外层空间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4,(5):10-10
由国际空间法学会和中国空间法学会联合主办的国际空间法研讨会于4月2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20个国家的近百位国内外知名空间法专家与空间技术专家会聚一堂,对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空间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3.
全国空间碎片研讨会于2001年1月9~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机电集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大、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期间发表了20多篇论  相似文献   

14.
思意 《中国航天》2001,(3):26-27
全国空间碎片研讨会于2001年1月9~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机电集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大、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期间发表了20多篇论文。国防科工委系统一司司长郭宝柱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深刻地阐述了开展空间碎片研究的必要性和召开此次空间碎片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代表们自始至终热情饱满地参加了会议,对减少空间碎片的生成以及航天器对空间碎片…  相似文献   

15.
空间碎片国际机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空间碎片国际机制(多边谈判机制)的分析,指出其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参加相关谈判工作提供参考。空间碎片国际机制的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化、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趋势。无论是从外空利益争夺、外空战略实现,还是从中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航天立法体系完善的角度来讲,积极参加空间碎片技术合作与规则制定的国际谈判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建设上来看,中国应尽快制定“技术—政策(战略)—法律”三位一体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案;从国际层面看,可以借鉴美国一直坚持和贯彻的“技术—政策—国内规则—国际软法—国际法”外空策略,来开展空间碎片减缓和清除等方面的技术与规则制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主办的“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空间热物理专题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参加单位除航天科技集团系统内单位以外,还包括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关单位,参会代表约70余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9月21日至23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召开了2002年学术交流会。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空间中心、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参测绘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五院总体设计部、五院总体专业技术部等单位,共16个单位的约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还收到了中国宇航学会发来的贺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对外发射服务的一些政策和法律,并就世界各国航天界普遍关心的我国发射卫星的技术安全问题,发射服务的价格政策和发射保险等问题做了说明。除此之外,中国还是几项空间法和空间条约的参加者,这对中国的宇航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国际空间法是指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开展外空探索、利用、开发活动中权利义务规则的总称。狭义的国际空间法仅指以联合国外空五大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条约体系,对于缔约国是具有强制的法律约束力的;广义的国际空间法还包括联合国大会决议和联合国外空委大会文件在内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具有很强的政治约束力的外空国际活动规则。中国1983年加入《外空条约》,1988年加入《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没有加入《月球协定》。文章分析前4个公约以及《遥感原则》、《防止在外空部署武器条约草案》、"外空透明与建立信任措施"联大决议、《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准则草案》等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航天活动可能产生的限制和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鹏会见各国航天局负责人本刊讯国务院总理李鹏10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前来北京参加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暨第4届空间机构论坛的各国航天局负责人。李鹏对国际宇航联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来自世界各国如此众多的宇航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聚首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