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美国商业航天政策的牵引下,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秉承简约、低成本和高可靠的运行模式,不断探索实践,大幅降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发射价格,改变了传统航天的市场格局,创造了商业发射市场单位载荷发射价格最低的运载火箭、首次私营航天公司的空间站货运发射、首次运载火箭海上回收与陆地回收、首次运载火箭回收箭体再次发射、现役下行能力最强的飞船、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等一系列成就。其持续实施的低成本策略不断获得成功,累计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等美国官方订单或经费数十亿美元,也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发射服务订单,自2007年以来连续盈利。SpaceX公司给整个航天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及运载火箭的应用情况,根据美国的航天发射层次、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发射价格、国外对发射市场的需求,详细地分析了我国“长征”系列中型载火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60年发展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天运输系统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运载器、轨道转移运载器3个领域,目前一次性运载火箭仍是我国满足进入空间需求的主体。我国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共研制了17种运载火箭、9种上面级,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和不同有效载荷的能力。对我国航天运输系统60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国外固体运载火箭技术的新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毅强 《固体火箭技术》2012,(5):569-572,582
固体运载火箭作为快速进入空间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目前各国航天运输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对国外固体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历程及特点,从四方面总结出其发展趋势,即向低成本、高可靠、快速机动发射发展;向固体运载与导弹技术共用发展,深层次拓宽军民融合领域;向与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大型固体助推器技术共同发展,并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向模块化、可扩展化设计发展。最后,对国内发展固体小型运载火箭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长征"火箭"三勇士"已经全部亮相。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航天发射市场上,欧美和俄罗斯的发射商依靠其先进的卫星制造能力、运载火箭制造技术、发射场设施、灵活的融资和保险方式,结成战略联盟,垄断了世界发射市场。中国航天发射服务业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对世界航天发射市场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曾经占到8%到10%的  相似文献   

7.
正9月15日22时,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一、推动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规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及空间应用",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正式开始工程研制;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执行首次应用性发射,成功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准确送入直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探测器也是世界航天史上发射过的最重的火星探测器。"长征"五号火箭首次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其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行星际探测的序幕,使得我国的航天发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及工程应用,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自由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更大、更强的空间探测及开发应用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据新华社报导,实践8号航天育种卫星已于2006年9月9日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的运行轨道,中星22号甲通信卫星也于2006年9月13日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践8号卫星和中星22号甲卫星的发射入轨,不仅使进入太空轨道的中国人造卫星的总数达到81颗,而且使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总次数突破了两位数、达到100次。实践8号卫星和中星22号甲卫星发射入轨@李大耀  相似文献   

10.
<正>液体运载火箭推进剂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从推进剂加注开始,发射火箭塔架周围区域的工作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随着技术进步,世界各国对航天发射现场安全性愈加重视,并加强无人值守发射技术研究。目前,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主流运载火箭基本实现了发射前端从推进剂加注开始的无人值守。2016年,“猎鹰”9火箭在加注后发生爆炸,因为实现了发射前端无人值守,未造成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1.
正空基发射技术源于美、苏在上世纪70年代争霸背景下提出的反卫导弹、战略导弹空基发射设想。80年代后以相关技术成果为基础,美国开展了空射运载火箭的研制,1990年4月5日,成功发射了"飞马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为空射运载火箭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美国提出了"作战快速响应"(ORS)计划、商业航天计划、"空间增强军事作战效能计划"(SEEME),并相继开展了"快速到达"(QuickReach)、"运载器一号"、  相似文献   

12.
据新华社报导,实践8号航天育种卫星已于2006年9月9日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的运行轨道,中星22号甲通信卫星也于2006年9月13日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3.
运载火箭智能控制是智慧火箭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智能技术在航天控制上的应用研究与工程实践,对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运载火箭的智能测试与发射、典型动力故障诊断与重构、环境与模型自适应控制,以及“软件”定义运载火箭等关键技术;对我国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通过对航天智能控制技术持续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为我国智慧火箭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龙乐豪同志是我国优秀的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曾参加和主持过多个型号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长期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引下,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最近,《航天制造技术》编辑部以我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我国航天制造技术的发展等为题,走访了龙乐豪院士。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海射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WEY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5颗商业卫星,卫星被顺利送人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倾角卫星发射需求,促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此次试验中,"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是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合,首次实现"航天+海工"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7月12日09时00分,由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国内民商航天首款基于自主研制的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运载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意味着我国首款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飞行验证,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1970年至1999年,中国已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68次航天发射,累计发射了84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国产卫星52颗、国外卫星32颗)和1艘无人状态的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率约85%。现今,中国对空间技术体系的认识已得到深化,中国的航天器进入太空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航天信息应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运载火箭技术不断发展,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航天大国都在积极研制新型运载火箭及其动力装置,以提高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运载成本、增加可靠性和任务适应能力。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新型安加拉系列火箭的研制情况,对其研制的总体思路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李思思  曲晶 《航天员》2009,(5):32-35
韩国于北京时间8月25日在罗老航天发射中心进行了其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的发射。由于整流罩分离故障,导致搭载的“科学技术卫星”2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本文对此次发射事件进行了全面跟踪,并对“罗老”号火箭及其航天发射中心进行了科普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从总体与导航制导控制的视角,对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展与成就进行了分析和小结。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解决我国发射高轨道卫星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历经基本能力、适应能力、高适应能力的发展,具备了高轨道大型卫星运载能力,突破了从单一轨道面到三维空间各种轨道发射、从高轨卫星转移轨道到工作轨道发射、从地球轨道到地月轨道发射以及从航天技术试验到高可靠工程应用发射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运载火箭整体能力取得了地球全轨道发射、星际轨道发射等跨越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和国际商业发射表明,该系列运载火箭已进入世界高轨道航天器发射的运载火箭前列,并奠定了进一步开拓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