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行星球磨原理,以NiCrAlY粉末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MA)工艺在碳钢管状零件内壁制得NiCrAlY合金涂层,并利用CO2激光器对涂层进行激光重熔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分析(SEM)、能谱分析(EDS)及维氏硬度试验研究了激光重熔前后涂层的显微组织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球磨转速为400 r/min,球磨时间为10h的工艺条件下,在零件内表面形成结合性较好的涂层,其厚度约为40μm;激光重熔后,其组织结构更均匀致密.  相似文献   

2.
首次提出了在烧结型金刚石工具的制造中引入热处理的新工艺,并系统地研究了淬火温度、淬火时间及回火温度等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热压烧结型铁基金刚石圆盘锯节块及其胎体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同时对经热处理的铁基金刚石圆盘锯节块在石材旺苍红上进行磨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热压烧结型铁基金刚石圆盘锯节块胎体热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淬火温度为760~790℃、淬火时间为3.5min、回火温度为245~315℃;经热处理后铁基金刚石圆盘锯胎体及节块的强度、硬度等机械性能有显著的提高,热处理也能明显改善铁基金刚石圆盘锯节块的耐磨性能。这说明将热处理工艺用于烧结型金刚石工具的制造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某厂汽车发动机奥贝球珠齿轮材料,研究了等温淬火工艺对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880℃奥氏体化+320℃等温淬火处理,可获得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的混合组织。该组织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满足了汽车发动机齿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光内送粉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单层熔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激光熔覆快速制造过程中偏王侧向送粉和多粉管光外同轴送粉熔覆成形工艺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光束中空,粉管居中,光内送粉"的新型激光熔覆快速制造工艺,可应用于金属零件激光熔覆直接制造领域.研究了光内送粉试验关键工艺参数,如光束输出模式、激光功率密度、送粉量、扫描速度和离焦量等对熔覆质量的影响;在多模激光束模式下,探索了不同工艺参数与熔覆层质量的关系,为多层熔覆薄壁墙成形试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简要叙述了激光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金刚石合成方面的应用。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膜的基础上,采用强激光冲击处理合成了金刚石微晶;以激光喇曼光谱为主要测试手段,分析了合成产物的成分和粒度,研究了激光工艺参数对石墨成分转变的影响作用。并对试样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指出了在激光冲击产生的非平衡态热力学条件下,存在着石墨向金刚石转变的趋势;讨论了其转变机理。  相似文献   

6.
现在已经市场化的选择性激光烧结用高分子粉末烧结制件强度低,需要经过后处理才能满足使用要求。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尼龙-6/聚苯乙烯体系复合材料作为选择性激光烧结的基体粉末,探讨氧化铝的加入方式对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烧结精度和力学性能都良好的制件。探讨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烧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尼龙-6/聚苯乙烯粉末体系优化的烧结工艺参数:激光功率10W,扫描速率1500mm·s-1,扫描间距0.15mm,铺粉层厚0.20mm。  相似文献   

7.
采用激光选区烧结的方法 ,对铜、镍 -铜混合粉末进行了一系列激光烧结试验。分析了烧结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讨论了工艺参数对金属粉末烧结成形的影响 ,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X光衍射等手段分析了多层烧结体不同区域的成分、组织形貌和相结构特征。初步探讨了金属粉末直接烧结成形的基本机理 ,为金属粉末的激光快速成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激光增材制造逐点、逐线、逐域的局部成形特性,要求对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过程进行微观—介观—宏观跨尺度的控形与控性,以实现对球化、孔隙、变形及裂纹等典型冶金缺陷的有效调控。本文针对难加工铝合金构件选区激光熔化精密增材制造,在介观尺度揭示了金属粉末激光熔化/凝固的热力学行为及球化效应形成与抑制机理,在微观尺度明晰了金属激光熔池内部熔体表面张力对气泡运动及熔体致密化的作用机制,在宏观尺度提出了金属构件选区激光熔化的热作用机制及构件内应力形成和变形行为。本文为高性能复杂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的控形与控性提供了物理学基础及关键工艺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复杂化,人们把注意力深入集中到激光束剖面特性的质量。过去那些用烧蚀斑和目视分析散射光斑等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激光工艺和应用对激光束质量评定的要求。本文介绍应用电子图像方法诊断激光束的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激光测速的光束诊断和监控。为改善激光流动测量的性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进行了间接性选区激光烧结铁粉成型粉末的实验,结果表明以环氧树脂作为粘结剂的铁粉成型粉末制备简单、成型性好、成本低,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用此种材料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下制作出了复杂的三维零件且误差稳定在 0.3 mm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富油/淬熄/贫油(RQL)燃烧技术运用于高温升燃烧室设计,优化淬熄区设计以达到最佳混合性能。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常温、常压状态下对不同燃烧室压损、射流与主流流量比、淬熄孔及旋流器结构下的淬熄区混合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淬熄孔存在最佳孔间距使得淬熄区内的混合性能达到最优。淬熄区内的混合性能随着淬熄孔的轴向位置后移而逐渐减弱。淬熄孔射流与头部气流的流量比增大,淬熄区内的混合性能增强,但存在临界值。在相同的流量比状态下,增加淬熄孔孔径有利于淬熄区内混合性能的增强。燃烧室湍流强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淬熄区内的快速混合。当淬熄孔位于H/2时,采用交错排列和三孔对称排列,淬熄区具有较好的快速混合效果。采用对称排列时,增加淬熄孔数同时减小单孔面积不利于淬熄区内气流的快速混合。  相似文献   

12.
灰色可靠性分析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可靠性技术出发,结合灰色系统的概念,对结构工程强度和寿命最佳设计问题,提出了灰色可靠性分析,有其实用价值,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淬火介质用于高碳钢丝淬火冷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二醇类聚合物淬火介质水溶液代替铅浴用于钢丝的淬火冷却,初步分析了聚合物淬火介质的冷却机理,进一步探索了高碳钢丝无公害处理的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一定浓度范围的聚合物水溶性淬火介质代替铅冷却,可满足钢丝组织和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互联系的协调互换原则对薄壳、低刚度复合材料口盖的互换性进行了设计.以某型无人机单曲面、双曲面口盖的互换性要求为例,运用飞机制造过程中的协调路线技术、工装设计和容差分配技术,实现了某型无人机复合材料口盖的互换,并经小批量试生产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协调互换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U71Mn干线钢轨开裂原因及热处理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U71Mn60Kg/m干线钢轨使用过程中轨端发生开裂损伤现象,采用硬度检测分析及金相显微技术等手段对所取试样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组织分析。探讨了一些新的淬火技术在高速铁路用钢轨轨端表面淬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原钢轨轨端表面淬火工艺不当,淬硬层厚度不够,层深不均且表层硬度相差较大,使钢轨轨端机械性能尤其是疲劳强度无法满足干线铁路高速运行列车对钢轨的使用要求,造成开裂损伤。较合理的工艺应采用多喷嘴式仿形喷头加热,并控制好加热后的冷却及回火工艺。采用工频感应热处理工艺也能得到较好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捕获轨迹试验中,对外挂物轨迹的计算技巧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根据外挂物在两个相邻位置的测量点间气动系数变化的限度,预计出计算的位移量,指出了选择合适位移量的原则,提出了在某些试验条件下,重力的作用可以另外计算,这既简便又精确,在求解常微分方程组时,要注意紧凑,有些中间参数可将其略去,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试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发展了测定电离复合速率常数的一种新的激波管方法。在这一方法中使用反射激波加热预混气体使之电离,相继用可控制的强稀疏波使之快速冷却,冷却速度很快,可达106K/s, 使之在冷却过程中,电离远离平衡态。用压电传感器和Langmuir 探针监测状态变化历程和离子浓度,并可获得过程中所有的状态参数。测定了NO e 电离复合速率常数。实验表明这一方法简易可靠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了铝合金7075微弧氧化实验,建立了回归模型,量化了对陶瓷膜的多变量互约组合的影响趋势,解决了对生长陶瓷膜可预测、可控制的工艺。通过工艺特性曲线、金相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断层分析、摩擦磨损实验等手段,对形成的陶瓷膜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回归设计铝合金7075微弧氧化工艺是可行有效的,可在很大范围内调节陶瓷膜的微观和宏观结构,调节陶瓷膜相的比例关系,获得防腐、耐磨、电绝缘等高品质陶瓷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聚二醇类淬火介质CH-202的合成、主要性能及冷却机理,并简单介绍了该介质在航空铝与钢制零件淬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柱状粗糙元的边界层人工转捩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风洞试验模型边界层转捩模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取代沿用多年的基于金刚砂粗糙带的转捩模拟方法,本文针对GBM-04A战斗机标模,确定了柱式转捩带的技术参数、制作方法和粗糙元配方,采用全模型测力和表面升华法对边界层转捩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GBM-04A标模而言,粗糙元的最佳高度为h=0.09~0.11mm,在此范围选择粗糙元高度,不仅可以在模型上得到满意的人工转捩效果,而且不产生附加阻力;柱式转捩带具有传统金刚砂粗糙带不可比拟的显著优点,适合在高速风洞试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