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使用和维护需要,机身上要求设置各类开口,而开口补强结构的设计是飞机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CJ828中机身应急舱门开口为对象,进行了开口补强结构的设计及分析.首先利用Catia进行应急舱门开口补强结构的设计,其次利用Hypermesh建立开口补强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最后利用MSC.Patran/Nas-tran对所设计的开口补强结构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开口周围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满足补强结构的设计要求,同时开口补强结构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机身大开口存在结构刚度急剧变化、变形不连续等问题,使得机身大开口加强设计成为飞机设计改装的重点和难点。以国外某飞机为例,通过对开口加强区设计研究,采用单力素对比方法验证加装升降式光电吊舱结构强度;通过梳理载荷设计思路,自主设计光电吊舱及升降机构,并对改装前后各工况应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机身气密压力、机身切面载荷及光电吊舱载荷作用下,该结构能够实现升降功能,载荷计算方法及结果量级合理,结构满足强度设计要求;采用单力素对比方法作为强度合格的评价指标能够指导同类型飞机改装设计。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操纵杆、液压管路、电缆束等元件通过,经常需要在飞机结构的壁板、腹板上开口,此外,还有窗口、舱门、维修口等,因此飞机结构的开口设计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大型飞机的结构开口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于大型飞机的开口结构,如何进行加强、设计出高效的加强结构,以确保结构的内力传递,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了飞机开口结构形式,补强形式,并结合结构强度校核原则及主动结构刚度设计的结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给出了飞机开口结构的设计方法与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4.
主起落架舱(以下简称主起舱)位于主起落架所在的机身腹部翼身开口处,该区域连接结构复杂,是飞机外部载荷、应力集中、疲劳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是机身载荷传递实现平衡的必经区域。主起舱的补强与一般机身开口补强不同,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缓解开口应力集中,另一方面要参与外翼、主起落架与机身之间的传力以降低周围结构应力。补强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翼身传力和主承力结构设计,通过主起舱补强结构进行力学和有限元对比,分析说明下单翼飞机主起舱补强方案。  相似文献   

5.
大型飞机货舱大门结构和机构设计要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型飞机货舱门研究,给出货舱门总体、使用环境、密封、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及机身大开口刚度、货舱门结构、运动机构、操纵锁定等设计要求,并提出了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张伟 《航空工程进展》2013,4(2):193-198
复合材料层合板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结构,其开口补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含大开口的复合材料层合板为研究对象,针对拉伸、剪切、压缩三种不同工况,分别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补强型式进行补强结构优化设计。以补强结构重量为目标函数,采用多级优化方法,对补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对不同补强型式,不同补强材料下的重量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相较于螺接补强和共固化补强,插层补强型式较优,结构重量增加较小。  相似文献   

7.
王哲 《飞机工程》2007,(1):17-20
通过大型军用运输机货舱门研究,给出货舱门总体、使用环境、密封、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及机身大开口刚度、货舱门结构、运动机构、操纵锁定等设计要求,并提出了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复合材料在航空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上开口对其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需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针对国内外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回顾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开口力学性能及补强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从开口区域应力集中、开口层板稳定性研究、失效模式及补强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并对未来含有开口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复合材料开口补强设计参数的确定对于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口区补片补强结构,采用各向异性材料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模型(CDM)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演化进行描述,采用粘聚区模型(CZM)对补片与母板间界面材料的分层损伤进行模拟,建立了复合材料开口区补片补强结构三维非线性渐进损伤模型,模型可预测补强结构强度和损伤演化过程。应用本文模型分析了补片铺层方式、补片厚度和补片半径3个主要设计参数对补强效果的影响,明确了补片与母板间界面材料分层损伤破坏是导致补强结构最终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用飞机的设计技术已经越来越重要。飞机结构工程师会根据飞机结构及功能的需要在飞机机身壁板上设计很多小开口结构,这种小开口结构设计的质量对飞机力学性能和重量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小开口结构的设计已成为飞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机型必须要有优秀的小开口设计。结合某型飞机的结构设计过程,详细分析和探讨了机身小开口结构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载荷分析、相关零部件设计、密封及表面防护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依据CJ828宽体客机总体设计参数及机身结构的设计要求,对中机身结构总体布局、加强框、普通框、长桁等主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建立了中机身结构的CATIA三维实体设计图,并利用有限元算法对中机身等直段结构进行静力分析.结果表明,中机身设计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翼身融合布局民机的非圆形截面机身结构承载特征,美国波音公司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联合提出了拉挤杆缝合高效一体化结构(PRSEUS),以提高翼身融合布局飞机机身结构的承载效率及稳定性性能。为了深入研究翼身融合布局后机身结构设计及PRSEUS结构在后机身上的应用,本文建立了基于PRSEUS结构的翼身融合布局后机身结构高保真度数值分析模型。筛选出了针对翼身融合布局后机身的5种典型载荷工况作为评估后机身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输入条件。借鉴结构区域划分技术,开展了基于PRSEUS结构的翼身融合布局后机身结构优化方法研究,完成了基于分块的PRSEUS结构后机身结构优化设计,保证了后机身结构强度和刚度性能,并进一步减轻了结构重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双体飞机颤振特性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片条理论修正后的偶极子网格方法,建立了双体飞机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同时基于地面振动试验建立了不同机身刚度双体飞机等效梁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机身刚度对双体飞机结构动力学的影响,同时通过求解耦合得到的频域方程,探究了机身刚度对双体飞机颤振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身截面垂向刚度对机身一阶垂直对称弯曲模态、机身一阶垂直反对称弯曲模态与平尾滚转模态频率影响较大。机身截面垂向刚度降低到原设计刚度67%时,机身反对称弯曲模态对平尾扭转效应增强,机身一阶垂直反对称弯曲模态、平尾滚转模态与平尾一阶垂直反对称弯曲模态耦合,双体飞机在269.34 m/s时发生颤振,颤振频率为37.2 Hz。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单、双机身布局下的大展弦比直机冀之间的结构刚度问题以及双机身大展弦比直机翼布局中基于翼面弯曲刚度下机身与机翼的最佳布置问题,采用工程梁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化与建模。理论分析与数值优化结果表明:就结构刚度而言,双机身布局优于单机身布局;针对双机身布局,通过优化给出了机身与机翼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冀面扭转刚度,并由此得出:就结构的弯曲和扭转刚度而言,双机身布局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民用飞机后机身结构特点和受载形式,设计了相应的静力试验方案。该方案合理模拟了后机身结构的支持和边界条件,同时对后机身严重载荷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飞行载荷和惯性载荷在后机身结构上的施加,顺利完成了大部段复杂结构的静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后机身结构能够承受极限载荷,其刚度和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民用飞机后机身结构特点和受载形式,设计了相应的静力试验方案。该方案合理模拟了后机身结构的支持和边界条件,同时对后机身严重载荷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飞行载荷和惯性载荷在后机身结构上的施加,顺利完成了大部段复杂结构的静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后机身结构能够承受极限载荷,其刚度和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复合材料梁腹板的两种开口补强方式在中等开口、中厚板情况下的设计,利用四节点壳单元模拟进行静力学性能分析,并对两种补强方式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基于补片补强的方法补强效果很好且重量较低,其重点是补强片宽度以及过渡段宽度和铺层设计。  相似文献   

18.
民用飞机机身中等开口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用飞机机身的开口设计是飞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机型必须要有优秀的开口设计。以某型飞机为例,详细分析和探讨了机身中等尺寸开口的结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开口载荷分析、相关零部件设计、间隙及阶差设计、密封及表面防护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具体情况过对机身小、中、大开口进行了详细设计状态下的结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结构加强方案,对今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性,在类似的工作中应该不断总结应用经验,进一步拓展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复合材料网格结构临界轴、外压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计算了C/E复合材料网格缠绕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以无开口结构为目标,给出了补强设计方案。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复合材料壁板开口处结构的补强设计提供了可行方案,解决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