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Freddy  Ola Flaten 《航空港》2012,(8):46-53
在新华字典上,"弄堂"意指小巷,是具有上海特色的民居形式,也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由连排的石库门建筑构成。许多老上海都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不会有上海人——多少老上海人正是在狭窄的弄堂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住进了现代化的商品房,但搬离弄堂并不意味着他们遗忘了儿时的生活片段,那些形形色色的弄堂文化永远(?)根于老上海人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因为,它构成了上海百年历史的图示,代表着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杨剑 《航空港》2012,(5):93
这套书有一个很好的名字——《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今天,在物质的方向上,在地理的空间里,我们有太多的地图和指南,多到近乎让人迷失了生活方向的地步。但阅读《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却能帮助我们在文化的方向上,在历史的空间里,去寻找当下上海的方向和新一代上海人的定位。依循着这样的文化地图,我们可以重归从容,自在淡定。我们要感谢作者和出版社,他们非常神奇,非常了不起,他们能让上海历史建筑中的每一块砖头摆脱历史的重压,鲜活起来;他们能让老  相似文献   

3.
施慧琼  四维 《航空港》2015,(2):76-81
<正>喜欢上海,是因为她如同春天那样新鲜跃动、生气勃勃:更喜欢上海,是因为这所城市依稀弥漫着上世纪30、40年代的奢华与时髦。都说"老上海"已不在上海了,精致的街道、古朴的唱片、优雅的旗袍,仿佛在王家卫与关景鹏的影视作品中唯有再现……殊不知,在上海的松江,仍保留着一方能够尽情享受老上海风情的寸土——上海影视乐园。上海影视乐园由上海电影集团投资建设,是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主题乐园。园区占地43公顷,由"三十年代南京路"、"欧式庭院"、"石库门里弄"、"教堂"、"浙江路钢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影《喜福会》中不同人物性格、生活方式及个人命运的刻画,生活化地描写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也深刻细致地表达出这种差异和交融对人们的启发和思考,表达作家谭恩美的人生观和中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世界观。几位女性主人公的命运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交融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5.
《航空港》2017,(6)
<正>最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礼记》,本以为这本孔子时期的书中一定是些老掉牙,不和时宜的传统习惯。结果它却让我彻底颠覆了对一些长辈口中"规矩"的看法。以前总认为长辈口中的"规矩"是无聊陈腐的老思想,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意义。而在读完《礼记》之后,我不得不以另一种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这些规矩、礼仪。他们其实非常有深意,有渊源,有道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越性究竟在哪里?我想其中最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6.
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认为,中国将成为文化霸权,但是文化霸权并不是霸权文化.文化霸权应该是在认真反思和积极汲取"物竞天择"的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基础上,是以中国为典范的族群和谐共处的东方文化伟大的复兴.文化霸权不是"物竞天择"理念下另外一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是要求在国际关系中遵循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列宁说过,教育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标准,而应该把已经掌握的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那些已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经达到的成就。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客观外在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的手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身行为,而作为意识形态现象的社会思想文化、伦理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发展,传播与接受,不仅有它的客观外在基础(社会生产方式),而且也有一定的内在的心  相似文献   

8.
作者李景贤、王佩蒂夫妇是我相识、相知近半个世纪的老朋友,他们与我一样,几乎一生也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这个国家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后来去外高加索、中亚工作,但努力了解俄罗斯的兴趣一直未减。另一位作者朴扬帆虽刚入不惑之年,但可算是位"老俄罗斯"了,目前任中国外交部欧亚司俄罗斯处长一职,是中国俄罗斯界的后起之秀。我同三位作者还有一种深层次的关系,那就是我们进入外交部工作,都是从做翻译开始的。精通俄语是了解俄罗斯的重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位作者"老与青"相组合,为我们多层次了解、认识俄罗斯,提供一些新视角和独特素材。俄罗斯是一本"大书",宽阔而厚重,要真正读懂它,绝非易事。《伏尔加风韵·俄罗斯》一书,有助于我们走近这个国家,窥视其瑰丽的风光、斑斓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民俗民  相似文献   

9.
《航空港》2017,(1)
在人人追求国际时装潮流的当今社会,中国历代传统服饰如一粒粒明珠被遗忘在历史沧海之中。然而,就在国际时尚之都上海,却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正溯源而上,追寻中国古代装束的纯正美学和最传统的手工技艺。这个名为"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的工作室创办于2006年。创始人刘帅当时是学习国画的美术生,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和朋友们根据出土壁画和陶俑复原了最早的一批古代装束作品,没想到作品发到网上后,得到了众多关注。渐渐地,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了进来,他们有的是化妆师,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博物馆研究人员,而更多的是从事着其他职业的爱好者,他们怀抱对古典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执着,一起探索前进。  相似文献   

10.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部书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它以承载着上海历史与记忆的器物,描绘出被上海繁华掩盖之下的市井气息,挖掘出隐藏在器物背后的上海文化。《繁花》中的器物书写与金宇澄对上海的文化态度息息相关。首先,众多的器物是作家文化怀旧的载体,作家名物、陈物背后所表达的是作家对上海文化的怀念与认同。其次,作家通过书写器物的消失和更新,表达了他由器物的变化所引发的对文化变迁的焦虑。最后,面临文化危机,作家试图利用上海方言言说器物、为器物建立图像坐标等形式重构上海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