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2.
3.
钛合金切屑形成过程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钛合金TC4切屑进行了显微摄影和俄歇能谱分析,利用高速摄影将钛合金切屑形成过程及切削力的瞬态变化,同步记录在同一胶卷上,借助影片运动分析仪,对钛合金切屑的锯齿状形成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并建立了钛合金切屑形成过程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钛合金大深盲孔精加工中,刀具耐用度低、断屑排屑困难和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大。利用先进的DF(Double Feeder)深孔钻削系统对直径80mm、孔深420mm,且底部呈锥形的盲扎进行精加工试验,设计的夹具内排屑式成形铰刀如图1所示。刀体部分由四头矩形螺纹紧固在钻杆上,两个定位配合面保证铰刀与钻杆有良好的同轴度。液量控制环可与孔壁形成适当间隙,控制循环切削液的流量与压力。两块刀片要求对称分布,刃磨后不允许重新装夹。采用机夹式铰刀的目的是防止焊接带来的“铜污染”问题(导致钛合金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8.
在钛合金铣削加工的过程中,伴随着产生各种物理、化学现象,如变形、切削热、切削力、摩擦与磨损等。而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又以各自独立的物理、化学和机械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同时从各个方面对它们进行研究,才能深入揭示其本质。弄清其作用机理,从而去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用电沉积方法将含羧基的共聚物沉积于碳纤维表面后,可以使单向碳纤维增强环氧的层间剪切强度从未处理时的650kg/cm~2提高到1000kg/cm~2以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剪切断口,得到与强度数据一致的破坏模式,表明电沉积层的界面粘合作用提高了纤维-树脂基体界面传递应力的能力,改变了界面附近裂缝的形成和扩展。已有数据还表明,此法在提高层间剪切强度的同时,并不削弱其它力学性能。用红外光谱等实验初步证实了电沉积过程的负离子——自由基机理,观测到沉积层在纤维表面的附着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具有88%碳化钨(WC)和12%钴(CO)的硬质合金喷涂层的零件,由于很高的常温硬度和高温硬度,且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气孔、氧化物夹杂和硬质点,因此一般刀具无法切削即使是切入极短距离后会出现刀具过度磨损,因而用金刚石砂轮磨削,生产率较低、成本高、磨耗大。 相似文献
12.
用桥式试样研究了接触压力、微动幅度、温度、循环次数、高低周载荷幅值比等参数对微动疲劳寿命影响。结果表明拉应力和法向压力均影响微动疲劳寿命。当拉应力较大时,微动疲劳寿命(FFL)与普通疲劳寿命(PFL)相差不大,法向压力的影响不明显;拉应力较小时,FFL显着低于PFL,且法向影响显着。FFL随法向压力增加而降低,但当超过200MPa后,反而提高。高低周幅值比的增加,FFL大幅度降低。当幅值比为0.125,从室温到450℃,PFL持续降低。而FFL从室温到200℃降低幅度较大,在300℃左右恢复,随后又降低。研究表明FFL的恢复是微动表面形成了防护性釉质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等温温度、等温时间、奥氏体化温度和原始组织状态对30CrMnSiNi2A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可保证该钢在上、中、下限碳量时各项性能均达到技术要求的热处理工艺。对新工艺显著改善钢强韧性的原因作了分析,研究了30CrMnSiNi2A钢在250~280℃温度范围等温淬火后K_(IC)值出现低谷的现象,并认为在该热处理条件下在马氏体与贝氏体交接面处有大量孪晶马氏体存在以及组织中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长等温马氏体板条束出现,是造成K_(I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测试了IMI834高温钛合金在600~750℃的空气中热暴露100小时后拉伸性能,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合金暴露前后的组织变化及拉伸断口,认为表面氧化是造成合金热暴露后塑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基体组织内有序α2相和硅化物的析出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造居了合金热暴露后的强度和塑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钛合金振动攻丝的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步进电机为振源的振动攻丝机上,对基本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较低切削速度,分离量越大,切削量越小,攻丝扭矩就越小。步进电机反转前制动脉冲数的计算结果,随切削速度和主轴转动惯量的降低,反转前的最少制动脉冲数减小。 相似文献
17.
18.
19.
采用新型的喷射沉积快速凝固技术制备了Al-3.8Li-0.8Mg-0.4Cu-0.13Zr合金,对其沉积态和挤压态组织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