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华大学最新研制出的精密带式振动磨削研抛头架,是将砂带磨削。研抛和振动加工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加工,是一种新型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方法.它不仅可以用来加工工程上常用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工程材料,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难加工材料工件的加工问题。该加工方法可对工件进行外圆、平面及成形表面的加工,达到高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值.研抛头架可以安装在多种规格的车床上或专用磨床上,使之成为这类机床的一个附加部件,代替外圆磨床对回转体工件进行外圆及端面的磨削加工,使之在工件一次装夹中完成粗磨、半用磨。精磨及研抛等精…  相似文献   

2.
在球状轴系中,球和球瓦是旋转运动的基准,因此球和球瓦的不圆度,以及它们与钢珠之间的尺寸合理选择等是决定旋转精度的主要环节,也成为加工工艺的关键。目前球和球瓦加工的方法,根据各工厂的设备条件也可选择不同方法。就我所试制过的整球和半球轴系来说,在加工过程中根据摸索和学习有关兄弟单位加工的经验,进行逐  相似文献   

3.
一、珩磨的特点珩磨是一种主要用于加工内孔的磨削加工方法。珩磨加工时,珩磨头上的油石通过涨开机构压向工件孔壁,使油石和工件之间产生一定的面接触,同时,使油石和工件之间产生旋转和往复两种相对运动,由此对孔进行低速磨削。在大多数珩磨加工中,珩磨头和机床之间或珩磨头与工件夹具之间总有一个是浮动的。因此,在加工过程中,珩磨头以工件孔作导向。机床主轴与工件孔中心线的同轴度和主轴旋转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小。基于上述情况,珩磨加工具有以下一些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以零价铁代替亚铁盐形成类芬顿反应(Fenton-Kind process)体系应用于碳化硅光学材料抛光过程中的反应机理,通过双转子研抛机床对SiC光学材料进行了研抛实验,验证了类芬顿反应能够有效地提高SiC材料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通过对比不同磨料粒度研抛液加工结果,获得了SiC材料研抛过程中化学与机械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5.
钢珠组合件是电度表中的一个重要零组件,其质量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度表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在过去生产过程中一直是个关键问题。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个关键,谈谈我们的作法。钢珠组合件是由钢珠承座与钢珠组合而成(见图1)。组合的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球状轴系有自动定心作用,因此在加工中,装球瓦的壳体前后孔的同心度,主轴与球体配合的外圆同心度等的要求不严格,但是上述的两者配合都不能过盈,装时不能敲打磨瓦和球体,防止变形,以略有间隙的1级精度推配合装入为好。另外要注意球体R_1、球瓦R_2和钢珠φ三者尺寸的配合,以R_1+φ=R_2-(2μ~3μ)比较好。至于钢珠必须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型飞机空中受油管在收上位置钢珠锁自动开锁故障,对空中受油管液压收放系统、电路控制系统、收上位置钢珠锁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比对钢珠锁开锁压力理论计算和收放系统回油压力测试试验结果,找出空中受油管收上位置钢珠锁自动开锁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激光系统对于熔石英光学元件提出了苛刻的加工要求,研磨作为加工环节之一,对于光学元件的加工周期和损伤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计算机控制小磨头方法进行研磨加工时,在加工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磨料是直接决定效率和损伤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从材料去除效率和研磨加工损伤两方面对磨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理论仿真得出磨料的规律特性,再结合实验研究进行规律验证,基于高效率和低损伤进行磨料优化选取,并讨论分别给出粗研、精研的磨料和工艺。  相似文献   

9.
针对影响薄壁微结构件超精密研抛的工艺因素,即单次进给量、研磨轨迹、研磨膏选择和去除量精确控制,通过大量的研抛加工试验,进行研抛工艺研究,得到能实现稳定和理想加工结果的研抛工艺,很好的满足零件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钛合金叶片前缘的外物损伤残余应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片外物损伤(FOD)位置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根据真实叶片前缘特征设计了模拟叶片,基于Johnson-Cook本构模型,使用LS-DYNA软件仿真分析钢珠以不同角度冲击钛合金模拟叶片前缘的过程,对比仿真与相同试验条件下的空气炮模拟外物损伤试验的FOD损伤形貌与宏观尺寸,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提取仿真计算的不同入射角度对应的FOD位置残余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钢珠以0°角入射时,钢珠冲击产生的接触力和变形能明显大于其他入射角度的情况,说明钢珠偏斜一定角度入射时造成的偏斜型缺口处的材料失效与变形不如外物正撞前缘形成的半圆型缺口严重;在FOD缺口底部尖端靠近入射表面区域存在明显的残余拉应力。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残余拉应力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残余拉应力最大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不锈钢管板小群孔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锈钢管板加工的难点,介绍了机床和钻头的选择及优化切削参数,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摘分析旋转超声加工材料去除机理,建立材料去除效率模型,探讨工艺参数对加工效率的影响规律;对压电陶瓷、有机玻璃、玻璃钢、紫铜等多种材料,进行单一超声和旋转超声加工材料去除效率对比试验,研究旋转超声加工方式对加工过程稳定性及加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超声加工可在保持原超声加工精度基础上,显著提高材料加工效率,且对较难超声加工材料(如有机玻璃),旋转超声提高其加工效率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真实地反映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运转情况,建立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拟动力学分析模型,选用BFGS(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计算方法嵌入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拟动力学计算程序,并通过与SKF公司开发的拟动力学分析程序AT74Y001的计算实例进行对比,两者计算误差在5%之内.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合工况参数对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可以得到: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大,内、外圈接触角增大;随着径向载荷的增大,在承载区内圈接触角减小,外圈接触角增大,在非承载区内圈接触角增大,外圈接触角减小;随着转速的增加,轴承内圈接触角的逐渐变大,外圈接触角逐变小;随着钢球数目和轴向载荷的增大,轴承在3个方向刚度逐渐增大;随着内圈沟曲率系数、径向载荷和转速增大,轴承在3个方向刚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汪鹏  王婕 《航空发动机》2020,46(1):86-90
针对某航空高强钢零件大尺寸面轮廓度数控加工合格率较低问题,利用精益6σ方法,依据DMAIC的研究路径,充分运用箱线图、等方差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分析了“人、机、料、法、环、测”6大方面的操作者、加工刀具、装夹方式、主轴转速、切削量、进给速度、切削方式7个因素,确定刀具尺寸、切削量、进给速度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建立面轮廓度与7个影响因素之间的GLM模型,得出影响流程输出的3个关键影响因素的最佳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流程改进后,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人工调试检查环节,缩短了加工调试验证时间,大尺寸面轮廓度数控加工合格率从80%提高到96%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PCBN刀具车削淬硬钢、冷硬铸铁和复合材料等的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CBN刀具的切削性能优于硬质合金与陶瓷刀具.近年来,PCBN刀具材料的制造工艺和综合力学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它能有效地对黑色金属进行粗加工.  相似文献   

16.
微小孔电化学去毛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对不锈钢管壁上钻削的微小孔与不锈钢管内壁相贯处难到达区域的毛刺进行去除。实验研究了加工时间、电解液成分与浓度、电解液流动方式对微小孔毛刺去除质量的影响以及相应条件下阴阳极极间电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优选的加工工艺参数条件下,可有效地去除微小孔毛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高速钢麻花钻头、硬质合金钻头和电沉积CBN高速钢钻头钻削高温耐热合金GH169,其横刃部分采用“S”型的修磨结构时钻削深小孔的性能,并优化了钻头横刃的修磨等几何参数和切削参数。实验表明:采用硬质合金钻头或电沉积CBN钻头钻削高温耐热合金GH169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改善了加工条件,提高了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套圈滚道圆环的几何结构方程,建立了钢球和套圈的三维动态接触关系.考虑钢球和保持架的间隙碰撞作用,建立球轴承-曲柄滑块机构系统多体接触动力学模型.运用广义-α方法计算分析了不同转速、径向游隙和保持架兜孔半径间隙下球轴承-机构系统的运动精度和动力学特性,获得球轴承-机构系统的动态误差、套圈中心的相对运动轨迹、保持架中心的运动轨迹和动态作用力等动力学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和球轴承径向游隙的增加,约束反力、系统动态误差、套圈中心的相对运动轨迹、保持架与套圈中心的相对运动轨迹、球轴承内部的作用力、钢球与保持架的间隙碰撞力均增加.随着保持架兜孔半径间隙的增加,保持架与套圈中心的相对运动轨迹、钢球与保持架的间隙碰撞力和钢球打滑均增加.   相似文献   

19.
超声振动镗削40CrMnSiMoVA(50—55HRC)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将超声波的能量施于刀具,刀具以超声频振动镗削40CrMnSiMoVA(55HRC)的工艺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表面硬化程度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以新型高温渗碳不锈航空齿轮钢圆柱齿轮为研究对象,采用国标GB/T 14230-1993规定的"B试验法"开展了齿轮弯曲疲劳试验,并对轮齿的断裂的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三种造成轮齿断裂失效的诱因:表面碳化物、表面缺陷和内部碳化物.其中,表面碳化物对轮齿弯曲疲劳寿命的影响比内部碳化物和表面加工缺陷都要严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