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像光谱对地观测专委会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将于2017年9月10日至13日在哈尔滨举办.会议旨在持续推动中国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会议主题包括:成像光谱遥感机理与光谱成像技术,成像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成像光谱对地观测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和成像光谱遥感与系统应用技术等.会议网站:http://www.whrs2017.com/  相似文献   

2.
2016年,国外高度重视军用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除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传统航天国家外,新兴航天国家也开始发展高分辨率军用对地观测卫星.2016年,国外共有6个国家发射了8颗军用对地观测卫星,这些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印度、以色列、秘鲁和土耳其.从卫星类型来看,光学成像侦察卫星5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2颗,电子侦察卫星1颗.  相似文献   

3.
对地观测光学载荷是安装在飞行器平台上对地面摄影的精密光学仪器,主要由光学系统、焦平面和成像电路组件等组成。对地观测光学载荷是对地观测卫星的核心部分,其获得的数据是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信息的源头,广泛应用于侦查与监视、测绘、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发展高分辨率光学载荷,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有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14日,阿里安航天公司宣布将在2014年-2016年采用“维加”小型火箭发射两颗欧洲“哨兵”对地观测卫星,即一颗“哨兵”2多光谱陆地成像卫星和一颗“哨兵”3雷达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5.
遥感卫星的问世,使人类研究地球、认识地球的视点从地面、低空扩展到太空,从而可以对地球进行连续、快速、综合和大面积的详细观测,更全面、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地球及其周围环境,对国计民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天眼越来越好遥感卫星也叫对地观测卫星,有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2种,前者携带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等遥感器,最  相似文献   

6.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有一项研究计划,到2000年为完善斯波特卫星而研制民用雷达卫星。这颗卫星将从1994年开始研制。该卫星性能优于其它国家的对地观测卫星,如欧空局的地球资源卫星-1、日本的地球资源卫星-1和加拿大的雷达卫星。估计法国的雷达卫星将利用斯波特卫星的平台,以降低研制费用,集中力量制造卫星上的成像雷达。卫星将由阿里安4或阿里安5火箭发射,送入高约7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成像雷达将用两种扫描方式工作:一是用快速扫描方式,拍  相似文献   

7.
利用海南台站(19.5°N,109.1°E,dip:13.6°N)和磁赤道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数据,对2011年11月20日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了分析.海南台站VHF雷达、电离层闪烁和数字测高仪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当天日落附近发生了强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主要表现为雷达羽和强闪烁的形态.结合磁赤道区GPS和C/NOFS卫星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海南台站日落附近出现的雷达羽和强闪烁与南海磁赤道区产生的主等离子体泡存在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8.
齐晶  刘韬  王姣 《国际太空》2023,(8):32-37
<正>近1年来,以色列密集发射多颗新型成像卫星,卫星成像能力大幅提升,并在商业对地观测卫星领域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以色列于202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地球遥感观测系统-C3-1(EROS-C3-1)卫星,使以色列成为全球第3个拥有0.3m分辨率商业光学成像卫星的国家。2023年3月28日,以色列用该国的“沙维特”(Shavit)火箭发射了“地平线”(Ofeq)系列侦察卫星中的最新一颗卫星——Ofeq-13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继2020年7月发射Ofeq-16光学侦察卫星之后,  相似文献   

9.
第七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暨国家重大基金“日地能量传输过程”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既国家重大基金“日地能量传输过程”学术交流会于1994年9月20日至9月28日在桂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7个单位135位代表.会议宣读论文16...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国外以光学、雷达、高光谱载荷为主的高分辨率对地成像观测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新一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随着微纳卫星、高性能载荷、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国外规划的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以智能小卫星集群为主,卫星平台研究集中于高性能微纳卫星、软件定义卫星、小卫星群组;载荷研究在提高载荷时间、空间、光谱分辨率的基础上,智能化、一体化、轻小型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南VHF雷达具有快速扫描观测及对电离层不规则体进行二维成像的能力.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场向不规则体发展变化的一系列二维空间图像.本文对海南VHF雷达2011年10月27日夜间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表明,本次观测到的不规则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步形成阶段,不规则体开始出现时非常微弱,发展变化很慢,主要表现为向上可扩展,持续时间约14min.在扩大增强阶段,不规则体快速向上并向两侧扩展,持续时间约14min;不规则体强度前期迅速增大,后期略有减弱,空间尺度达200km以上.在东漂离开阶段,不规则体强度进一步减弱,扩展面积达到最大,主要表现为东向漂移,持续时间近30min.这次观测首次给出了海南地区上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其他台站的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海南观测到的雷达羽与其他地区的雷达羽具有明显不同,海南地区的雷达羽特性及其对应的物理过程有待进一步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2月18日,意大利下一代雷达成像卫星星座—"第二代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星座"(CSG)的首发星(CSG-1),利用"联盟-弗雷盖特"(Soyuz-Fregat)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接替第一代"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星座"(Cosmo-SkyMed),为意大利军民用户提供连续、高质量的图像数据情报服务。  相似文献   

13.
MF雷达是中层大气风场及低电离层电子密度观测的重要手段. 简要介绍了新建昆明MF雷达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工作模式, 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对2009年1月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 该月纬向风场最大可达80 m/s, 经向风场则较小, 一般不超过40 m/s, 且二者均呈现一定波动性. 相应的LS谱及谐波拟合分析表明,周日潮汐是80~100 km高度大气风场的主要扰动成分, 其振幅随高度改变, 相位向下传播, 且周日潮汐经向分量相位超前于纬向分量相位. 此外, 分析了MF雷达白天的电子密度观测结果, 并与IRI2000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但雷达观测结果小于IRI2000给出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极紫外成像光谱仪无法实时观测大范围的太阳活动.无缝成像技术使得光谱仪能够获得大视场范围内的太阳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通过无缝成像光谱仪成果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光学设计思路,并通过模拟数据重建证明其能够大幅提高多普勒速度反演的准确性,从而极大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正>第30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8月下旬在西昌市举办.本届研讨会旨在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推动中国空间探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议将以特邀报告与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外侦察卫星系统已经发展了几代,形成了成像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等卫星系统。在成像侦察卫星中,由于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识别伪装,发现地下军事设施,所以受到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其幅宽也较大,时间分辨率较高,这对全面观测战区、侦察全球性军事动态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运动目标识别等热点应用领域,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比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具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流星雷达系统相位差偏差的估计和校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新的流星雷达系统的相位偏差估计和校正方法.利用流星回波的观测数据,用回波信号在各个接收通道之间的相位差,结合干涉式接收天线阵的几何关系,建立了各天线相位差测量值与偏差值之间的线性方程组,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方程组,得到了流星雷达系统各个接收通道之间的相位差偏差估计值及校正后的流星回波到达角.与已有的流星雷达相位偏差估计和校正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流星雷达的观测数据来计破算雷达系统各个接收天线通道之间的相位差偏差量,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实现了对观测数据的事后处理,可以方便地对已有数据进行校正.以2004年4-6月的武汉流星雷达观测数据为例,计算了流星雷达系统的偏差估计量,并用校正后的数据来计算流星回波的空间位置.结果表明,校正后流星回波数在各个方向上随高度的分布比校正前更符合统计分布.   相似文献   

18.
刘韬 《国际太空》2024,(3):16-21
<正>2023年,主要航天国家商业对地观测卫星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美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欧洲加速发展商业对地观测卫星,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也迈出商业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步伐。在系统技术方面,国外商业对地观测卫星持续呈现星座化发展趋势,商业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领域发展迅猛,分辨率直追甚至超过商业光学卫星,气象、射频定位和高光谱成像等新型商业卫星成为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微波遥感对地观测在信息维度、反演精度、观测效率和体系架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星载新体制SAR综合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内容与成果,探讨了面向综合环境监测的若干未来星载SAR技术发展。在超大幅宽成像方面,提出分段渐变重频时序设计方案和基于最优线性无偏估计的低过采样变重频数据处理算法,实现了跨盲区大幅宽星载SAR成像;在宽幅星载SAR高灵敏度成像方面,提出中频数字波束合成高效星上实时处理架构和加权因子快速生成算法,采用16通道机载飞行试验数据验证,图像信噪比提升约112dB;在多极化星载SAR成像方面,分别提出一种简缩极化分解算法及混合全极化方位模糊抑制方法,在P/L波段机载飞行试验中得到验证;在高精度干涉SAR技术方面,提出基于改进相位补偿方案的层析SAR处理方法,利用P波段全极化层析SAR数据验证,获得优于0.9m的森林高度反演精度;在综合环境监测星座架构设计方面,针对广域地表高程、地表形变、海浪谱能量、洋流速度和生物量应用,完成品质因数达100的高分宽幅SAR卫星方案,其观测效能和观测维度较目前在轨SAR卫星有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20.
梁巍 《国际太空》2006,(8):10-13
德国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SAR-Lupe)卫星将于2006年第4季度发射.它是德国雷达侦察卫星项目的首颗卫星,将作为德国军方的战略侦察资源,为军方提供全天候空间侦察和监视能力,特别是对冲突、热点及灾害地区进行观测.该卫星的发射将创造多项军事领域的"第一":它是德国第一个军用侦察卫星系统,欧洲第一个军用雷达成像卫星系统,也是目前世界上质量最小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