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扑翼飞行器是一种模仿鸟类或昆虫飞行的飞行器,在原理上不同于传统的飞机设计和气动力的研究范畴。早期的扑翼飞行器以模仿昆虫,蝴蝶等动物的单段式扑翼为主,如加州理工大学Aero-Vironment和加州大学联合研制的蝙蝠"MicroBat"、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研制的仿昆虫微型飞行器"Entomopters"以及Vanderbilt大学的微型扑翼机器昆虫。近几年,由于具有更好的气动实验和更高的仿真度,多段式扑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德国FESTO公司研制的仿鸟飞行器Smartbird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的"翔鹰"飞行器,逼真地模拟了鸟类的飞  相似文献   

2.
在飞行器研制和人类飞行探索中,试飞员的能力至关重要。针对以往对试飞员能力的评价基本停留在"客观、正确、诚信、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等主观、感性层面,分析了试飞员在飞行器研制试验与鉴定中的作用和任务,给出了试飞员能力模型和"百分制"对试飞员的计划、飞行、评价、报告和建议等基本能力的量化分配。将试飞员能力显性化,有利于试飞员能力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鸟、蝙蝠(兽)和昆虫是大自然创造的"飞行器"或"微型飞行器",它们是飞行的佼佼者。在数亿年的飞行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不断"实验"和"选择",在形态、运动方式、利用"新奇"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动力学原理等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人类在研制无人机及微型飞行器时应向它们借鉴。"仿生空气动力学"研究动物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及  相似文献   

4.
无操纵面飞行器又称无副翼、无襟翼或是全无舵飞行器,其原理是采用流动控制技术产生"虚拟舵面"效应,取代副翼、方向舵及升降舵等操纵面。采用射流飞行控制技术可以减轻飞行器的自身重量,使飞行器升阻比更高,气动性能、隐身性更好。本文综述了无操纵面飞行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了通过环量控制实现流体飞控的方法,详述了采用后缘吹气和实现无操纵面飞行的实施原理,介绍了最新进展,最后总结了无操纵面飞行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航空科学技术》2006,(6):44-45
10月18日上午,在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机场上空,由哈航集团研制生产的民用型三角翼飞行器"吉祥鸟"首飞成功。这一成功填补了国内民用轻型动力三角翼飞行器制造的空白,更是哈航集团开拓动力三角翼飞行器民用市场的又一个里程碑。动力三角翼飞行器由机身及起落架系统、悬挂、发动机及螺旋桨、燃油系统、通信、定位导航设备、救生设备和地面维护保障设备等组成,是航空运动领域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轻型动力飞行器,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至今。根据民用动力三角翼飞行器市场的需求,哈航集团  相似文献   

6.
美国X-33单级入轨(SSTO)试验飞行器的研制目标,是为将来研制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发射飞行器(RLV)在技术和操作上打好基础,以便显著降低空间运输的费用。目前有三个公司小组在竞争这个项目:洛克希德·马丁的升力体方案;罗克韦尔的带翼设计;麦道/波音的与DC-X相似的垂直降落飞行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在今年6月选择一个小组建造一个X-33。X-33研制的开展不到5个月,美国国内对可重复使用发射飞行器的研制方向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孙聪 《航空学报》2022,(6):8-27
高超声速飞行器作为一种前沿科技武器装备,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目前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先进材料与结构设计是支撑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的基础关键技术,极端严酷服役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强度问题依然是制约该类飞行器研制的瓶颈。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高超声速飞行器领域的结构强度问题和演化特点,结合当前型号发展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剖析了当前结构强度技术在支撑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方面的现状与短板,探讨了未来该领域内强度问题将呈现出的新需求、新特点及新方法。总结提出了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强度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超低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突发威胁时的自主回避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导航点的威胁回避算法。此算法以超低空飞行器具备自主探测能力为前提,针对不同威胁的规模和种类可快速生成虚拟导航点,实现对威胁的回避。结合算法设计和模型建立,将算法应用于存在未知威胁情况下的超低空飞行器实时自主飞行中,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理论简单,易于实现,能够有效保证超低空飞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正>1首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成功着陆,太空之旅圆满结束当地时间2010年12月3日凌晨1:16,美国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AFRCO)研制的首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  相似文献   

10.
为对隐身飞行器的探测手段进行研究,指导隐身飞行器的研制,研究其电磁散射特性,文中采用外形逆向建模、理论预估和散射测量、强散射源减缩相结合的手段,对隐身飞行器的隐身性能进行预估。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的优点,适合在隐身飞行器研制方案设计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