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气象卫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美国的气象卫星已经发展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个系列。其中,静止气象卫星系列为静止轨道环境业务卫星(GOES)卫星系列: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包括诺阿(NOAA)卫星、国防气象卫星(DMSP)和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GOES、NOAA和NPOESS三个卫星系列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控管,DMSP卫星系列由美国国防部控管。  相似文献   

2.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及其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航天器工程》2008,17(3):23-28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88年至今,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4颗风云-1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风云-2静止气象卫星,顺利完成了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从试验到业务卫星的跨越。由“风云”气象卫星获取的地球大气和地表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与分析等多个领域。文章介绍了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地面应用系统组成、“风云”卫星产品及应用,最后展望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写在前面     
自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和组织已发射了150多颗气象卫星,其中极轨气象卫星约占90%,静止气象卫星占10%。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对大气探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静止气象卫星可对大尺度天气系统,特别是强对流天气,例如强热带风暴、暴雨等,进行动态的、高频次的观测,是其它探测手段所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21日,美国用德尔它2-7320火箭成功发射了“诺阿”N极轨气象卫星。该卫星由洛马公司制造,是美第三代“诺阿”极轨气象卫星(又称“极轨环境业务卫星系统”(POESS))中的第4颗。它入轨后改称“诺阿”18,将替代2000年9月开始运行的“诺阿”16,并与2002年6月发射的“诺阿”17一道工作。工程总耗资高达3.41亿美元。2006年5月24日,美又用德尔它4M 火箭发射了首颗第四代静止气象卫星“戈斯”N(GOES-N,亦即“静地环境业务卫星”N)。该卫星原定于2005年7月发射,后因技术原因而推迟。开路先锋在气象卫星出现之前,场地观测是气象工作者获…  相似文献   

5.
FY—1C极轨气象卫星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孟执中 《上海航天》2001,18(2):1-7,23
在概述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外极轨气象卫星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极轨与静止轨道两种气象卫星的业务应用卫星体系,重点介绍了“风云一号”(02星)即FY-1C极轨气象卫星的任务、总体设计、技术特点、关键技术以及所取得的进展。最后简述了新一代有轨气象卫星FY-3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6.
李叶飞  曹琼  杨勇  董瑶海 《上海航天》2012,29(4):7-13,26
介绍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现况。提出了由风云三号(FY-3)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卫星组成的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网构想,给出了三种卫星的主要仪器性能指标。讨论了多载荷综合观测,利用微波波段实现全天候探测,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定标精度,发展无线电(GPS)掩星探测,以及发展主动遥感等极轨气象卫星发展趋势。对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发展给出了气象卫星向对地综合观测发展、遥感探测技术向"四高两全一多"发展、探测方式向主动与被动结合方向发展、遥感应用向高精度定量化发展、发展专用卫星或小卫星阵列等建议。分析了转动部件与太阳阵耦合抑制、高指向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高数据率数据传输、颤振对高光谱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及减振、主动微波及可见、红外、紫外谱段高精度地面及在轨定标等实现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应用前景分析徐福祥7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了卫星气象应用和气象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先后于1988年和1990年成功发射了两颗第一代极轨试验气象卫星,对气象遥感技术和相应的卫星技术进行了试验,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国内外气象部门引起...  相似文献   

8.
李卿 《中国航天》2008,(6):8-12
中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行研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于1988年和1990年分别发射了A、B两颗试验卫星.经重大改进后,1999年和2002年分别发射了C、D两颗业务应用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均已超过5年.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FY-3)也已发射.星上装载8种探测仪器,其探测谱段覆盖了从微波到紫外光.  相似文献   

9.
施伟璜 《上海航天》1995,12(6):44-48
概要介绍国外极轨气象卫星珠现状及发展计划,并阐述了极轨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舒伟民 《卫星应用》2001,9(1):15-22
本文回顾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从发射至今在轨稳定运行简况及星上遥感仪器。介绍了采用的主要卫星技术和改进措施,卫星资料的应用;展望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及其星上遥感仪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蔡斌 《卫星应用》1998,6(1):47-50
美国计划于1998年初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NOAA-K,卫星首次装备了AMSU微波遥感仪器,这将是全天候大气探测的一个里程碑。文中简要介绍卫星服务系统的改进情况;重点介绍三种有效载荷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过程,中国卫星气象应用业务的未来规划及研制新一代极轨气象主要目标、主要遥感仪的选择和用途;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一代中国气象卫星在气象、气候学、海洋学、自然灾害监测以及军事勤务保障等诸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一代气象卫星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美国新一代气象卫星系统发展情况,包括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和静止轨道业务环境卫星-R(GOES-R)系统,以及国家全球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GOESS)概念研究情况,最后总结了新一代气象卫星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卿  董瑶海 《上海航天》2008,25(1):1-10
概述了我国风云一号(FY-1)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FY-2)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概况与成就.介绍了即将发射的新一代风云三号(FY-3)极轨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以及配置的10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26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等仪器的用途.给出了FY-2静止气象卫星的基本任务、主要探测性能和技术特点,以及在研的新一代风云四号(FY-4)静止气象卫星的关键技术和遥感仪器.分析了国外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与栽荷配置.总结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系统的应用和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郑亲波 《上海航天》2004,21(4):20-22
介绍了风云一号(FY-1)C,D极轨气象卫星10通道扫描辐射计的总体构成。给出了扫描辐射计性能的在轨测试结果,概述了研制中的技术创新点。与国内外同类仪器比较的结果表明,两星扫描辐射计寿命期初和期末的性能均满足任务书要求,其主要性能指标与美国NOAA卫星相当,甚至更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10,(12):17-17
北京时间11月5日2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太空。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17.
风云三号(FY-3)系列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2008年5月27日上午11时02分33秒.第一颗FY-3系列卫星FY-3A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2008年11月18日,经过5个月紧张、高效、有序的在轨测试。FY-3A及地面应用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地实现了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60年美国的“泰罗斯”1卫星在轨道上获取了第一批地球的影像图片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发射了130多颗气象卫星,它们每天昼夜不停地向地球发回全球各个地区的图像照片和气象资料。用卫星来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已经成为现今气象观测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气象卫星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居高临下,观测区域宽广,观测的频次高,对地球进行大范围的动态观测是它的特点。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每天能获取全球的气象资料两次,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30分钟就能获得地球近 1/ 4面积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14,(5):53-53
欧空局工业政策委员会4月10日批准了该局技术评定委员会提出的由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来为欧空局和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建造2~6颗极轨气象卫星的建议。工业政策委员会批准用8.2亿欧元(11亿美元)来研制第一对“第二代气象业务卫星”(METOP-SG)。两颗卫星拟在下个年代初发射。  相似文献   

20.
辛岩 《上海航天》2004,21(4):16-19
简要介绍了风云一号(FY-1)C,D极轨气象卫星姿态控制分系统的主要任务、技术指标和系统构成。给出了两星发射后动量轮、红外地平仪、太阳敏感器和三轴磁强计等的运行情况。卫星姿态在轨测试结果表明,FY-1C,D星的姿态稳定,满足甚至优于技术指标要求。最后概述了姿控分系统在可靠性、长寿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