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ERTS),即美国陆地卫星1号是1972年7月发射的,现在日本接收的是美国陆地卫星5号的遥感图象。位于日本埒玉县鸠山上的宇宙观测中心(宇宙开发事业团)把接收、处理的资料发送给全国的用户。法国的地球观测卫星(SPOT),其数据资料将用于世界性商业服务方面。为了适应这些急剧发展的世界趋势,日本正在研制以获取海洋信息为目的的海洋观测卫星MOS-1及以获取陆地信息为目的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海洋观测卫星MOS-1的研制  相似文献   

2.
天兵 《太空探索》2011,(12):54-56
2011年9月23日,日本用H-2A火箭成功发射日本第4颗光学情报收集卫星——光学4号卫星。它是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是日本最后一颗情报收集卫星系列卫星。光学4号用于替代已经超过设计寿命的光学2号卫星。它与光学3号具有同等性能,属于日本第2代侦察卫星,分  相似文献   

3.
1990年4月 3日美国和日本就开放日本国内卫星市场达成协议。协议规定,日本政府在采购卫星时(用于研究为目的的卫星除外),美国企业可以同日本企业一样平等竞争。在这以前,日本国内卫星市场是不向外国开放的。格林威治时间13时02分,以色列用Shavit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地平线-2号。目的是验证双向通信和试验暴露在空间的星上系统。地平线-2号卫星高2.3米,下部  相似文献   

4.
日本1984年1月23日,将用N2火箭从种子岛空间中心大崎发射场发射第一颗实用广播卫星;第二颗将在1985年8月发射。卫星定点在东经110度静止轨道上。使用单位是通信和广播卫星组织及日本广播协会。用来进行新的广播技术研究实验和其它未来卫星广播普及的应用验证。广播卫星能够覆盖日本整个国土,具有地面广播和电视所达不到的高音质和清晰图象的能力。BS-2有两个电视频道,家用电视机可直接接收卫星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5.
9月23日,日本H-2A-202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情报收集卫星-光学4号机”光学侦察卫星。卫星配备了高精度相机,可在距地球500千米高度拍到地面60厘米大小的物体。这是日本2003年以来成功发射的第7颗侦察卫星,其中包括5颗光学卫星(含一颗试验卫星)和2颗雷达卫星。该卫星由三菱电机公司建造。  相似文献   

6.
<正>3月17日,日本H-2A-202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情报收集卫星(IGS)雷达5号机"。这是H-2A火箭连续第二次发射与国防有关的卫星。该卫星由三菱电机公司研制,由内阁卫星情报中心运行。本次发射前日本共有6颗卫星在轨工作,包括3颗光学卫星和3颗雷达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光学分辨率0.6米,雷达分辨率优于1米,将接替2011年12月发射的"雷达3号机"卫星。  相似文献   

7.
目前,美国的陆地卫星4号和5号仍在轨道上运行。陆地卫星4号还有部分工作能力,向全世界提供着多光谱扫描仪(MSS)图象;陆地卫星5号工作基本正常,向世界范围提供着主题绘图仪(TM)图象,但其上的MSS图象主要供美国本国使用。根据美国政府的决定,从1985年9月起,陆地卫星已移交给一家私营公司管理和经营。这家公司是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联合出资设立的,名叫地球观测卫星公司(EOSAT)。EOSAT公司的业务是,使用陆地卫星4号和5号,出售其图象和资料;承担后继卫星6号和7号的  相似文献   

8.
卫星移动通信是光纤等任何其他通信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卫星通信领域,因此有能力的国家和组织都在努力开发它。日本已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5号装有航空、海事移动通信的2台转发器,中心控制站与卫星间采用C频段,移动终端与卫星间采用L频段。1992年将发射的日本“技术试验卫星”6号还将开发S频段的卫星移动通信。日本波音747-200F飞机早在1987~1988年就成功地进行了这种通信试验。美国和加拿大的陆地移动通信卫星将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发射,美国将发射3颗采用L频段的移动  相似文献   

9.
正8月19日,日本H-2A-204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准天顶卫星(QZS)3号卫星,又名指路3。QZS-3发射质量约4700千克,设计寿命15年,由三菱电机公司采用DS-2000平台制造。准天顶为日本区域增强型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2月9日,日本在种子岛航天中心用H-2A火箭成功发射了情报采集卫星-光学-7(IGSO7),提升了日本的天基情报获取能力。本文对日本"情报采集卫星"(IGS)系统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介绍。1发展背景"情报采集卫星"(IGS)是日本发展的成像侦察卫星星座,由两对共4颗卫星组成,每对包含1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1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IGS卫星的目标是通过光学和雷达两种卫星协同工作,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成像侦察,密切监视东亚、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12日,日本H-2A-202型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情报收集卫星(IGS)·雷达3号”雷达侦察卫星,用于监视朝鲜的导弹和核计划及开展自然灾害监测。这是H-2A火箭第20次发射和第19次发射成功。日本现有3颗光学侦察卫星在轨工作,2011年9月新发射的另一颗光学卫星尚未投入使用。有两颗雷达卫星被成功发射入轨,但后来因故障报废。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研制一枚大型火箭,这是一个全长38.0米、重255吨的大型运载火箭,计划于1991年冬季发射第1号试验机,1992年夏季用第2号试验机发射技术试验卫星Ⅵ。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不仅用这枚纯国产大型火箭把2吨重的卫星送入同步轨道、5吨重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0吨重的大型卫星送入低轨道,还计划开展综合利用,用该火箭发射天地往返机、航天飞机,以期挤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为此,引起了各国的普遍注意。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月25日,日本在鹿儿岛、种子岛宇宙开发中心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广播卫星——BS-2A(百合2号),为解决日本远岛和边远地区用户收听、收看电视节目困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此卫星还进行了音频广播、传真广播等新媒介实验,在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了  相似文献   

14.
<正>从10月24号开始,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这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发射,目前在轨运行良好。碳卫星克服了地面监测站在空间分布上的局限性,从宇宙空间完成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的二氧化碳分布图。此次数据开放,  相似文献   

15.
日本根据空间研究委员会制定的1984—2000年空间规划,提出了1984年的空间研究项目及预算: 1.科学卫星①加快第十颗科学卫星——行星的研制。②开始研制第十一颗科学卫星——天文学卫星—C。③设计第十二颗科学卫星(EXOS-D)样星。 2.对地观测①用N—2火箭发射同步气象卫星3号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1月4日,加拿大自行研制的第一颗雷达卫星由美国德尔它2号火箭送入太空,它是继俄罗斯“钻石”卫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和欧洲遥感卫星后的又一颗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新型对地观测民用卫星,必将对全球资源监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综合消息     
中国购买Spar通信集团地面站。这6个移动式地面站,价值290万美元。这样,中国共购买了34个地面站,天线直径在6米或6米以上。苏研究新型雷达卫星,卫星使用核动力装置,装备了低分辨率(宽搜索)和高分辨率(合成孔径)的雷达。该型号第一颗卫星(宇宙-1900)已于去年12月12日发射。 Spot-1卫星飞行2年,绕地球飞行10512圈,行程47.47亿公里,发回图象625000幅(60×60km)。Spot图象公司在1987年共销售1万多件Spot产品,营业额超过6000万法朗。今年,在巴西、泰国、中国、日本、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建立新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第四分会向总会报告了今年一月同步气象卫星GMS-2(向日葵)出故障的原因:由于受辐射的影响,编码器性能下降,造成扫描镜停止工作。GMS-2气象卫星的扫描镜类似单镜头照相机反射镜,卫星靠不断变换扫描镜的角度来拍摄从北极到南极的云层图象。由于发生故障,扫  相似文献   

19.
1986年日本开始研制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在1980年拟定计划时就确定卫星上装配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接着在方案设计时,增加了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从那时起开始研究卫星上主要观测仪器—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地面处理卫星图象设备。卫星特性与分系统卫星总重1.4吨(星上分系统重785.6公斤,观测仪器466.1公斤,连接器55公斤,余量93.3公斤)。卫星轨道为57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地面轨迹重复周期为44天。卫  相似文献   

20.
目前,日本正在用CS-2进行“利用卫星典型试验计划”的应用试验。其中,利用卫星进行急救医疗通信的试验是邮政省电波研究所和东海大学医学系的合作试验项目,该项试验综合运用了彩色静止图象传送技术和急救医疗通信系统,1984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验,本文拟介绍其概况。一、背景在地面通信的医疗信息系统中,日本于1974年就开始采用急救医疗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运用到全国28个都、府、县中。此外,偏僻地区的医疗信息系统等也趋向实用。特别是在冲绳县,1981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