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尹怀勤 《航天》2010,(3):33-35
2009年8月17日,美国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发现了组成蛋白质最基本的物质氨基酸,从而为地球生命源自太空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也是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太空探索上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苏俄长期载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研究进展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郭双生,尚传勋人类首次步入茫茫太空后不久,前苏联、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就认识到长时间、远距离和多乘员的空间载人飞行、宇宙载人探险和地外星球定居是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是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据中国科技部网2013年8月6日消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在细胞水平上的人类大脑3D图谱。这项成果被誉为神经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它第一次从细胞水平上剖析了人类的大脑,可以提高人们对人脑内部结构的了解。该图谱有助于科学家审视各种细胞,更完整、深入地观察大脑的结构,进一步了解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脑结构及其对人行为的控制,研究认知、语言、情绪和其他过程的神经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载人航天信息》2009,(3):49-52
早期经历:桑顿1979-1980年在德国海德堡市马普核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获得北约博士后研究奖学金。1980年起她在位于阿拉巴马州夏洛茨维尔市的美军国外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8月起她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职。她是太空探险公司董事会成员。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和月球背面成像。"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搭载了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5台载荷,5台载荷均工作正常并圆满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6.
1991年12月27日《中国航空航天报》社、《中国航天》和《国外空间动态》编辑部,邀请我国部分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家评选出1991年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这十大新闻是: 1.人类首次将卫星技术用于大规模战争。在海湾战争期间,大约有60多颗军用卫星和20颗民用卫星用于情报收集、通信、导航、后勤管理和天气预报,这是卫星首次在实战中全面的、大规模的应用,是一场在陆地、海上、空中和空间进行的立体战争。 2.“行星地球使命计划”(MPE)的第一颗卫星投入运行。1991年9月15口,重约7.5吨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由发现号航天飞机释放进入轨道,这是“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第一颗卫星。“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内容为跟踪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陆地、海洋、空气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人类、动植物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自然过程。参与这—计划的有美国、欧洲空间局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孙梦婕  张潜 《航天员》2011,(2):71-74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苏联的一位科学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喷气运动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提出了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构思和原理图,并推导出了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十月革命后,他又在喷气飞行原理方面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了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观点。他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科幻作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Kostantin E.Tsiolkovsky)。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就认为,未来人类迁移到地球之外居住是必要也是可能的。他的根据是: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将导致地球上缺乏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人们将不得不考虑在其他星球寻找新的居住地。但是自20世纪中期人类首次进入太空以来,在探索宇宙方面并没有多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天浪 《航天员》2010,(1):70-72
木卫二,人类想象中,也是科学家追寻中,一方迷人的生命净土。 人类最早发现木卫二,已是整400年前。161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和马里乌斯首次望见了它的身影。在已知的63颗木星卫星中,木卫二是直径和质量第四大,其直径略小于月球。木卫二距离木星670900千米,距离木星排位第六,因发现时间早于木星的其他四颗内侧卫星而编号木卫二,此后仍然承袭了这编号名。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载人航天事业自上世纪60年代启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遭受了很多挫折。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同时也是人类首次登月;上世纪70年代初启动的航天飞机计划,成功飞行了130多次,但历经了"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爆炸两次惨重事故,最终于2011年终止;冷战结束后,多国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成为人类太空探索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为人类飞往更远的太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1):146-148
<正>科学家首次用压力使得半导体变身拓扑绝缘体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13日报道,一个由中国吉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小组合作,通过对一种半导体施加压力,将其转变成了"拓扑绝缘体"(TI)。这是首次用压力逐渐"调节"一种材料,让它变成了拓扑绝缘状态,也为先进电子学应用领域寻找TI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研究人员通过掺杂(加入少量其他元素)或"种植"的  相似文献   

12.
1998年6月2日是令人激动的一天,因为人们盼望已久的阿尔法磁谱仪(AMS)被送上九重天,从而使人类可以首次对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进行直接观测。圆了科学家们几十年的梦。它有望开辟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带来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奇妙的宇宙世界根据目前公认...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4,(8):3-4
北京时间7月25日15时05分,探测2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这一计划与欧空局团星2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相似文献   

14.
《卫星应用》2004,12(3):8-8
北京时间7月25日15时05分,“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2,21(2):130-130
据中国科技部网站2012年3月2日消息,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电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首次利用激光合成氧化铁磁性纳米粒子。他们利用激光使普通商业非磁性氧化铁粉饼进行蒸发,接着使用干气体(空气和氩气)冷凝蒸汽,再让冷蒸汽通过不同的滤芯,通过使用不同的气体和气压、调整流速等方法,获得这种粒子最佳合成方式,使其产量大约增加一倍,激光能耗比原有制备方式降低85%。氧化铁磁性纳米粒子可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生物陶瓷和定向给药等方面,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先进科技协会预测,十五年内将有十项科技大突破:一、由电脑控制的机械人不但能为伤残人设计及制造身体各部分的“零件”,如四肢、臂部及膝盖等,还能为伤残人安装人体“零件”或作移植手术。二、由于光导纤维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电视接收讯息的范围大为扩展。未来的家庭电视可收看世界各地数百个电视台的节目。三、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人类身体内的蛋白质,发展制造了一种疗效极高的“超级药物”,能治愈  相似文献   

17.
国际     
《航天员》2013,(3):9-13
俄罗斯制定新探月计划 3月16日至17日,由布朗大学、俄罗斯韦尔纳茨基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NASA月球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有关探索月球远地一侧和极地的研讨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伍德兰兹举行。俄罗斯科学院航天研究所专家米特罗法诺夫在会上表示,俄罗斯航天科学家们正在制定新的探月计划。  相似文献   

18.
科技信息     
《航天器工程》2008,17(1):114-115
美国著名科普杂志评出2007年航空航天最佳科技成果;NASA拟将人类送往近地小行星;俄罗斯研制纳米“液体盔甲”;英国推出厕所卫星定位系统解决内急问题;加科学家在勇气号车轮上发现火星有水证据。  相似文献   

19.
磁记录动态     
国际磁学会(INTERMAG)第十六届年会于1978年5月9日至1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召开。中国电子学会应邀派出中国磁学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三十四个国家,七百二十多名科学家。中国磁学工作者首次与会,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特别是东道国意大利科学家们的热情欢迎与友好接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空间技术农业应用研究所挂牌我国第一个空间技术农业应用研究所于去年12月28日挂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在挂牌仪式上揭牌。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向该所发来贺信。所长温贤芳介绍说,该所挂牌后将具体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和组织实施农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