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海洋观测卫星 MOS-1现在处于验收试验阶段,计划于1987年初发射。卫星为三轴稳定,带有三个地球敏感器和两个动量飞轮。有效载荷为多光谱电子扫描辐射计(MESSR),可见光和热红外辐射计(VTIR)以及微波散射辐射计(MSR)。MESSR 的光学遥感器分辨率约50米,VTIR 可见光和红外的分辨率分别为900米和2700米。卫星上装有数据收集系统,接收和转发地面浮标和其它小型自动发射装置发射的环境数据。卫星发射重量为740公斤,桨状可展太阳电池阵。  相似文献   

2.
旁征 《国际太空》2001,(12):17-18
1 险遭不测□□由于印度卫星 - 2 E(INSAT- 2 E)的主要气象遥感器于 1999年 9月出现故障 ,印度的气象卫星计划遭受挫折。出现故障的仪器是 INSAT- 2 E上的增强型甚高分辨率辐射计 (VHRR) ,用于绘制云图并测量它们的水蒸汽含量。VHRR的故障不会显著影响印度的气象预报能力 ,因为相似的仪器在其他两颗INSAT上工作正常。但据悉 ,INSAT- 2 E的 VHRR是 INSAT系列中第 1台能测量云层水蒸汽的遥感器。印方认为 ,虽然 INSAT- 2 E已失去测量水蒸汽的能力 ,但是其 CCD相机——INSAT - 2 E卫星上载有的另 1个气象有效载荷工作…  相似文献   

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欲在1994年用H2火箭发射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后,于1997年再发射新的极轨道平台型卫星(JPOPS),旨在用各种遥感器观测地球环境。后者从1990年开始进入概念确定研究。新的地球观测卫星重5吨,在800公里高度的极轨道上运行,周期100分钟。平台型卫星将保留卫星公用舱的主要功能,其中有温控系统和电源系统。该先进地球观测卫星除保留原来的2种遥感器外,还选定了6种星上用的遥感器。这6种遥感器是: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法国正在为苏联九十年代的 Vesta(灶神星)行星际飞行任务设计一个小行星和彗星行星际飞行器,同时还探测金星和灶神星主要区域。1988年苏联有一项飞行任务,将用行星际飞行器和着陆舱研究火卫一,法国同意为这次飞行研制三个测试仪。法国的小行星和彗星行星际飞行器可能安装一个穿透器(penetiator),这个穿透器能在飞行器飞到小行星附近时射入小行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卫星-1的特性和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卫星 - 1(ENVISAT- 1)即将于2 0 0 1年 7月发射 ,这是欧空局 (ESA) 1颗先进的多用途卫星。星上装载了 8台遥感器 ,比美国的 EOS- AM1(后改名为 Terra,19 99年 12月 18日发射 )装载的遥感器更多 ,因此用途更广泛。1  ENVISAT- 1计划目的ESA分别于 1991年 4月和 1995年 4月发射了欧洲遥感卫星 - 1、 2 (ERS- 12)两颗卫星。目前 ,ERS- 2仍在运转 ,至今已积累了 10年对地观测资料。 EN-VISAT是 ERS计划的后续计划 ,它将继续开展对地观测和地球环境研究。ERS是海洋动力环境卫星 ,主要用于海洋动力学现象的探测 ,诸如海平…  相似文献   

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研究始于50年代,作为产生高空间分辨率表面图象的专用主动微波系统,于60年代投入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在海洋观测方面的用途已被“海洋卫星”所证明,航天飞机成象雷达(SIR)在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海洋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是第一台用于海洋观测的SAR。海洋卫星于1978年发射,星上雷达系统由平面阵列天线、发射和接收遥感器、模拟数据线路、数据格式编排器、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载人航天器(中)实用型空间站之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于1986年2月20日开始组建,至1996年4月26日组建完毕,形成由核心舱、量子1号舱、量子2号舱、晶体号舱、光谱号舱和自然号舱6个舱段组成的大型空间站,组建过程历时10年。"和平号"长31米、宽27.5米、高19米,增压空间350立方米,运行轨道倾角51.6度,近地点高度350千米,远地点高度400千米,额定乘员3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一种适用于研究地面物体的微波辐射特性和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制导或自动成像系统的八毫米波段无源全功率式遥感辐射计的研制和设计。该辐射计的增益稳定性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其灵敏度可以大大得到提高,致使可以与以往常用的各种型式的迪克(DICKE)开关式辐射计相媲美。辐射计的可测亮度温度的动态范围在300K至20K之间。当辐射计系统终端积分时间常数为1.5毫秒时,输出噪声起伏的均方根值优于1.3K。同时,它还具有设计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易于全集成化、坚固可靠等优点,这是其它型式的辐射计所不能及的。最后介绍了我们研制和设计的八毫米无源跟踪式全功率遥感辐射计的主要技术指标的测量结果和用液氮冷却低温标准噪声源的校准定标方法。大量的测量结果数据是通过辐射计终端配备的微型计算机来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  相似文献   

16.
星载多光谱遥感器太阳定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载多光谱遥感器的太阳定标器一般选择太阳作为基准光源 ,通过它将太阳辐射引入星载遥感器并调节到星载遥感器的动态范围内 ,对星载遥感器进行绝对辐射定标 ,也可对星载遥感器性能变化进行监测和校正。文章介绍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星载多光谱遥感器的太阳定标器 ,并进行了分析 ,以反映太阳定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目前采用太阳漫射器的星上定标方法可以实现全视场、全孔径、端点到端点的定标。这一方法的严重缺点是漫射器反射比随时间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一种比辐射计或反射比标定装置来监测漫射器的辐亮度、反射比以及太阳常数。因此这种定标方法是很有前途的 ,在现代一些先进的星载多光谱遥感器上获得应用。通过对此方法的分析 ,提出了在太阳漫射器研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航天简讯     
苏联回收-生物卫星 1987年10月12日,苏联回收一枚称为“宇宙1887”号的生物卫星。该卫星在太空飞行了14天,其上装有两只猴子、12只鼠、一些鱼及昆虫标本。卫星在偏离目标区域很远的地方降落,花了一天时间才找到。卫星着落地点温度为-5°F。为了防止星上生物冻死,回收工作者在找到卫星后立即在回收舱上支了一个帐蓬,并马上打开了回收舱和解剖试验鼠,以便保存细胞组织的微重力效应。回收后的两只猴子情况良好。解剖后制成的试验鼠组织标本被送到莫斯科,在那里的苏联、匈牙利、美国、法国、东德的科学家将对标本进行全面的化验  相似文献   

18.
1971年由苏联发起的国际卫星组织开始工作时,拥有九个成员国:苏联、捷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东德、古巴和蒙古,出租第三代大椭圆轨道的“闪电”卫星转发器。1979年开始利用“地平线”静止通信卫星上的四台转发器,为成员国提供网络服务。七十年代中期,苏联宣布将发射七颗卫星归国际卫星组织使用,迄今,只有两颗  相似文献   

19.
苏联国家空间委员会主席凯利莫夫说,过去29年来,载人空间飞行费用都是由国家包下来,但今年2月11日发射的联盟TM9飞船是第一次收费飞行,费用为9000万卢布,由研究局、生产厂、实验用户和遥感图象用户付费。估计它能回收的经济效益为2500~2800万卢布。苏联空间部称,联盟TM8飞船飞行166天耗资也为9000万卢布,带来的经济效益(指出售遥感图片等)约8600万卢布。联盟TM9飞船的发射费为500万卢布,进步M飞船发射费也要500万卢布。能源号总设计师塞米奥洛夫去年年中曾指出,和平号空间站计划从1976年开始,13年内,仅硬件研制耗资17亿卢布,其中量子1号舱和X  相似文献   

20.
美国陆地卫星四号即将发射。在陆地卫星四号上装载了一台新型的空间遥感仪器一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简称TM,以前曾译为主题绘图计),它将执行勘测地球资源和绘制各种专题地图的空间遥感任务。专题制图仪实质上是一台高分辨率的辐射计,它包括七个光谱段,第一到第五谱段和第七谱段是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谱段,第六谱段是热红外谱段。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谱段的瞬时视场为30米(轨道高度705公里)。热红外谱段的瞬时视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