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剥蚀对铝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LC4CS和LY12CZ铝合金在剥蚀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发生晶间腐蚀 和剥蚀的原因。通过剥蚀与未剥蚀试件拉伸和腐蚀疲劳对比试验,研究了剥蚀对铝合金材料性能的影响,指出剥蚀后材料微观组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5%NaCl溶液中的LC4CS薄膜试样裂纹扩展,并用俄歇能谱仪对LC4CS铝合金边缺口试件在3.5%NaCl溶液中腐蚀疲劳裂纹面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腐蚀介质使薄膜试样理解纹扩展,裂纹面有腐蚀产物生成;腐蚀疲劳裂纹面生成的致密的钝化膜抑制了腐蚀产物的进一步发展,分析认为,3.5%NaCl溶液中LC4CS铝合金裂纹闭合与干燥空气中相同。  相似文献   

3.
LC4CS铝合金是极为重要的航空材料,为评定其使用年限,在测定铝合金腐蚀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时,需要弄清纹尖端金属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在腐蚀环境中裂纹尖端由于不断露新鲜金属,因而将具有类似于双金属腐蚀时的电偶效应。为此,文中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缺口试样,再现裂纹尖端的真实状态,并在3.5%NaCl溶液测定剪切口断裂后,裸露出的新鲜金属在耦合前后腐蚀电位的变化,以及裸露面积,NaCl溶液的pH值与电偶电流的  相似文献   

4.
Si3N4/Si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力学性能及强韧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C纳米粒子进入Si3N4基体使其力学性能大幅度增高,引起了研究者有大关注,本文评述了Si3N4/Si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芤及其力学性能,分析了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讨论了材料中存在的强化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航天器产品恶劣工况对材料及连接方式高抗拉、抗剪强度力学性能的需求,设计试验验证了深低温至高温环境下真空钎焊与火焰钎焊试样拉伸与剪切性能:真空钎焊在-233 ℃条件下抗拉强度可达536 MPa、剪切强度可达260 MPa、-150 ℃时剪切强度300 MPa、常温剪切强度212 MPa,低温下剪切强度值更高且皆优于火焰钎焊对应温度下试样的结果。同时研究了真空钎焊工艺对合金钢40CrNiMoA材料性能的影响,真空钎焊工艺加工过程使材料本身抗拉强度下降约38%,表面硬度值下降约25%。并测量了真空钎焊试样200 ℃高温条件下抗拉强度为804 MPa,剪切强度为239 MPa。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焊接工艺对结构焊接后力学性能的影响,该试验结果对后续航天器结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人工模拟缝隙腐蚀装置,测定了1Cr18Ni9Ni、LY12,TC3三种材料在缝隙内的阳极转扫描同线,PH值的变化,浸浸一段时间后电流 ̄时间的关系及电位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极化曲线上的ψb和ψp是两个评价缝隙腐蚀敏感性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高阶谐波和尾波波速变化均能够反映水泥材料内部微结构的应力变化。利用高阶谐波和尾波干涉实验测量系统,对引入高温作用后的3类不同粒径共6块水泥试样进行单轴加载的损伤演化实验,并与无高温作用的完整试样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从初始状态到25%抗压强度的过程中,高温作用后的试样的谐波幅值和尾波波速变化出现明显增强的现象(谐波幅值最大增幅约20%),而无高温作用的完整试样的谐波幅值和尾波波速变化较为平稳(谐波幅值最大增幅约5%);在达到65%抗压强度的过程中,高温作用后的试样的谐波幅值和尾波波速变化急剧增大(谐波幅值最大增幅约100%),且粒径较大的试样的增幅高于粒径较小的试样,而无高温作用的完整试样的谐波幅值和尾波波速变化的增幅较小(谐波幅值最大增幅约10%);当抗压强度超过75%以后,高温作用后的试样的谐波幅值和尾波波速变化急剧衰减(谐波幅值最大衰减幅度约140%),而无高温作用的完整试样的谐波幅值和尾波波速的最大衰减幅值在40%以内。基于以上观测结果对高温作用后水泥制品损伤演化的物理机制以及这两类监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恒载荷拉伸实验技术,研究了镀锌30GrMnSiA锡螺栓干涉配合连接LY12-CZ铝合金构件在3.5%NaCal+0.5%H2O2溶液中的应力腐蚀开裂特性。结果表明,随干涉量的增加,应力腐蚀敏感性有所下降,基材与紧固件的电偶效应对应力腐蚀繁感性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用山形缺口试样测量30CrMnSiNi2A钢和Al-7Si-0.45Mg铸造合金的断裂韧性,与标准测量方法测量的断裂韧性值进行比较,分析山形缺口试样测试的结果与标准断裂韧性试样测量结果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剥蚀是影响老龄飞机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LY12CZ铝合金含孔试件进行了预剥蚀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剥蚀使疲劳寿命下降,但其与剥蚀程度并不成正比。运用MSC.Marc中的单元"软化"技术模拟了剥蚀对试件应力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不但与腐蚀深度有关,还与腐蚀形貌和位置有关。最后基于材料的初始不连续状态(initial discontinuity state,IDS),建立了评估剥蚀对含孔试件疲劳寿命影响的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精确,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1.
模具钢堆焊金属的强度与变形对热疲劳抗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种模具钢堆焊金属(3Cr2W8和HM3)进行了外加约Coffin型热疲劳试验。试验表明,模具堆焊金属的热疲劳抗力由其变形的难易程度决定:变形越困难,热疲劳抗力越高。研究进一步表明,材料变形的难易程度又与变温循环过程,热疲劳试样拉伸应力的增加和材料屈服强度的降低有关。屈服强度的降低是由于在循环过程中,材料的组织发生了动态变化,如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及第二相粒子的析出与聚集;拉伸应力的增加是由于微观组织中应力松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依据对典型机场环境统计分析,编制了单向顺排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材料试件的加速腐蚀试验和不同当量腐蚀周期试件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机场环境会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造成损伤,且材料的疲劳寿命、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三种力学性能随着腐蚀周期的延长呈现由小到大的规律递减。  相似文献   

13.
复合材料拉伸剩余强度及其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复合材料剩余强度是强度退化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基础,本文研究了连续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FRP)的剩余强度随疲劳载荷加载次数退化的规律,按照FRP疲劳损伤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个FRP剩余强度退化的模型,并得到了大量的实验结果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复合材料剩余强度退化的统计模型:在寿命的初始,剩余强度即为静强度,服从Weibul分布;在寿命结束时,即为疲劳强度,服从Weibul分布;在不同时刻剩余强度也服从Weibul分布,且其方差随加载次数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真空液态渗透法制备了碳/锌复合材料。拉伸和磨损试验表明:碳纤维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锌以及锌合金的抗拉强度,改善了锌合金的摩擦磨损特性。用S-570扫描电镜观察了碳/锌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断口,以及碳/锌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并用X-射线能谱仪对断口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对碳/锌复合材料的纵向拉伸性能、纵向冲击性能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夹芯混杂和分散混杂两种混杂方式的碳/玻(C/G)混杂纤维增强筋的拉伸性能,给出了实验件制作和实验过程,测定了不同混杂比例筋材的拉伸模量、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实验结果表明:模量符合混合率,强度存在两种破坏模式,断裂伸长率呈现混杂效应,夹芯混杂筋材性能总体高于分散混杂。同时探讨了拉伸性能的预测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对强度预测值进行了修正。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用于混杂筋材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用基于内聚力的界面模型分析了纤维增强韧性基体复合材料的界面损伤,研究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受横向荷载时,诸如纤维排布方式、纤维体积占有率以及纤维和机体模量比等细观参数对界面损伤和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纤维体积占有率和纤维模量提高,以及纤维按四方排布时,虽然能增加复合材料刚度,但纤维与基体的界面更容易损伤.当界面脱粘现象存在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主要由界面强度决定.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航空发动机高导内机匣裂纹修复问题,采用RRW3040型激光熔覆设备对1.5mm厚的高温合金GH3044进行有间隙对接焊接,对焊接坡口间隙、激光功率、焊接速度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间隙0.5mm、功率600W、焊接速度0.011m/s.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强度测试、硬度检测、金相检查、抗弯曲测试.测...  相似文献   

18.
纸质文物多功能加固保护胶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液加固保护法是纸质文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阐述了一种由改性氟树脂、改性壳聚糖、低聚体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组成的多功能纸质文物加固保护胶液,分别对其进行了纸样处理前后的白度、厚度、耐折度、抗张强度等试验以及差热、红外、紫外、扫描电镜等分析,并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试验分析以及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加固保护胶液对纸质文物进行加固保护,能够保持其原有的色泽、质感,并且具有纤维增粗、粉化固结、脆裂加固、防霉抗菌等多种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