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92年以来,开始了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发射。第一颗星于1992年8月9日发射升空,8月25日成功回收。第二颗星于1994年?月3日发射升空,7月18日成功回收。1996年10月20日又发射了第三颗星,11月4日回收,再次获得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第三颗星于1994年11月确定主任务技术状态,1995年5月确定搭载技术状态。1995年10月完成星上设备齐套,1996年4月完成卫星总装,6月20日完成工厂电性能测试,7月2日完成整星振动试验。卫星于8月8日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2.
人工拉格朗日点附近的被动稳定飞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太阳帆能在三体问题中实现人工拉格朗日点,人工拉格朗日点克服了经典拉格朗日点位置固定的缺点,研究人工拉格朗日点的被动控制对深空探测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人工拉格朗日点都不稳定,研究表明在被动控制下存在某些人工拉格朗日点的稳定特性与稳定平衡点非常接近,在工程上可以认为稳定。被动控制可以通过设计太阳帆来实现,本文给出了被动稳定太阳帆的设计,在该设计下考虑轨道和姿态的耦合动力学方程。基于该耦合方程研究了人工拉格朗日点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被动太阳帆使得人工拉格朗日点稳定。  相似文献   

3.
每月一览     
1月3日,西南空管局设备监控协调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试运行,计划于3月17日正式运行。(刘伊伊)!1月3日,甘肃空管分局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准对日定向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俯仰姿态运动,提出一种能追踪太阳运动的准对日定向(QSP)姿态方案。此方案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在万有引力梯度力矩的作用下,始终在垂直于太阳光的方向附近作幅值约为18.8°的振动,且几乎不需要姿态控制力矩。准对日定向姿态方案解决了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对日定向所需的巨大俯仰姿态控制力矩问题。准对日定向姿态的发电效率为对日定向姿态的97.3%,对Abacus空间太阳能电站而言每年可节省燃料约36791 kg。通过数值方法得到了准对日定向姿态的精确初始条件。随后,设计了比例-微分控制器,保证了系统存在初始姿态误差的条件下收敛到准对日定向姿态。最后研究了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对准对日定向姿态的影响,并发现准对日定向姿态下的结构振动幅值比对日定向姿态减小约40倍。  相似文献   

5.
由嫦娥一号传回的信号绘制的第一幅月面三维立体效果图,2007年12月2日上午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据专家介绍,第一幅月面图的虚拟信号早在11月20日、21日两天就传回地面,23日第一幅月面图的三维效果图已基本绘制完毕.  相似文献   

6.
江燕 《航天员》2008,(1):68-69
一日离轨关,使返回舱脱离运行轨道,朝地球方向的弹道飞行;二日再入关,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利用巨大的空气阻力制动减速,直至降到亚音速;三日开伞关,返回舱下降到低空后,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小下降速度;四日着陆关,着地之前,启动缓冲装置,减缓返回舱与地面的撞击,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7.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6):52-52
2011年11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此前于9月29日发射升空的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在随后的11月14日,组合体实现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  相似文献   

8.
江霆  李昊  陆国平  王彦  周徐斌 《宇航学报》2018,39(9):1022-1030
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新型自适应对日定向器。该对日定向器采用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作为驱动元件,利用在轨光照条件的变化引起复合材料层合板温度变化,进而使其产生热变形并驱动太阳翼发生偏转。提出的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结合传统的单自由度对日定向机构,能够实现太阳能帆板的双自由度对日定向。介绍了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地球静止轨道的光照条件进行了具体设计。利用能量变分原理建立了混杂非对称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模型,分析其热变形特点,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定向器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温度场特性、热变形及对日定向转动角度进行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自适应对日定向器的转角能够随太阳光入射角变化呈线性变化,定向精度可达±1°。  相似文献   

9.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3,(6):F0002-F0002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6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探测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15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12,(7):F0004-F0004
2012年6月18日、2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获得圆满成功12011年11月3日、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恒达微波研制的天、神二船“微波雷达天线”与“微波应答机天线”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10,(7):47-48
NASA7月1日宣布,因最后两次飞行任务推迟,其航天飞机编队的退役时间将至少拖到2011年初。航天飞机计划管理部门当天正式决定将原定9月16日进行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时间推到11月1日,原因是要运送的货物的准备工作出现延误。受此影响,原定11月27日发射的奋进号将推迟到2011年2月26日发射。发现号此次代号STS-133的飞行任务将把意大利造“莱昂纳多”舱和一台拟人机器人送上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2.
《宇航学报》2008,29(6)
中国宇航学会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委托,2008年10月8日联合北京大学工学院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庆祝中国航天日——专家带你走进中国航天”科普报告会,以宣传和展示中国航天成就、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纪念第二个“航天日”。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地月系统、地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月日大系统"的研究思路。将地、月、日三者关联起来,从系统的角度和多时空尺度研究地、月、日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影响,从中找出未来空间探索的主题和科学研究的目标,同时还要围绕这一主题和目标,用系统、整体、历史的观点筹划未来空间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2):184-18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7月29日批准发布《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15835—2011,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同年12月30日又批准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为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15834—2011,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原《出  相似文献   

15.
段康 《中国航天》2012,(1):54-54
继2011年7月15日公布第一个出口控制新规定建议稿和2011年11月7日公布第二个出口控制新规定建议稿后,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和美国国务院国防贸易控制局(DDTC)又于2011年12月6日和23日共同公布了四个出口控制新规定建议稿,继续落实美国总统提出的出口控制改革计划。  相似文献   

16.
尤政  李滨  董哲 《中国航天》2005,(7):27-31
深空探测可以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重大的科学与技术意义。由于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的航天器编队适宜进行深空观测等科学使命,所以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航天器编队飞行技术就成为深空探测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美欧若干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编队飞行使命,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拉格朗日点在深空探测中的战略地位,总结了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编队飞行的关键技术,并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志澄 《航天》2014,(5):22-27
2014年1月13日,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爆料说,1月9日,中国军方首次试验了10倍声速的超级武器,目的是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对此,中国国防部在15日作出回应:我们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的科研试验是正常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1,(1):157-158
据科技部网站2010年12月22日报道,莫斯科时间15日22时09分(北京时间16日凌晨3时09分),“国际空间站”新一批3名宇航员乘俄罗斯联盟TMA-20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飞船由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19.
每月一览     
《空中交通管理》2007,(5):56-56
4月1日—28日,福州空管站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管学院对空管站管制员集中进行了27天的雷达管制强化培训。(鲁强、林彬)4月2日—6日,全国民航气  相似文献   

20.
每月一览     
1月31日,民航总局副局长李健一行到西安视察西北民航各单位。(王淳)1月31日-2月3日,贵州空管分局全力保证了24架救灾物资紧急空运保障任务。(吴刚、钟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