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善广 《航天员》2009,(2):F0002-F0002,1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6日,“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升空,它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迄今进入太空的所有航天器所携光度计中,“开普勒”望远镜的光度计体积最大,该装置将帮助望远镜观测行星的“凌日”现象,以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NASA4月16日在网站上公布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的首批照片,展现了银河系的天鹅座、天琴座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恒星众多,不久后“开普勒”望远镜将“瞄准”这一区域搜寻类地行星。公布的这批照片既有“开普勒”望远镜的视野全景图(下图),也有局部放大图。全景图上分布着数百万颗恒星,局部放大图之一(右图)显示的是距离地球约1.3万光年的一个星团,其代号为NGC6791。  相似文献   

2.
李琳 《航天员》2014,(2):33-34
400光年外的类地行星 虽然与地球相距400光年远,但这并不影响开普勒78b成为地球的远房“兄弟”。根据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数据测算,开普勒78b的直径约为9200英里(约14806米),  相似文献   

3.
谢懿编译 《航天》2011,(7):58-59
约翰内斯·开普勒破解了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一个探测器则正在搜寻其他的行星系统。2009年3月6日,一枚联合发射同盟公司的德尔它Ⅱ型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呼啸着直插夜空。它上面携带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载荷,从技术上讲是一架1米的施密特望远镜和42个电荷耦合器件(CCD)——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下文简称“开普勒”)。  相似文献   

4.
谢懿 《航天》2009,(4):22-25
2009年3月6日,美国首颗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空间望远镜开普勒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至此,在地球之外寻找外星生命的天文学家将有新工具来实现他们的目标。耗资将近6亿美元的开普勒望远镜将在四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银河系的天鹅座与天琴座区域观测类似于太阳的大约10万颗恒星系统,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14,(5):54-54
借助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科学家已首次发现了位于母恒星宜居区内且大小与地球相仿的一颗系外行星。这项成果4月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网站上。这颗距地球约490光年的行星称为开普勒186f,大小约是地球的1.1倍,以5240万公里的距离围绕红矮星开普勒186运行,理论上说处于该红矮星的宜居区内。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2,21(1):118-119
英国BBC新闻网回顾2011年全球科技要闻 据中国科技部网站2012年1月13日报道,2012年元旦前夕,BBC新闻网州顺了2011年的全球科技要闻。其主要内容包括:1月,美国天文学会西雅图会议宣布“开普勒”空间颦远镜的最新发现——开普勒-10b(Kepler-10b),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行星。人类寻找类地行星的实践因为“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应用而发生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7.
蒋迅 《航天员》2014,(4):56-59
到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人怀疑开普勒太空望远镜(Kepler Space Telescope)的成就了,因为自其执行任务以来,它可以说是NASA一艘“多产”的系外行星探测器。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12,21(3):34-34
据新华网站2012年4月6日消息,日前,对“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斯皮策”红外探测太空望远镜以及ESA“普朗克”宇宙辐射探测器中的美国部分,NASA决定分别延长其任务期。NASA表示,搜寻类地行星的“开普勒”的任务期原定为3年半,2012年9月即将结束,此次将延至2016年9月30日,延长4年;“斯皮策”的任务期将延至2014年,延长2年,届时项目团队可以再度提出延长申请;“普朗克”项目美国部分的任务期将延长1年。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音频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这颗被美国航天局称为"地球2.0"的星球是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但它比地球体积更大、寿命  相似文献   

10.
红罂粟 《航天员》2009,(2):56-59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搭乘“德尔塔-2”运载火箭升空。此次卫星的发射,由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城分校大气与太空物理学实验室(LASP)的20名学生和16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在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园的LASP太空技术大楼里操控。火箭发射65分钟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始进入预定轨道,当时它距地球大约721千米(其运行轨道和地球轨道基本重合,绕太阳飞行,一个周期约为5了2天)。它将在这一轨道试运行两个月,随后正式开始执行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11.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9,(5):48-48
德尔它2—7925—10L型火箭3月7日在卡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该望远镜将运行在尾随地球的一条目心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圈要用371天时间。它将寻找大小与地球相仿、处在可支持生命的轨道区域内的类地行星。它是NASA“发现”计划下的一个项目.又称“发现”10,耗资6亿美元.由鲍尔宇航与技术公司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联合建造.重1039公斤.寿命3.5年。星上载有0.95米直径的光度计。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09,18(2):99-99
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从卡纳维拉尔空罩基地顺利升空到达预定轨道,这是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探测器。此项任务预计历时至少3年,耗资约6亿美元。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预计约10万个恒星体系展开不间断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非开普勒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讨论非开普勒轨道与传统开普勒轨道的异同点,试图归纳非开普勒轨道面临的动力学与控制新问题。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给出了非开普勒轨道的定义。针对目前讨论较多的几种非开普勒轨道,总结了研究这些轨道将会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最后,讨论了非开普勒轨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韩厚康  韩厚健 《航天》2011,(5):52-55
1995年10月6日,瑞士天文学家首次确认太阳系外有颗行星(其主星"飞马座51"离地球51光年)。以后随着高解像度光谱学技术的进步,到2009年被发现的系外行星已超过400颗。2011年2月20日,美国航宇局项目主管威廉·波鲁克奇宣布:上天不到两年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在普查银河系局部区域时,  相似文献   

15.
德尔它2-7925-10L型火箭3月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新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该探测器很有可能改变人类对宇宙的看法.它的发现还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它将运行在尾随地球的一条日心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圈要用371天时间.它将把"目光"投向银河系中数万颗恒星,寻找大小与地球相仿、处在可支持生命的轨道区域内的行星,所瞄准的恒星区域约相当于人伸开手臂后手掌能挡住的一片区域.由于2月24日NASA的另一颗探测卫星"轨道碳观测台"发射失败,NASA将"开普勒"的发射时间推迟了两天,以对火箭进行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非开普勒轨道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讨论了非开普勒轨道问题的形成、提出及其应用。首先引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说明了其作为天文观测结果的创造性概括能够描述行星的运动学原理;然后提出了非开普勒轨道问题,它是人造卫星可控性的必然结果。叙述了典型的非开普勒轨道问题,包括航天器在单心引力场中的运动(即二体问题)和多心引力场中的运动(即多体问题),作为特例研究了螺旋变轨爬升轨道和悬挂轨道。最后提出了非开普勒轨道的应用,包括动能拦截问题,多星编队、组网与重构问题,系统整体组合优化机动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空间操作与非开普勒运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总结过去五十年航天技术发展的特点,说明空间操作是未来空间活动的主流和必然。空间操作要求飞行器机动具有快速性、自主性、精确性以及大范围可达性。机动轨道不再是开普勒轨道,用于描述天体运动的开普勒理论已不能完全适用。提出了非开普勒运动的定义、内涵,对研究该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特例研究法和普遍研究法,最后提出了非开普勒运动的主要研究方向建议。所提出的非开普勒运动概念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和研究空间机动的本质,可以牵引空间机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新世纪航天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科技信息     
《航天器工程》2006,15(2):62-62
美国建造出一台9孔宽视野成像望远镜样镜洛克希德-马丁公司6月29日称,公司的先进技术中心已经设计并制造出一台9孔宽视野成像望远镜的样镜,这项工作克服了用于天基的单个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质量重、体积大和成本高的问题。望远镜的分辨率是望远镜聚光能力的直接体现。较大的孔  相似文献   

19.
子力 《中国航天》2009,(5):43-43
德尔它2—7925—10L型火箭3月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新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该探测器很有可能改变人类对宇宙的看法。它的发现还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它将运行在尾随地球的一条日心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圈要用371天时间。它将把“目光”投向银河系中数万颗恒星.寻找大小与地球相仿、处在可支持生命的轨道区域内的行星.所瞄准的恒星区域约相当于人伸开手臂后手掌能挡住的一片区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4,(3):46-47
美国航宇局1月16日宣布将放弃2006年对哈勃望远镜进行在轨维修。这意味着该望远镜将无法按计划正常工作到2010年。消息传出,立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抗议者的邮件甚至堵塞了一些负责哈勃望远镜官员的电子信箱。有鉴于此,美国航宇局局长1月29日表示,他将请人审查不再维修哈勃望远镜的决定。此举表明哈勃望远镜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权威人士表示,现在就说哈勃望远镜将会起死回生还为时尚早。哈勃望远镜是1990年发射的,其后发回了大量照片,对人类认识宇宙及其演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轨工作期间,美国航天飞机曾3次赴太空为其查体和更换部件。到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