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淑兰 《空载雷达》1999,(4):83-85,93
目前使用光缆通信与图象编码技术的数字电缆系统成为能为家庭提供含有图象的大容量信息和适应双向通信环境的经济网络已经引人们的极大关注,美国商务系统技术已趋于成熟,它不仅能提供设备,而且还能以综合系统参与设计,另外,为了普及商用系统,满足标准化、指令、成本及性能等关键条件要求的设备的是十分需要的,于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术,研制了亮频服务器,电缆调制解调器、STT机顶盒终端,此外还叙述了系统中数字化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有线连接的整星电缆网其灵活性差、通用性差及操作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解决卫星舱内有线连接在整星布局、装配、集成和测试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基于卫星舱内使用的无线传输网络设计和探索,包括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频率配置及通信抗干扰等内容。通过基于某型号卫星的数据传输应用场景进行了方案设计和试验测试,验证了卫星舱内无线传输技术的可行性,为解决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平台自身管理提供了一个高可靠、高效率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目前绝大多数机场都存在航管楼至飞行区、雷达站之间通信电缆的干扰,以及传输质量差的问题,特别是飞行区内导航设备监控信号和气象数据被严重干扰,以及VHF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被干扰情况也时有发生。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正式投入使用,也逐渐暴露出通信电缆被严重干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海南文昌发射场的高温、高湿、盐雾等环境问题给通信卫星塔架电缆设计提出挑战。为此,文章在借鉴西昌发射场塔架电缆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塔架电缆由A1段、A2段和B段3个电缆分支组成;继而针对文昌发射场环境特点详述了塔架电缆在设计、铺设和使用方面关键点;最后对塔架电缆进行了测试验证,给出了测试内容和注意事项。所设计的塔架电缆已在3颗通信卫星正样星上得到验证,测试流程已基本固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操作性文件。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缆组件复杂程度描述方法的空缺、难以快速识别出电缆网中复杂电缆组件的问题,提出了电缆组件绝对复杂度和相对复杂度的概念,采用邻接矩阵存储方法对电缆组件的数据进行记录,引入Floyd算法对电缆组件相对复杂度进行了计算,建立了电缆组件复杂度的评估方法。应用提出的电缆组件复杂度的数学建模及评估方法,对某航天器整器电缆网设计进行了复杂度的识别和评估,以降低电缆组件复杂度为目标对电缆组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给出衡量电缆组件复杂程度的定量指标,快速识别出电缆网中的复杂电缆组件,可为电缆组件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指出目前国内外电缆技术存在的阻燃问题及其防范措施,结合欧、美等国家的先进做法,从电缆用材料和不同绝缘材料的阻燃对比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阻燃电缆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标准规范评定的问题,以及其标准规范制定应重视的主要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8.
干扰敌通信同步信号是通信干扰的重要手段。在讨论通信同步的前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分析了破坏通信同步的可行性及方法,并指出破坏敌通信同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激光通信、太赫兹通信和量子通信等新的通信频段及通信体制在天基信息传输分发体系中的应用前景。激光通信链路可用于构建未来空间骨干网,附加在激光链路上的量子光通信链路可以极大提升链路保密性能,太赫兹通信链路可能在未来卫星星座及伴随飞行集群内部高速数据交换场合提供大带宽及灵活组网的通信能力。各种新形式的链路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为天基信息传输分发系统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DSP常需要与多个外设之间进行通信。而TMS320LF2407只有一个SCI串口通信模块,因此需要扩展多路RS232串口通信。选用了由TI公司生产的异步通信芯片TL16C554A,来实现主控制器与与其它模块的RS232通信。通过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成功的扩展了4路串行通信,满足了DSP与外设通信的要求,并通过将程序下载到DSP调试运行,充分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是巨大的,震后电力中断、通信设备受损往往会造成通信盲区,给通信指挥、通信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强震后应急通信保障策略研究成为政府、学者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震后环境特点,结合通信业务需求及各类通信方式的特点提出一种分层应急通信保障策略,该策略首先依据灾区受损程度进行分层,分为全域、边缘以及核心层,按照卫星全域覆盖,无人机空基通信边缘覆盖,短波电台+应急通信车补充覆盖的通信保障理念进行通信保障,该策略相对于传统的应急通信保障方式具有快速高效集成,可操作性强,技术相对成熟等优点,对于提升应急通信保障效益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是巨大的,震后电力中断、通信设备受损往往会造成通信盲区,给通信指挥、通信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强震后应急通信保障策略研究成为政府、学者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震后环境特点,结合通信业务需求及各类通信方式的特点提出一种分层应急通信保障策略,该策略首先依据灾区受损程度进行分层,分为全域、边缘以及核心层,按照卫星全域覆盖,无人机空基通信边缘覆盖,短波电台+应急通信车补充覆盖的通信保障理念进行通信保障,该策略相对于传统的应急通信保障方式具有快速高效集成,可操作性强,技术相对成熟等优点,对于提升应急通信保障效益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是巨大的,震后电力中断、通信设备受损往往会造成通信盲区,给通信指挥、通信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强震后应急通信保障策略研究成为政府、学者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震后环境特点,结合通信业务需求及各类通信方式的特点提出一种分层应急通信保障策略,该策略首先依据灾区受损程度进行分层,分为全域、边缘以及核心层,按照卫星全域覆盖,无人机空基通信边缘覆盖,短波电台+应急通信车补充覆盖的通信保障理念进行通信保障,该策略相对于传统的应急通信保障方式具有快速高效集成,可操作性强,技术相对成熟等优点,对于提升应急通信保障效益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存通信体制多样,设备复杂,有线电话模拟和IP制式并存,移动通信GSM、CDMA、3G体制并存,许多行业、企业还采用了不同制式的集群、短波、超短波电台,近年正在迅速发展的卫星通信也多自成体系。通信体制多样,各类通信网均有显著封闭性,制约了我国现有通信资源效能的发挥,在应急通信中,成为应急通信的瓶颈。有效解决我国现存各通信手段间的互通互联,充分发挥现有通信装备作用,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开通时间短、传输距离远、通信容量较大、网络部署快、组网方式灵活、便于实现多址联接、通信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诸多优点,可以实现图像、话音和数据的实时双向传输,因此卫星通信已成为应急通信的重要通信手段,也是目前最富生命力的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再入飞船的通信环境所受影响主要体现于飞船周围等离子体鞘对电磁波产生衰减。为了研究飞船再入过程中衰减对通信的影响,需要建立飞船外围的三维通信衰减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适用于再入通信环境的新型通信技术。为此文章提出了再入飞船通信衰减的动态建模方法,并根据气动、热力学和电磁波理论公式提出了具体的飞船再入动态通信环境建模方案,同时阐述了各部分建模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应对黑障的新型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引言甚高频(VHF)通信是目前在民航地空通信中最主要的通信手段。但近年来,随着民用无线电设备的增多,民用机场的通信、导航信号经常遭受有害的电磁波干扰。无线电干扰不仅使飞机与地面指挥之间通信时常受到阻碍,对飞行安全也造成极大隐患。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整星热设计中,通常不考虑电缆发热的影响,但随着设计实践的深入,发现在一些特定场合下,电缆发热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十分明显,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文章以“海洋二号”卫星某大功率电缆为例,通过电缆所在舱段内设备温度计算结果与在轨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了电缆发热对其所在舱段热设计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电缆发热量与其带来的设计偏差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热设计中估算电缆发热对设备温度影响的方法,以及热设计中能否忽略电缆发热影响的判据。  相似文献   

19.
深空探测器距离地球路程遥远,保持探测器与地面站高效、实时的信息通信,将探测器采集的科学数据及时、完整地传输回地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量子通信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检测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通信的物理极限,研究量子通信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意义非常。通过对深空量子通信信道的研究与分析仿真,得到光束发射角、接收器口径、收发端距离等与可靠量子通信的关系,为深空量子通信的工程实现提供设计、仿真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卫星通信以其通信距离远,费用与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传输容量大,可传递多种业务,进行多址通信,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以及可为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和个人提供通信等许多特点而成为当代通信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卫星通信面临光纤通信的激烈竞争。但由于人们对通信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希望实现全球个人通信这一人类通信的理想目标的推动下,卫星通信仍在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是VSAT通信、移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