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化对涡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风洞试验,利用7孔探头对75°/45°和75°/60°两种典型双三角翼进行了空间流场测量,研究了双三角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涡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化使双涡态的双三角翼内、外翼涡互相靠拢、增加干扰,当出现合并涡态时,使合并涡涡核向内下方偏移;外翼前缘钝化使外翼涡或合并涡的Cp0、Vx较尖前缘时为高,最终使外翼涡或合并涡推迟破裂.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利用三角翼前缘涡襟翼的强制振动来推迟涡破裂。流场显示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强制扰动时,集中涡显示出两种不同形式的破裂,可分成六种不同的破裂形态。非定常集中涡的一个破裂过程涉及几种破裂形态之间的转换。涡襟翼振动产生的非定常效应对涡破裂的影响与三角翼后掠角有密切的关系,随后掠角增大非定常效应的影响变小。就实验迎角范围而言(α<35°),对50°后掠角三角翼,涡襟翼振动可显著推迟涡破裂;但对70°后掠角三角翼,振动却能促进涡的破裂。涡襟翼振动改变了集中涡的性态,使集中涡趋向于和前缘平行。振动对涡破裂的作用部分地与这种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抑制三角翼前缘涡破裂的发生,研究了大攻角下(30°~50°)尖顶襟翼对70°三角翼前缘涡破裂的影响.在静态实验情况下,尖顶弯折对三角翼前缘涡破裂影响的参数有2个:尖顶襟翼弯折的角度及其长度.染色液流态显示结果表明:尖顶襟翼的向下弯折减小了靠近襟翼翼面的有效攻角,从而推迟了前缘涡破裂的发生,涡破裂位置随弯折角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且弯折襟翼越长效果越好,α=35°时两个弯折组合的效果要比单个弯折的好.  相似文献   

4.
在水槽中和风洞中分别进行了流动显示和动态测压实验,目的是研究三角翼前缘涡破裂点的脉动现象.对流动显示图片中涡的破裂点位置进行统计和频谱分析,表明破裂点振荡存在双主频特征,位于0.07位置的主频对应着螺旋—泡—螺旋的转化过程,位于0.2~0.4之间的主频对应着螺旋形态破裂本身的小幅振动.对统计的破裂点位置数据做低通滤波后进行相关性分析,还表明了三角翼左右2个前缘涡的破裂点位置信号具有负相关性.进行三角翼表面动态压力测量,对压力数据低通滤波后做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同的一条前缘涡的动态压力信号在整个翼面上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双三角翼大迎角翼面压强分布与涡态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双三角翼翼面测压试验结果与空间涡态观察测量结果进行了定性的相关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垂直于双三角翼翼面的典型横截面上展向压强系数Cp分布与空间涡态有明显的对应关系,Cp分布的峰值数目反映了双三角翼的双涡态和单涡态,Cp峰值随α变化反映了涡强随α的变化,Cp峰值所在展向位置反映着涡核的展向位置,Cp峰形的平坦反映了涡的破裂.  相似文献   

6.
在风洞和水洞中分别进行了小振幅振荡三角翼的动态测压和热膜测速实验,目的是研究振荡的无量纲频率 n 对于三角翼前缘涡的频率特性的影响.对风洞中测得的压力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发现 n 值在0.018~0.036时,即与三角翼翼面上涡破裂点的振荡频率接近时,会发生耦合现象,使振动能量明显加强;对水洞中测得的速度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则发现 n 在0.8~1.4的范围内,即与螺旋波的传播频率接近时,三角翼的振荡会使涡破裂点向后缘移动,延缓了涡的破裂,使螺旋波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7.
应用测压、测力、七孔管测速和激光片光源的流态显示等方法对三种(等弦长、分段、台阶)型式涡襟翼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和基本翼(74°后掠三角翼)作比较。发现单纯改变涡襟翼的形式和参数能提高减阻效果,但不能改变小迎角下升力过小的现象。为此将机翼前端作成襟翼形式(前端襟翼),并配置后缘襟翼,研究了两种前端襟翼对涡襟翼的干扰,实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干扰是有利的,适当控制前端襟翼使分离涡不破裂,可使布局具有减小阻力和增加升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三角翼后缘对称喷流对前缘涡破裂位置和旋涡结构的影响,通过高分辨率的N-S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对60°后掠角三角翼后缘有对称喷流及无喷流情况下的绕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缘喷流速度与自由来流速度之比影响前缘涡破裂的位置.与无喷流情况相比,喷流与来流速度比的不同造成了涡破裂的提前或推后.而与传统结论有所不同的是,并非所有的后缘喷流都能延迟涡的破裂.另外,后缘对称喷流对涡轴位置的影响很小.后缘对称喷流不改变三角翼前缘涡横截面流动拓扑结构的变化规律,但影响极限环的扩张速度.   相似文献   

9.
细长三角翼摇滚非定常流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前缘后掠角为80°的细长三角翼,迎角为30°和40°时不同滚转角下前缘涡的静态特性,及摇滚过程中的动态旋涡特性进行了流态显示和摄影记录。结果表明:在相同滚转角下,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旋涡特性有相当大的差别;相对于静态而言翼摇滚过程中存在着旋涡特性的滞后效应;摇滚过程中旋涡垂向位置的滞后是明显的,而展向位置的滞后很小;还发现翼摇滚起始角对旋涡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76°/40°双三角翼前缘涡破裂及其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显示结果表明,喷流能有效地推迟双三角翼前缘涡的破裂,且随着攻角的增大,前缘涡破裂位置逐渐推后,喷流极大地改善了大攻角情况下前缘涡的非对称破裂特性,能有效地克服可能出现的机翼的"摇滚"现象.另外,后缘喷流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前缘涡混掺现象的发生,进而有利于飞行器的操纵.  相似文献   

11.
月球探测器转移轨道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分析了月球探测器由近地点出发,在假定末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转移轨道的特性参数对初始条件和变轨所需的速度脉冲等的影响;考虑的特性参数的变化包括转移轨道倾角的变化,近地点高度的变化和转移时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空气龄的数值解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提出了用CFD法求解空气龄的具体方法,其步骤为先求解N-S方程,后求解空气龄。为求解N-S方程,采用了改进型HSMAC法,并给出了压力和速度同时修正的方法。为求解空气龄,推出了空气龄输送方程式和给出了空气龄和速度成分的边界条件。计算机模拟验证了求解方法的有效性并由空气龄求出了通风效率。  相似文献   

13.
穿透式冷板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航空电子设备上采用的空心冷板冷却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求解,得到了空心冷板稳态温度分布表达工和功率-温度-流量关系式,可作为空心冷板系统的设计依据,建立了空心冷板失效的动态温度模型,得到的温度-时间响应特性可用于评估冷板系统耐热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4.
含空心球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四相球模型确定了含空心球复合材料的有效模量性质,得到这类材料的有效体积模量和有效剪切量同空心球体积比的关系。在各向同性材料的假设下也确定了材料的有效杨氏模量,并同Huang等人给出的理论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个利用短波扫频返回探测最小时延导出电离层结构参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必引入辅助参数,只需给出二个频率点的最小时延数据和相应的斜率数据,即可导出电离层参数。   相似文献   

16.
将N(N≥2)体绳系卫星系统的各节系绳分为足够多的小段,如共有M-1段,每小段上的系绳张力可认为是常量。这样由N 体问题转化来的M 点问题即可逼真系绳张力沿系绳的变化。利用中间连接点的边界条件,M 点边界值问题可简化为等效的两点边界值问题,从而平面内耦合振动频率的求解归化为四阶行列式的求值。由绳系卫星系统运动中心概念推导出的每小段系绳张力的平均值,被用于系统振动频率的求解。并给出一套适合于编制计算程序的求解轨道平面内耦合振动频率的数学表达式,以及一组模拟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遥感器球面反射镜蜂窝孔轻量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遥感器球面反射镜背部蜂窝打孔减重结构,编制单元划分、节点生成程序,使之自动建立有限元模型文件;应用结构分析软件对该结构进行自重载况下的静力计算,变动各有关结构参数,得出一系列镜面最大变形值;处理这些数据,拟合曲线,进而导出该结构轻量化最优解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一种使环电流增强的局部湍流发电机过程。由于磁层内部的磁场很强,其位形基本满足无作用力磁场近似。另一方面,磁场的涨落值与其平均值相当。当涨落场电动势局部增强时,可以使平均场以及平均电流密度增强,形成环电流的增强。这时,亚暴过程中维持环电流所需要的能量是由湍流或波动的涨落场提供的,这是一种使粒子局部加速的过程。本文还具体讨论了一种α2湍流发电机模型,求出了具有随时间增长特性的本征模式。将分析结果应用于讨论亚暴时的环电流过程,并进行了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19.
星座的发射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的组网发射规划就是确定从地面把多颗卫星发射到所需求的轨道平面的适当时间问题.在保证组网卫星之间相位要求和发射单颗卫星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给出了一个轨道高度为800km、轨道倾角为45°的12颗星Wallker星座的发射窗口.其研究思路可为确定卫星群发射窗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类混合动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合动态系统是一类同时含有连续时间变量和离散事件变量的系统,在这类系统中,两类变量耦合在一起,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和时钟关系。本文在一般度量空间上刻画了混合动态系统,并给出了混合动态系统在Lyapunov意义下稳定和渐近稳定的定义及其充分必要条件,同时研究了一类混合动态系统稳定与其连续和离散事件子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