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1年生,白族,云南省大理人。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阶段的研制,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参与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研究工作。钱骥(1917-1983)两弹一星元勋江苏省金坛县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负责人,并负责组建卫星总…  相似文献   

2.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杂志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采访中,孙院士讲述了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那段峥嵘岁月,并  相似文献   

3.
正10月8日,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祖国不会忘记——献给共和国的脊梁们》大型画册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了首发仪式。该画册是"群星灿烂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献礼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的重要作品。画册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了已故的、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和航天领域的院士的风采;记录和宣传了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相似文献   

4.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10,(1)
<正>中国CHINA孙家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月11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5.
韩宁  周武 《航天》2009,(7):F0002-F0002
5月26日上午,反映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人生经历的传记《雷震海天——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6,(5):50-50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57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50个生日。从“两弹一星”零的突破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经过50年的风雨洗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人民无不为之自豪。值此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刊将邀请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在《中国航天》杂志第九期列名同贺。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介绍列名同贺的部分单位。  相似文献   

7.
正栾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曾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杂志对栾恩杰院士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栾院士回顾了中国航天6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对探月工程的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航天强国梦的实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航天》2009,(10):8-3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60年筚路蓝缕,上下求索。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也伴随新中国共同走过不平凡的道路,从两弹一星、梦圆飞天到嫦娥奔月,中国航天每一次“零”的突破,每一次量变的积累,都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抒抹在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但铸就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3):282-282
"两弹一星"元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在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迎来最好的应用产业发展期。孙家栋说,十几年来,卫星导航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文明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快  相似文献   

11.
正张履谦院士是我国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抗美援朝期间为部队解决了雷达抗干扰问题,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投身航天事业,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参加其抗干扰研究,多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张院士曾主持研制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参与我国通信、气象、导航、遥感等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的研制工作,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21年3月1日是张履谦院士95周岁的生日,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中国航天》编辑部在此特别之日对张院士进行了专访,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12.
《航天》2012,(1):9-9
那是2011年11月24日的上午,我在单位上网时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标题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逝世》,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我好长时间没有缓过神儿来,当天晚上辗转反侧失眠了,  相似文献   

13.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  相似文献   

14.
正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曾参加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他曾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近日,戚院士接受《中国航天》杂志  相似文献   

15.
正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拓者。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后,欧阳自远院士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以及探月二期、三期的方案与科学目标,为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做出了贡献。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杂志对欧阳自远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6.
<正>杜善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1938年,他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80~1982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杜善义被派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力学和材料科学。他曾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务,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岁末年初之际,杜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中国航天》杂志的专访。  相似文献   

17.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  相似文献   

18.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退休职工李大耀撰写的《王希季》传记,已于2005年5月为贵州人民出版社出 版。该传记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首批出版的21册书之一。 曾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的王希季,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20.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 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