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测6005铝合金型材不同等温工艺后的硬度和电导率,绘制了等温转变TTT曲线和TTP曲线。利用XRD,TEM等设备对合金经不同等温处理后的物相和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005铝合金的TTT曲线和TTP曲线的鼻尖温度均为340℃,淬火敏感温度区间为280~420℃;等温过程中过饱和固溶体中分解析出β″相,随等温时间的延长,逐步转变为β’相及β相;6005铝合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等温处理的相变动力学方程也不同。6005铝合金的相变动力学及其淬火敏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制订6005铝合金现场在线挤压淬火工艺时,有必要在淬火敏感区间加大冷却速率,而在低于或高于敏感区间时可适当减小冷却速率,这样型材在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同时又能减少合金内部残余应力。  相似文献   

2.
电镀Ni-Sn合金热处理前后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镀Ni-Sn合金各种镀层的镀态组织和加热时组织的转变机理,并对镀层的耐磨性、耐蚀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镀态组织主要由亚稳相αNi(M)和NiSn(M)组成,高Sn时出现平衡相Ni3Sn4和βSn;加热时随着温度升高,亚稳相逐渐向平衡相转变,在一定的温度下由于平衡相弥散析出,使镀层硬度升高;单相NiSn(M)组织耐强氧化性介质能力比不锈钢稍差,当加热到400℃时耐磨性优于中碳钢淬火.  相似文献   

3.
金属橡胶用冷拉拔奥氏体不锈钢丝的微观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M(光学显微镜)、SEM(扫描电镜)、TEM(透射电镜)和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技术,对金属橡胶用冷拉拔奥氏体不锈钢丝的微观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丝由α'相的形变诱发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相组成,马氏体相的亚结构为孪晶和位错,而残余奥氏体晶粒被细化到微米尺度.同时研究发现了钢丝在拉拔方向上形成的以第二相硬质颗粒为核心的梭形微孔洞.进一步研究分析后认为,Cr17-Ni7系奥氏体不锈钢丝更适合制备高阻尼的金属橡胶材料.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变形铝合金凡乎都具有共晶转变的多元合金。由于各种合金的化学成份及成份含量不同;同一合金其共品转变点数目、共晶温度也不同。对热处理强化变形铝合金而言,其淬火温度愈接近最低共晶点,超温或局部超温而引起组织过烧的危险性亦愈大。LY_(12)属Al—Cu—Mg系合金,三元共晶(Al+CuAl_2+Al_2CuMg)与淬火温度上限很接近,因此,对过烧很敏感。有关单位对LY_(12)过烧的组织特征及过烧对静拉伸的影响进行了不少工作,本试验着重于过烧温度淬火对抗蚀性、工艺性、物理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确是该合金过烧程度的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5.
FGH95合金连续冷却条件下γ′相析出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FGH95粉末高温合金的平衡γ′相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得到了连续冷却条件下合金的γ′相平均粒径与冷速的关系,并分析了γ′相的析出规律.研究指出,在连续冷却条件下,γ′相的析出并非由扩散长大过程所控制,而很可能是由析出形核过程控制的.同时,FGH95合金淬火时,仅在1000℃以上需要保持较高的冷速,低于此温度,γ′相几乎不再粗化,并根据这一原则为FGH95合金涡轮盘的热处理过程选取了合适的淬火介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快速凝固/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一种2xxx/SiCp铝基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室温拉伸和硬度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参数对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溶温度为485℃时,仍有大量未溶解的可溶相θ(Al2Cu),S(Al2CuMg)和极少量不可溶相AlCuFe存在于基体中,随固溶温度的升高,未溶解的可溶相逐渐回溶,当固溶温度达到500℃,可溶相充分回溶,仅剩下含量极少的不可溶相残留在基体中,固溶温度在490~500℃时,复合材料能同时获得较高的强度和塑性;淬火介质(水)温度超过60℃时,复合材料强度开始明显降低;自然时效时间超过60min后,材料的布氏硬度迅速提升,时效强化效果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稳定热处理期间8Cr4Mo4V钢的组织转变及尺寸变化规律,采用热膨胀仪和差热分析仪测定经淬火和回火处 理后的8Cr4Mo4V钢升温期间相变引起的尺寸及热流变化特征,分析了稳定热处理期间钢的相变特征,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稳 定处理后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8Cr4Mo4V钢淬火后的回火升温期间,马氏体回火相变温度为132~243 ℃,残余奥氏体转变温 度为215~303 ℃,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的温度为278~420 ℃。随着稳定处理次数的增加,8Cr4Mo4V钢中的马氏体发生回 火转变的温度及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的温度逐渐升高,钢中亚稳相的稳定性增加。当进行3次稳定处理后,未检测到钢 中发生马氏体回火相变,而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的相变仍然存在。微观组织观察表明,随着稳定次数的增加,钢中析出的 碳化物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8.
40CrNiMoA用来制造航空发动机极其重要的受力零件,如螺旋桨轴、涡轮轴,曲轴、连杆等。在热加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例如仪表失灵或操作失误,致使零件加热超过正常规定的温度(正常淬火为840~860℃)而产生过热,过热的零件冷却后,重新按正常温度淬火,那么零件过热的特征就遗留下来了。 检查零件是否过热的常规方法是用断口法。正常温度淬火的断口呈均匀致密的细瓷状;当加热超过正常温度而产生过热时,断口变得粗糙,断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棱面”,棱面的大小随加热温度不同而异,加热温度越高即过热程度越严重,则棱面的尺寸越大。 显然,上述常规的断口法检查过热有以下缺点:(1)取断口要破坏零件;(2)过热程度较轻时不易发现;  相似文献   

9.
用TEM对两种含碳量的高钴镍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状态试样组织中孪晶的出现,淬火温度、冷却速度的影响是次要的,与合金中的合金元素镍、铬、铜有更密切的关系。淬火+510℃回火5小时组织中除在淬火过程中形成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外,还存在穿板条及沿板条的呈片状或颗粒状的逆转变奥氏体,组织中的合金碳化物鉴定为Mo_2C。  相似文献   

10.
张明星  胡光立 《航空学报》1990,11(12):576-582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等温温度、等温时间、奥氏体化温度和原始组织状态对30CrMnSiNi2A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可保证该钢在上、中、下限碳量时各项性能均达到技术要求的热处理工艺。对新工艺显著改善钢强韧性的原因作了分析,研究了30CrMnSiNi2A钢在250~280℃温度范围等温淬火后K_(IC)值出现低谷的现象,并认为在该热处理条件下在马氏体与贝氏体交接面处有大量孪晶马氏体存在以及组织中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长等温马氏体板条束出现,是造成K_(I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概述1.1系统应由在每个乘员位置处从面罩起直到所有装在座椅上的附件所组成(P.E.C除外)。它应能控制氧气和(或)氧气—空气混合气以规定的流量、压力和成份供给乘员呼吸之用。氧气可以是从装在飞机上的气瓶或者是液氧变换器供应。系统应对乘员在直至50,000英尺的最大应急座舱压力情况下提供保护。如飞机规范中规定要在超过20,000英尺高度进行救生,则它应该有用简单的方法接通应急供氧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Bren.  RJ 《航空制造技术》1996,(4):46-47
用分级淬火油来控制工件变形好富顿国际公司R.J.BRENNAN分级淬火油这个名词是1942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将钢件由奥氏体状态放到温度比Ms略高一点的介质中进行淬火。钢件放在其中的时间恰好使各部分温度平衡,随后放在空气中冷却,从而减少表面和芯部转...  相似文献   

13.
超高强度钢的精细组织与强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M钢的不同淬火状态的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钢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一般来说,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存在四个马氏体领域。母相奥氏体和不同马氏体板条之间的取向可分别满足不同的等效的K-S关系。钢中的下贝氏体组织改变了显微组织特征和马氏体束中板条的相对取向,使有效晶粒或板条尺寸减小,从而使钢的强度和韧性获得改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淬火/回火热处理中淬火温度和回火时间对Ti-48Al-2Cr-0.5Mo合金晶粒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定的淬火/回火热处理能将大小约为1000μm的铸态组织细化成为18~30μm的均匀双态组织;TiAl基合金的细化效果严重依赖淬火阶段的加热温度,温度升高,得到的块状组织较细,羽毛状组织体积分数减少,在两相区回火时,高温淬火组织的回火组织较细,而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前言 30CrMnSiNi2A钢是航空工业广泛使用的一种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为了获得较高的韧性,减少淬火变形,防止工件开裂,通常多进行等温淬火处理。本文研究了该钢在贝氏体区和马氏体区的等温转变,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以及各种组织组成物含量与等温温度、等温时间的关系。一、试验内容 1.试验用钢  相似文献   

16.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铸造、热处理工艺两个方面探索了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生产工艺,分析了原料化学成分的选择,及铸造工艺中的熔炼、球化和孕育处理、浇注温度对制取球墨铸铁的影响;在获得基体组织合理的球墨铸铁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热处理工艺中的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对ADI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了制取理想ADI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研究了具有低弹性模量的亚稳β钛合金Ti-30Nb-1Mo-4Sn(wt%)在热机械处理过程中的相组成与力学性能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固溶态合金具有较低的结构稳定性,拉伸过程中出现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导致合金呈现较低的屈服强度;固溶态合金经时效处理后,由于缺乏异质形核点并且时效时间较短,第2相析出很少,其稳定性并没有明显提高,淬火的过程中仍然会发生马氏体相变,因此其屈服强度也不能得到显著提高。合金经冷轧变形后,晶粒显著细化并引入大量形变位错,大量的缺陷为α相析出提供了形核点,因此在时效处理时析出大量细小α强化相之后,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冷轧态合金选择一个合适的退火温度(350℃),可以使时效处理后的强度达到最大值,进一步提高退火温度,发生再结晶,位错密度下降,导致合金强度剧烈下降。  相似文献   

18.
沉积温度对TiB_2涂层的组成与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iCl4-BCl3 -H2-Ar反应体系,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石墨基体上沉积了TiB2涂层,并对涂层的物相、沉积速率、微观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的涂层物相由TiB2组成.随着沉积温度的提高,沉积速率加快,涂层的显微硬度先增加后降低,950℃时达到最大值.沉积温度的升高,TiB2涂层颗粒尺寸明显增大,在900℃~950℃范围内能沉积出结构致密、颗粒尺寸适合的TiB2涂层.分析了TiB2涂层的沉积机理.  相似文献   

19.
国产的 RJJ—36—6井式回火电炉,由于它能强制循环,使炉温均匀,是一台很好的回火电炉。鉴于铝合金淬火温度要求范围狭窄。温度高,合金元素的溶解速度就越快和越完全,同时合金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也越均匀,这就使淬火后的成品或半成品具有更高的机械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气开放式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方法(AP-MOCVD),以四异丙醇钛(TTIP)为原料,改变反应物气化温度、沉积温度、基片与喷嘴的距离、载气流速4种工艺条件在玻璃基片上制备TiO2薄膜.实验结果表明沉积温度主要影响薄膜的物相结构,当沉积温度在300 ℃时沉积物是无定形的;沉积温度为350℃和400℃时,薄膜由单一的锐钛矿相构成;沉积温度在450℃时出现了少量金红石;继续升高沉积温度金红石的量逐渐增加.气化温度、基片与喷嘴的距离、载气流速这3个工艺条件主要影响薄膜的形貌和沉积难易程度.基片类型对薄膜沉积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