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与航天器飞行有关的4类空间环境的特点;介绍了国外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况。文章还重点分析了未来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趋势:加强了对空间环境动态变化的探测;将星座探测摆在重要地位;以地球轨道卫星为发展的主流;利用卫星加大对空间环境探测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国外空间环境探测的经验表明,我国应重视发展地球轨道探测卫星,尽快提高卫星有效载荷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空间粉尘携带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大量信息,从星系起源到行星系演化,甚至携带了生命起源的基本物质。空间粉尘环境一方面给人类提供了了解深空环境的媒介,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空间行为产生影响。随着科学载荷技术的发展,粉尘环境探测器能力也逐渐由单纯记录事件向记录粉尘物化特征扩展。文章综述了目前已经开展的空间粉尘环境探测项目,并以高速撞击效应为切入点讨论了以光学、应力及声波、电学测量、原位捕获与返回检测等技术手段为主的空间粉尘探测技术,指出未来随着深空探测项目的开展和探测对象的扩大,空间粉尘环境探测需求会推动具有复合功能、低质量功耗、高精度的探测技术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航天器开展空间环境探测的状况。提出了建设我国空间环境天基监测网的建议,描述该天基网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分析了空间环境天基监测网实施的可行性和目前进展状况,初步给出了开展相关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空间与环境探测星载高速光纤数据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空间与环境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空间与环境探测星载总线的信息带宽、码速率、可靠性以及容错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国内外光纤总线技术的发展水平,研究分析了空间光纤数据总线的拓扑结构、模块功能、数据链路层特点和冗余方案。结果表明,此空间光纤数据总线数据处理速度可达到1.458Gbit/s,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实时处理能力,为空间与环境探测卫星提供一种高可靠性、容错能力强的光纤总线。  相似文献   

5.
新型空间环境效应探测器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电池在空间环境因素影响下,其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文章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空间环境效应探测器技术,利用镓铟磷和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来探测空间污染、原子氧和辐射环境,探测结果直接反应空间环境对太阳电池的效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功耗等特点,特别适合航天器搭载飞行。  相似文献   

6.
神舟飞船空间环境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神舟飞船正常运行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和五号上均配置了空间环境探测仪器,开展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的探测。本文介绍了空间环境探测取得的地磁扰动期间的沉降电子能谱、低轨道电子的方向分布、地磁扰动期间大气成分的增变与南北半球的不对称性等科学探测成果。  相似文献   

7.
空间环境是影响航天器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与地球轨道航天器相比,行星际探测任务可能会遭受更加恶劣的空间环境,例如极端温度环境,辐射环境,腐蚀性大气环境、宇宙尘等,再加上行星际任务寿命长,采用先进的器件和材料,空间环境对行星际探测器的可靠性构成严重的威胁,直接关系到探测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考虑空间环境对行星际探测器的影响,开展相关的预先研究无论是对于制定行星际空间探测计划,还是搭载仪器的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极端温度、辐射环境和行星表面综合环境对探测器的影响,并对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gmuir探针技术的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Langmuir探针测量空间等离子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利用Langmuir探针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应用中航天器、空间环境对探针表面污染、探针自身和其他因素对测量的影响。介绍了一种基于探针与空间等离子体同电位的等离子体电位和密度的探测方法,并给出测量原理和探针结构。  相似文献   

9.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扼要介绍近地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简述了高层大气、高能带电粒子,空间等离子体、空间碎片和微流星等空间环境对航天器轨道,姿态的影响,以及航天器辐射损伤,机械损伤,化学损伤,表面充放电,电子器件硬软错误,通信和测控的干扰等诸多空间环境效应,还简要介绍了我国空间环境探测的主要成果以及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影响的对策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卫星应用》2005,13(1):54-54
中新网2月11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双星计划对地球环境空间探测又获得了新发现,并且与欧空局的4颗探测卫星联合实现了首次对地空间的“六点探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空间飞行器所具有的宇宙射线辐照、微重力、高真空、磁场等特殊环境进行不懈地探测,把空间特殊环境当成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进行大量的空间科学试验,取得重要成果。本章记述2000年以前通过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进行国内外新技术搭载试验、微重力测量搭载试验、微重力材料搭载试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空间育种试验,开展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极端环境,这是由美国NASA空间探测计划引出的一个新概念。为了牵引美国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NASA制定了一系列以科学为目标的具有挑战性的空间探测计  相似文献   

13.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2 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2 .2 .1 我国各类航天器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实测结果我国于 1971年 3月 3日发射第一颗科学卫星———“实践一号”(SJ 1) ,其后又相继发射SJ 2~SJ 5 ,进行了空间物理和环境探测 ;在“风云一号”(FY 1)、“风云二号”(FY 2 )气象卫星、“资源一号”(ZY 1)、“资源二号”(ZY 2 )等应用卫星上也安装了空间环境监测仪器 ,取得了大量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及其效应的实测资料 ,极大地提高了对高能带电粒子环境的感性认识 ,促进了有关高能带电粒子机理和防护对策的研究。主要探测结果如下 :  a .…  相似文献   

14.
子力 《中国航天》2007,(9):40-43
第二章让空间探测服务于社会全球规模的空间探测代表的是各国和国际上开展的众多项目的总和。但它也表明了寻找深奥的科学问题的答案、造就新的经济机遇和把人类的生活空间拓展到地球以外的一种集体意愿。这些让空间探测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包含在反复出现的"全球探测战略"各个主题中。  相似文献   

15.
SDEEM2015空间碎片环境工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碎片高速撞击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发布的空间碎片环境工程模型(SDEEM 2015)。该模型可实现LEO空间碎片环境描述,空间碎片撞击风险评估以及地基探测结果仿真,还可输出LEO航天器不同轨道位置处空间碎片撞击通量随撞击方位角、撞击速度及碎片尺寸的分布规律,地基探测设备探测区域内空间碎片空间密度及通量的分布情况等信息。SDEEM 2015适用轨道高度范围为200~2000 km,时间范围为1959年—2050年,所考虑的空间碎片来源包括解体碎片、Na K液滴、固体火箭发动机喷射物、溅射物和剥落物。  相似文献   

16.
探测微小空间碎片的MOS电容传感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在轨微小碎片环境数据,是建立、检验和完善微小碎片环境模型不可缺少的手段。国内空间碎片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须要研制适合搭载到航天器上的微小碎片探测器,以完成轨道空间的微小碎片的质量、尺寸、速度及飞行方向等参数的测量。微小碎片撞击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电容传感器,会导致传感器放电和充电,通过检测充电过程的电脉冲信号,记录微小空间碎片撞击事件,从而获得微小空间碎片通量。文章就探测微小碎片的MOS电容传感器设计及其地面高速粒子撞击模拟试验进行了研究,并验证其探测微小空间碎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回顾我国空间环境天/地基监测设施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空间环境天基监测已具备一定规模,覆盖主要的轨道类型,探测要素基本齐全,正在工程实施阶段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空间先进太阳观测台(ASO-S)计划,以及规划中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监测,将促...  相似文献   

18.
火星着陆探测任务环节多、复杂度高、环境不确定性大,历史成功率低于50%.日前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已取得圆满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一步实现"绕、落、巡"的火星探测.文章对火星着陆探测任务中考虑的火星环境要素及其量化条件的确定过程进行阐述,包括:探测器系统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基于此对火星空间环境、大气环境、表面环...  相似文献   

19.
小行星环境特性不仅是小行星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在设计小行星工程任务时所要综合考虑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从空间环境、表面环境和内部环境3个方面阐述了小行星的环境特性;最后,对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近地小行星(469219)2016HO3和主带彗星133P/Elst-Pizarro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电磁环境卫星系统及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近地空间电磁场和电离层探测的要素及其在地磁模型、电离层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并结合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立近地空间电磁探测系统的初步研究结果,包括电磁环境探测要素、星载探测仪器配置、卫星系统组成设想和卫星平台技术需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