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胜江  温求遒  周冠群  夏群利  黄文宇 《航空学报》2020,41(z2):724449-724449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捷联导引头,提出导引头最小视场角(FOV)约束问题。首先分析了导引头视线角变化规律,指出在攻击固定目标时,导引头最小视场角约束在弹道末段无法被满足,导引头将丢失目标。在此基础上,基于缩短导引头丢失目标距离的目标,提出一种满足导引头最小视场角约束的制导策略。该策略不依赖于末制导律形式,当最小视场角约束无法被满足时,改变原有制导指令,主动改变弹道轨迹以增加弹体视线角,避免超出视场范围。其次,针对飞行器过载约束,设计了制导策略切换点,在到达切换点时该制导策略将结束工作,避免末端过载过大超出约束。通过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制导策略有效性,能够大幅度减少导引头丢失目标距离,工程上有利于提高末端命中精度。  相似文献   

2.
空空导弹的系统建模是导弹研制的基础。本文以脉冲多普勒雷达导引头为例,建立一种脉冲多普勒体制的导弹导引头功能模型,建立了遮挡效应数学模型和失调角测量数学模型的设计过程,并根据PD雷达导引头的制导方式,对典型场景下导弹攻击目标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普勒雷达导引头和红外成像导引头多模制导导弹弹道中段制导信息精度的特点,以非线性鲁棒控制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一种制导律.仿真结果表明,该制导律对弹目相对距离测量干扰有较好的鲁棒性,对目标大机动也有鲁棒性.因此,这种制导律可以作为多普勒雷达导引头和红外成像导引头多模制导导弹弹道中段的制导律使用.  相似文献   

4.
赵建博  杨树兴  熊芬芬 《航空学报》2019,40(10):323191-323191
为了在不依赖导弹间实时通信与导弹绝对位置信息的情况下实现无导引头也无惯导导弹的"发射后不管",考虑为无导引头也无惯导导弹安装两个捷联探测器,从而可对有导引头导弹上的两个特定目标点进行探测。在此基础上,针对静止点目标分别采用一般的负反馈控制方法以及有限时间收敛原理设计了2种协同末制导律,并针对静止面目标采用动态逆控制设计了1种协同末制导律。上述协同制导律均可在有导引头导弹命中目标前实现无导引头也无惯导导弹的速度方向指向其攻击目标,而此后无导引头也无惯导导弹只需要作直线运动即可命中其攻击目标。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协同制导律的有效性以及优势。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用于空空导弹制导系统动态仿真测试的数字成像导引回路设计与实现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数字模拟接口并将真实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用数学模型替代,可以实现数字导引头与导弹飞控舱实物的有效连接,完成灵活的制导系统数字/实物多重组合动态仿真。在保证必要的红外目标辐射特性和运动特性建模精度基础上,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导弹制导算法的研制和调试需要。该方法目前已在某型红外数字化空空导弹的制导系统算法研制中获得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反舰导弹毫米波导引头对抗与反对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毫米波雷达由于天线体积小、重量轻,波束和脉宽窄,频带宽,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将成为反舰导弹导引头的主要发展方向.文中介绍了毫米波导引头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毫米波制导的优势,提出了对毫米波导引头的对抗措施,同时,就信号处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反对抗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拦截弹视场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面控制和自适应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制导控制一体化(IGC)设计方法。首先,建立基于目标拦截过程的拦截弹运动方程和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的IGC模型;其次,设计自适应ESO估计导弹自身信息干扰和目标加速度误差。然后,设计基于动态面控制的IGC算法获取虚拟控制力矩,并利用李雅普诺夫(Lyapunov)理论证明系统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IGC算法能够实现在视场受限情况下稳定制导和控制导弹姿态,满足动能碰撞杀伤目标的要求,可用于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协同制导条件下,建立了导引头最大预定指向角误差模型,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协同制导条件下导引头最大预定指向角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达测角误差和系统时延是影响协同制导中末交班导引头最大指向角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旋转导弹单通道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彦  周凤岐  周军 《飞行力学》2000,18(4):50-53
通过分析旋转导弹的控制原理 ,从弹体舵面产生的周期等效控制力与导引头输出的误差信号之间的方位误差和幅值线性度两个方面 ,提出了一个最优的线性化信号与主控信号的频率比。建立了刚体弹道仿真软件 ,以某型防空导弹为背景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 ,这一最佳频率比大大提高了导弹的制导精度 ,减小了脱靶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远距空空作战,建立了中远距空空导弹的飞行仿真模型,给出了导弹攻击目标的全过程,并给出了攻击结果,即脱靶量和目标杀伤概率的计算方法。在分析末制导阶段导弹雷达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导引头误差对测量目标信息及导弹飞行过程和攻击结果的影响。最后,使用Visual Studio 2010和OpenGL进行了空空导弹的全过程飞行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导弹天线罩瞄准线误差的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军 《航空学报》2001,22(6):517-520
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战术导弹天线罩瞄准线误差的建模方法。利用半实物仿真系统把天线罩瞄准线误差引起的战术导弹导引头的输出指令采集下来,反推天线罩瞄准线误差模型,并利用得到的天线罩瞄准线误差模型进行天线罩瞄准线误差补偿系统试验,试验表明该补偿系统达到很高的补偿精度。  相似文献   

12.
雷达导引头是反舰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综合能力的评估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判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基于联系度的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评估模型,并提出了联系度的比较规则。最后,评估得出了国外几种典型的雷达导引头综合能力的优劣排序。  相似文献   

13.
以捷联式半主动激光导引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应用在旋转弹上制导信息的提取方法。根据坐标转换关系得到旋转弹惯性系视线角解耦模型,由于导引头和速率陀螺仪具有测量误差特性,直接解耦得到的制导信息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基于视线角解耦模型的非线性,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的方法对测量信息进行滤波处理,估计出目标的位置,从而得到捷联式半主动激光导引旋转弹的制导信息。将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与α-β滤波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捷联式半主动激光导引旋转弹制导信息的估计精度更高,收敛更快。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导弹武器系统的快速发展,仿真在导弹综合试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缩短导弹系统的研制周期,提高效费比的关键.本文叙述了红外制导系统的特点和导引头对远距离目标的截获过程,并介绍了导弹仿真系统的结构和导弹与机载设备的综合试验程序,最后对测试误差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15.
制导武器系统抗干扰可分解为串联关系的2个过程,即导引头抗干扰过程和控制系统抗干扰过程。本文用贝努力方法计算抗干扰性能的概率及其置信区间,推导出计算方法,用蒙特卡洛方法仿真验证,得出贝努力方法可以有效地估计制导武器系统抗干扰性能置信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导引头随动系统中探测器信号处理延迟的影响及其补偿控制算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Kalman滤波延迟补偿方案,利用Kalman滤波的预测能力得到当前时刻视线角的估计值,进而得到此时的跟踪误差的估计值,取代被延迟的探测器输出进行闭环控制。考虑到导引头探测器的低更新频率、非等间隔量测等工程特点,又对上述滤波算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仿真表明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导引头在弹体扰动情况下的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7.
用于被动寻的导弹的带末端落角约束的变结构导引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被动寻的导弹在较低的平飞弹道情况下,以较小的俯冲过载和最佳攻击姿态精确命中目标;采用带落角约束的变结构导引律,对弹目距离及距离变化率进行估计,克服被动寻的导弹不能测距的约束,同时使切换开关增益随时间自适应变化以减小俯冲过载;利用某型在研被动寻的导弹的气动参数,对此变结构导引律进行了数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平飞弹道约束条件下及过载要求范围内,该导引律能以期望落角命中静止与机动的坦克目标,对弹目距离变化率及距离的较大估计误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林海 《飞行力学》2000,18(3):1-4
为满足作战需要 ,改善导弹的总体性能 ,又有利于降低研制成本 ,对图像制导导弹的导引头最大跟踪角速度、极限框架角、搜索方案以及导弹的速度方案 ,进行了分析设计。以此为例 ,对飞行力学在导弹总体与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研究结果表明 :飞行力学是协调导弹总体与各分系统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导弹总体和各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应用飞行力学进行综合设计 ,可获得最佳的总体性能。  相似文献   

19.
The US Army ERDEC is developing advanced aerosol systems to combat threat surveillance, fire control, and seeker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visible,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 portion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One such system is the M56 multispectral smoke generator, which presently operates in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portions of the spectrum; a millimeter wave (MMW) Module is in development to extend the M56 spectral range. This paper docum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field demonstration test of the M56 MMW Module. An MMW instrumentation radar was modified to simulate the scan pattern and radar parameters of a tactical battlefield surveillance radar system. A test grid was populated with both stationary and moving tactical targets, and the radar scanned the grid to simulate a surveillance radar in operation. Once a realistic tactical engagement scenario was developed, MMW aerosols were deployed to demonstrate the impact such aerosols could have on radar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