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现正研制名叫“气象业务卫星”(Metop)的极轨气象卫星。该卫星过赤道时间将与美国协调,共同组成全球观测系统,双方互通业务探测仪器。 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和欧洲空间局于1998年决定发展Metop极轨气象卫星系列,与美国“诺阿”(NOAA)气象卫  相似文献   

2.
10月19日,俄罗斯联盟2.1A/弗雷盖特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欧洲的“气象业务”(METOP)A极轨气象卫星。METOP-A是欧洲首颗极轨气象卫星,被称之为迄今最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卫星由阿斯特里姆公司建造,欧空局和欧洲气象卫星中心负责运行。  相似文献   

3.
龚燃 《国际太空》2013,(9):20-26
"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GOES)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共同发展的民用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列,和"诺阿"(NOAA)、"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极轨卫星共同组成美国的气象卫星系统。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卫星的采办、设计、研制和发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负责卫星的运行管理,为军民用户提供卫星气象服务。美国已发展三代"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全部发射完毕,目前共有4颗在轨运行,分别是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12~15。第三代"地球静止环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欧洲将用俄罗斯联盟号火箭发射气象业务-1(METOP-1)卫星,它是欧洲首颗极轨气象卫星.卫星上安装的新一代科学仪器将为气象学家和天气预报者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遥感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测量数据、风速和风向(尤其是海洋上)测量数据及大气中臭氧剖面等.  相似文献   

5.
美国发射第一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于5月13日发射了第1颗新一代美国气象卫星NOAA-K。该卫星将用于提高天基气象数据的质量。这颗称为NOAA-K的极轨气象卫星携带了一台改进的成像仪和一台新的微波仪,它们将协助改进对...  相似文献   

6.
正11月6日,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经营的俄制联盟STB/"弗雷盖特"MT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了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和欧空局的"气象业务卫星"(METOP)C极轨气象卫星。卫星由空客防务与航天公  相似文献   

7.
6月9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宣布,在工作了13年多之后,其NOAA-16极轨气象卫星于当天正式退役。这颗卫星发射于2000年,原定工作寿命为3—5年,2005年不再担任主极轨业务卫星。NOAA称,由于只是一颗备份星,NOAA-16退役不会导致数据断档。它退役后,NOAA仍有4颗极轨环境卫星。NOAA的下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是由鲍尔宇航公司建造的“联合极轨卫星系统”(JPSS)1,定于2017年发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机理,世界不少国家都制订了地球观测卫星的研制发射计划。有些地球观测卫星已在空中运行,有些正在研制中。研制与发射地球观测卫星的主要国家有日本、美国、欧洲及加拿大、中国和印度等。 日本 静止气象卫星(GMS)日本的静止气象卫星系列是为了改善日本的气象业务和研究有关气象卫星技术而研制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进的世界气象监视网  相似文献   

9.
天兵 《国际太空》2006,(12):25-27
□□2006年11月4日,美国用德尔他-4M火箭从太空发射场-6(SLC-6)发射了国防气象卫星-F17(DMSP-F17).该卫星是美国第2颗第7代"国防气象卫星",即Block 5D-3,价值3.7亿美元,由洛马公司制造,属于极轨气象卫星.它装有先进的遥感器,能拍摄到伊拉克地区气象方面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测量云、风、土壤湿度、冰雪覆盖、火灾、尖暴等.在主要的战区有6个数据接收终端,能把所获信息直接传给地面指挥官.  相似文献   

10.
夏光 《国际太空》2006,(7):13-18
□□在俄罗斯国家气象卫星系统现代化的架构里,其主要工作是研制下一代极轨卫星--"流星"(Meteor)系列和静止轨道卫星--"电子星"[Electro,又称"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GOMS)]系列.这些卫星将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发射.在对运行的气象卫星系统进行支持和改进的同时,环境卫星的研发也在实施中.  相似文献   

11.
□□由苏联/俄罗斯研制的“流星”(Meteor)极轨气象业务卫星已历经3代,这3代卫星轨道大都不是太阳同步轨道。现正发展的第4代卫星将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 1 3代极轨气象卫星 苏联早在1962年~1969年间就发射了20多颗“宇宙”(COSMOS)系列卫星进行气象探测试验。 1969年3月  相似文献   

12.
1 美国极轨气象卫星系统的发展历程 美国出台军民共用的气象卫星发展计划 多年来,美国一直由国防部(DoD)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分别独立运行军用的“国防气象卫星计划”和民用的“诺阿”.目前,军用“国防气象卫星计划”卫星有6颗在轨,还有2颗卫星未发射;民用“诺阿”卫星有5颗在轨,最后一颗诺阿-19卫星已于2009年2月发射. 考虑到军用和民用极轨气象卫星的任务基本相同,都是收集、处理和分发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数据,因此美国决定合并“诺阿”和“国防气象卫星计划”.1994年5月,克林顿发布总统令,将这2个卫星系统合并为军民共用的“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13.
韩国通信、海洋和气象-1(COMS-1,又叫"千里眼")卫星是韩国通信、海洋监测和气象观测多功能卫星。该项目于2002年启动,由韩国科技部、韩国气象局、信息和通信部及海洋渔业部出资。千里眼-1是三轴稳定卫星,设计寿命10年,由美国阿斯特留姆公司(Astriun)公司承制,由阿里安-5(Ariane-5)火箭发射。千里眼-1于2010年6月27日发射,2011年4月1日投入业务运行,定位于128.2°(E)。正在研制的韩国多用途卫星-2(Kompsat-2)由2颗卫星组成:一是气象卫星—多用途卫星-2A,计划于2017年发射;另一为海洋环境卫星—多用途卫星-2B,计划于2018年发射。  相似文献   

14.
NASA称2011年10月底发射的“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准备项目”(NPP)极轨气象卫星上的一台关键遥感仪器受到污染,性能将降低,卫星投入使用时间也将推迟到3月初。  相似文献   

15.
综合消息     
欧空局同意研制独立的极轨卫星欧空局(ESA)提出要把计划中的一颗用于环境研究和气象预报的极轨卫星分成两颗专用卫星。此项建议得到了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的赞同,因为该组织长期以来竭力主张把试验和实用任务分开执行。ESA最初的计划是发射一颗同时兼顾两者的有效载荷重达2.5吨的卫星。现在ESA的计划是要在1998年发射一颗有效载荷仅重1.5吨的环境研究极轨卫星(环境-1号卫星),其成本约10亿美元。另一颗专门用于气象预报的卫星(气象-1号卫星)将在2000年发射,其结构架将耗资4.5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2013年9月23日,风云-3的03星顺利入轨。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经历了从试验阶段到业务应用阶段的发展历程。目前,在轨正常运行的风云-3的01、02星是试验卫星,风云-3的03星成为风云-3的首颗业务星。1引言风云-1是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其基本功能是实时播发局地可见、红外高分辨率卫星云图;获取全球的可见、红外卫星云图、地表图像和海温等气象、环境资料,为天气预报、减灾防灾、科学研究服  相似文献   

17.
1984年7月24日,日本政府决定不购买由阿里安火箭发射的一颗欧洲气象卫星。在此之前,欧洲曾建议日本于1989年用欧洲气象卫星来代替美国制造的、由日本 N2火箭发射的现用气象卫星。法国航宇公司和阿里安公司向日本推荐的气象卫星,价格为140亿日元,约等于五亿一千万法郎,包括发射和定点费用,但不包括根据日本  相似文献   

18.
欧洲气象卫星开发公司(Eumetsat)于1986年6月19日在巴黎宣布成立。该公司是由欧洲的16个国家及其气象业务机构联合成立的,将具体负责欧空局(ESA)的国家气象卫星计划。由 ESA 提出的这个气象卫星计划的发展已卓有成效。每天有上百万欧洲人通过电视气象预报节目收看来自卫星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就开始研制气象卫星,但其卫星多变,其发展过程也很曲折。近年来根据俄罗斯2006-2015空间计划,俄罗斯有了很明确的气象卫星发展规划。俄罗斯的天气监测空间系统将由极轨卫星系统[含有3颗新一代气象卫星流星-M N1、N2(Meteor-M N1、N2)以及1颗海洋卫星流星-M N3]、静止气象卫星系统[含有3颗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电子-L(Electro-L),它们分别定位于14.5°(W)、76°(E)和166°(E)]和大椭圆轨道卫星系统[含有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M(Arctica  相似文献   

20.
<正>向日葵-8(Himawari-8)是利用三菱电机公司DS-2000卫星平台为日本气象厅研制的新型气象卫星,也是日本首颗第三代"气象卫星"(GMS)。该卫星于2014年10月7日由H-2A-25火箭发射,星箭分离后,卫星利用其自身携带的远地点发动机将卫星送入35800km高的地球静止轨道。1向日葵-8概要"向日葵"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概况"向日葵"是日本"气象卫星"系列的爱称。日本气象厅从1978年开始用"向日葵"进行气象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