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详细论述了基于LTCC工艺的基片集成波导(SIW,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2个Ku频段具有椭圆函数响应的SIW滤波器。应用上下2个SIW谐振腔的耦合开孔位置不同,分别引入了正负耦合形式,从而能够实现具有椭圆函数响应的滤波器。验证了上下两腔之间为多层金属化耦合孔或单层金属形成的耦合窗,都可以达到引入耦合、进而实现特定的滤波响应的目的。这种基于LTCC的SIW滤波器具有尺寸小、设计灵活、电性能优良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应用于射频微波系统的平面多模带通滤波器,结合最近几年国内外多模滤波器的研究成果,从平面多模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各种多模滤波器的技术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微带带通滤波器中,通过引入一段短的均匀传输线和引入一段短的、并具有分布电感的传输线,分别实现了"容性"和"感性"的耦合。通过高频仿真软件HFSS的仿真,验证了这两种耦合机构的耦合极性相反;并应用这两种耦合机构,分别仿真了通带带外具有1个衰减极点的两种3阶带通滤波器,仿真了具有椭圆函数传输特性和自均衡传输特性的4阶微带带通滤波器,其仿真的电性能优良。由于这两种耦合机构分别应用于具有集中元件K阻抗变换器的平行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可以使这种微带滤波器的结构更紧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耦合矩阵出发,用发夹型谐振器实现了一种多层LTCC三级带通滤波器的结构,并通过将电磁场数值计算与电路结构仿真相结合,引入了一个适合于多级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在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对滤波器中的谐振器及其耦合结构做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三级切比雪夫响应带通滤波器;进一步在谐振器之间引入源耦合,在阻带位置中产生传输零点,从而增大传输零点附近的衰减。  相似文献   

5.
基于复解析带通滤波器的ZOOM-FFT算法的分析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基于复解析带通滤波器的ZOOM-FFT算法原理;讨论了该算法的核心部分:等波纹复解析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从而能有效地控制滤波器的通带和阻带特性。通过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细化中心频率(如果需要,调整中心频率)-构造复解析带通滤波器-选抽滤波-若中心频率未经调整,移频—FFT的流程,在TMS320DM6437 DSP上实现了ZOOM-FFT算法,从而对信号频谱进行了细化。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小型的采用微带线开槽环形谐振腔的带通滤波器,阐述了它的基本特性和有关电路结构,给出了一些设计图表。设计调试了一个实验的中心频率为1575MHz的三级带通滤波器,并给出了实测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通信系统的射频前端中,微波带通滤波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器件。带通滤波器设计中,由于微带线的平面结构、加工方便及低成本等特点而成为最常用的微波滤波器实现方式。文章提出了一种集低插入损耗、高选择性、结构紧凑多种特点于一体的高性能窄带微波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该种滤波器由基于平行耦合线和准集总电感耦合形式的四分之一波长短路谐振器实现。相比于常规滤波器,使用该种方法设计的滤波器可以集多种优势于一体,充分利用了微带传输线结构的特点。四级级联滤波器的耦合矩阵及网络变换方法被应用于该滤波器的设计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使用本文设计方法仿真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为1.575GHz的滤波器并进行了加工测设,仿真与测试结果的良好吻合充分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十字型枝节加载短路阶跃阻抗谐振器(SL SIR),设计了一种紧凑型多传输零点的五通带带通滤波器。基于传输线理论和ABCD矩阵,通过理论分析和电路仿真,研究了滤波器的谐振特性和传输零点特性。在谐振器和源/负载耦合中引入混合电磁耦合(MEMC),产生多个传输零点,提高了五通带带通滤波器的选择性和带外抑制特性。最后,对滤波器进行了加工与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推导了一组关于二 RC 环节有源带通滤波器的理论计算公式,并把它应用于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经过反复的实验,证明这些公式是正确的。兹介绍如下。一、二 RC 环节有源低通滤波器频率传递函数的推导二RC 环节有源低通滤波器电原理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设计有源滤波器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冗长乏味的工作。只要掌握住五类最通用的二阶有源滤波器函数的基本设计指标,便可毫不费力地设计出其中任何一类有源滤波器。这五类有源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和全通滤波器。每类滤波器用电阻和电容作为无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多次谐波抑制功能的发夹型微波带通滤波器,主要工作在2GHz频率。对该滤波器通过仿真优化,并进行实际设计测量。在该结构滤波器中,采用SIR(Stepped—impedancere sonator阶跃阻抗)结构的发夹谐振器来达到缩小尺寸、多次谐波的目的。该滤波器相比于传统的微带线发夹型滤波器具有尺寸小、频率选择性好、宽阻带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应用基模和高次模设计了Ku频段的4阶椭圆函数响应滤波器,并对其仿真和实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频偏和寄生耦合进行了仿真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性能优良的滤波器响应。  相似文献   

13.
FM/ FM遥测体制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数字式 FM/ FM解调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分路滤波器 (通常是带通滤波器 )是解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限冲激响应 (FIR)数字滤波器具有平坦的通带幅度响应和线性相位特性 ,是数字式解调系统的最佳选择。但是 ,符合 IRIG标准的分路滤波器通常是窄带滤波器 ,需要很高的阶数 ,这给系统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文中根据变采样率多级实现 FIR滤波器的原理和带通信号采样定理 ,并结合 FM/ FM系统 IRIG标准中各路信号的频谱特性提出了先按频谱分割进行预滤波 ,再降低采样率滤波的方法 ,有效地降低了 FM/ FM系统分路滤波器的阶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小型化宽阻带发夹型滤波器设计,旨在克服传统微带发夹滤波器在设计频率倍频处遇到的寄生通带问题。通过在传统发夹型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上增加3个1/4波长的开路微带线,有效抑制了寄生通带,同时采用交叉耦合的方式实现了整体器件的小型化。通过设计、加工和测试等步骤,完成了一个工作带宽为400 MHz,中心频率为3 GHz的带通滤波器,插入损耗为2.5 dB,同时实现对13 GHz以下频段寄生通带的有效抑制,带外抑制达到24 dB。本文所提出的新型滤波器结构简单,设计难度低,尺寸仅为23 mm×27.7 mm,满足当前通信领域对高性能、小型化滤波器的需求,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片集成波导带阻腔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振荡器的工程设计。仿真结果显示,这种基片集成波导振荡器具有优良的性能,拥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文中就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焦平面设计进行了分析,根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谱段配置、微型组合滤光片研制难度、辐照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具体情况,提出了详细的焦平面设想:在可见光波段焦平面(VIS FPA)采用镶嵌蓝光增强PIN二极管列阵,近红外焦平面(NIR FPA)采用红外增强PIN二极管列阵,读出采用CMOS多路读出及源跟随器输出结构,以相关双取样电路消除背景噪声、复位噪声和热噪声,每列探测器对应一路前置放大器;短波红外焦平面(SWIR FPA),探测器采用光伏HgCdTe器件,采用直接注入多路读出电路;长波红外焦平面(LWIR FPA),探测器采用光导HgCdTe器件,读出电路为与光敏元一一对应的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然后以模拟开关变为串行输出,文中还就各FPA的信噪比、量子效率、串音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焦平面的最佳工作温度、响应率和一致性等要求。  相似文献   

17.
同轴腔对称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耦合系数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梅  贾宝富  李军 《空间电子技术》2010,7(1):119-122,127
两谐振腔间的耦合系数是带通滤波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滤波器的带宽。根据Tamio Kawaguchi对耦合系数的定义,谐振腔间的耦合系数有正值、负值和零。基于此,文章讨论了一种梳状滤波器耦合系数随耦合窗及输入输出抽头位置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滤波器作为通信系统射频前端的关键部件,其性能举足轻重。在射电天文观测的频段,高温超导薄膜材料的表面电阻比普通金属材料低至少两个数量级,因此,采用高温超导材料能够设计并加工出性能卓越的射频滤波器。特别是射电天文望远镜对电磁抗干扰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迫切,使得具有电磁抗干扰能力的陷波滤波器的研究备受关注。研究团队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文章从不同谐振器结构类型以及频率特性等方面,介绍了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以及在射电天文电磁抗干扰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SAR图像斑点噪声抑制技术的定量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孔径雷达SAR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因此SAR斑点噪声抑制技术也受到了普遍关注。各种斑点滤波器的技术途径各不相同,对斑点噪声的抑制效果也就各不相同。文中在研究SAR图像基本特性和国内外现有的斑点滤波器的基础上,参照相关SAR图像质量指标,提出定量评估SAR图像斑点抑制技术的指标体系,给出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测量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