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天员》2007,(2)
河南郑州刘平问:飞船发射前,航天员要手提一个小箱子上飞船,那是做什么用的?航天员答:航天员手提的小箱子,实际上是一个便携式的航天服通风装置。登船前,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穿好了舱内航天服。航天服由气密层和限制层组成,胸前左下方有一根内径25毫米的通风软管。穿着航天服后需要通过该软管对航天服内进行通风,才能使航天员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常压下通风流量为120升左右。航天员在地面穿着航天服  相似文献   

2.
航天员地面模拟训练是保障载人宇宙飞行安全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与以往的航天器环境模拟试验不同,在进行载人飞船环模试验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考虑航天员地面模拟训练的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紧急情况下航天员的作用和地面模拟训练的任务及设施。  相似文献   

3.
陈小春 《航天员》2008,(4):53-59
2008年4月19日下午5时30分许,在经过3小时飞行后,俄罗斯"联盟"TMA飞船在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着陆。飞船返回舱在实际返回中,以弹道轨迹方式着陆,着陆偏离预定地点大约420千米,重力加速度达到10G。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十倍于地面上正常重力的作用。飞船上的韩国首位航天员李素妍因此身受重伤。原计划由韩国航天员高山搭乘俄飞船飞天往返的太空之旅,换了李素妍,谁又想到,竟是这样一次"伤身之旅"呢?  相似文献   

4.
刘世红 《中国航天》1998,(8):27-28,30
俄罗斯联盟┐TM号飞船温控系统刘世红刘述运一、前言飞船座舱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保障航天员生命活动及舱载系统可靠运行的基本条件。俄罗斯联盟-TM号飞船的温控系统的作用是:在地面训练及飞行所有阶段上,对飞船及其设备进行恒温调节;在飞行所有阶段上保持密封舱...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是怎样进行选拔和训练的?当“神舟”4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传来时,人们越来越想了解中国航天员的“身世”。终于,在“神舟”4号飞船发射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也许是因为中国航天打造的火箭和飞船要送中国航天员升空的原因吧,所以,宿双宁向我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的记者,介绍起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情况时,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  相似文献   

6.
知识资料窗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就是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它是运行时间有限,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一般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航天...  相似文献   

7.
安睡太空     
全世界有将近1/4的人深受失眠的困扰,有过失眠经历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患失眠症的人多种多样,如果有人告诉你失眠症也同样困扰着太空中的航天员,你恐怕不会相信。在不少人看来,航天员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应该倒头就能呼呼大睡,更何况是在失重状态下睡觉,他们应该很快乐地享受这种奇妙的感觉才对。其实,太空中影响航天员睡眠的因素远比地面多。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航天员的睡眠?航天员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太空中睡个好觉?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得到初步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06,(2)
虽然中国人涉足太空的时间不长,中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也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这一自主研发的系列载人飞船不仅备受外国同行的关注,也是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神舟”飞船是飞船系统上上下下的研制人员精心为航天员打造的,除了设计师外,最了解飞船的要数航天员,而飞船在太空中安全、舒适与否,他们更是深有体会。费俊龙:大家好,很高兴能应《航天员》杂志的邀请,在这里给大家说说我们的飞船。在太空飞行的5天时间里,飞船就是我们的“家”。聂海胜: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并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飞船。同时,我们也要向飞船系统的科研人员致敬。  相似文献   

9.
载人航天初期,先驱们在短期飞行时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都穿着航天服。而在长期飞行阶段,乘坐“联盟”号飞船的航天员们只有执行动态(发射、降落、对接)作业时才穿当时的“隼”航天服。俄罗斯航天员从空间站出舱进行舱外活动时使用“奥兰”航天服。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们多数时间都是穿着地面上的衣服(航天服里面是普通内衣)。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工程》2012,21(1):63-63
据新华社2011年12月23日报道,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在当日称,联盟TMA-03M载人飞船于莫斯科时间当天夜晚同“国际空间站”的曙光号对接舱以自动方式顺利对接。飞船上搭载了3名航天员,分别是俄罗斯人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人唐纳德·佩蒂特和荷兰人安德烈·凯珀斯。  相似文献   

11.
从地面接力到"太空握手" 早在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时,通过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的图像与话音设备传输,亿万人民观看到杨利伟在神舟飞船内沉着而冷静地完成各种操作,听到他清晰地报告在太空的感受.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不断完善,在数次神舟飞船太空飞行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此系统,借助安装在飞船上的摄像机等设备,欣赏到从太空眺望地球的美景,听到航天员与家人的对话,看到航天员在飞船内的"空翻"表演……  相似文献   

12.
沈羡云 《航天员》2012,(3):72-73
什么是航天员的心理障碍呢?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太空中,长期的精神紧张、密闭狭小的座舱、静寂无声的太空环境、规定好的交际方式、与地面有限的联系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使航天员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感到忧虑、厌倦、抑郁、思念亲人、人际之间关系紧张等,我们把航天员们在太空中产生的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称之为航天员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间站任务载人飞船高安全性指标要求、实时性和长期性任务特点,文章提出了载人飞船系统级安全性保证方法,通过识别出影响航天员安全的所有危险源并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措施,尽量消除影响航天员安全的系统级单点故障模式,降低危险风险至可接受水平,达到提高载人飞船全任务阶段安全性水平的目的。该方法经过了神舟飞船系统级安全性分析、安全性设计,以及地面和飞行任务验证,可对后续载人航天器系统级安全性保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是谁杀害了他们?美国“生物实验卫星”3进行地面模拟试验的第8天,猴子出现体力衰竭症状,出舱后第7天便死亡;“阿波罗”4号飞船在进行地面模拟试验时发生火灾,3名航天员中毒身亡。中国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博士“对于太空的‘隐形杀手’,航天员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的心’。乘员舱化学污染就是杀手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杭添仁 《航天员》2013,(1):30-33
6月16日18时37分,我国用长征2F遥九火箭成功发射了载有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神舟九号飞船。本次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验证自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并首次验证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二是全面验证组合体的环境保障情况:三是验证在神舟八号基础上进行过改进的神舟九号飞船性能。本次任务具备三大特点:首先,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的手动控制对接。其次,这是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天宫一号内。第三,由于有我国首位女航天员,为此对飞船和她所使用的航天服、座椅等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6.
孙梦婕 《航天员》2010,(6):49-49
11月26日,“联盟TMA-19”飞船搭载国际空间站第25长期考察组的;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7.
《航天员》2010,(1):55-55
2009年12月1日,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发言人伦金称,国际空间站3名航天员当天上午乘俄“联盟TMA-15”载人飞船按计划安全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8.
李勇枝 《航天员》2013,(4):70-71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在太空驻守了15个昼夜的神十飞行乘组航天员乘坐神舟十号飞船平安抵达了地面。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在地面尽可能地模拟太空的环境对于卫星和飞船的发射成功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像"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出舱活动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里牵扯到一个人、舱、服、特殊环境如何整合的问题。这4个要素在天上整合很自然,而在地面上模拟却很难。  相似文献   

20.
读者问:我们知道,航天员太空行走不容易.跟地面上的行走不只是空间环境上的不同。但航天员到底如何太空行走?与地面行走有着怎样的不同?还有,太空行走.有什么样的危险?若是遇险.航天员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