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聚碳硅烷是以硅碳键为主链的有机硅聚合物。它在非氧化性的气氛中经高温处理可转变成碳化硅,是制备连续碳化硅纤维及其他碳化硅材料的先驱体。本文对聚碳硅烷的合成方法,结构性能及其应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室温硫化硅橡胶(RTV—S)是一种主链为硅氧键、侧链为有机基的半无机高分子合成材料。主链的硅氧键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60—+250℃)、优良的介电性能、耐气候、耐紫外线、耐臭氧、憎水等一系列特点,成为宇航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对比了聚酰亚胺纤维、芳砜纶、芳纶纤维的热稳定性,并分别以这三种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短纤
维填充的三元乙丙(EPDM)热防护复合材料,对该材料的耐烧蚀性能、碳化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纤维在橡胶
中的分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酰亚胺纤维具有比芳砜纶、芳纶纤维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残碳率,由其填充
的EPDM 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最好,烧蚀深度为0. 8 mm。纤维在橡胶中的分散性与纤维结构有关,进而影响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碳化层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随着宇航及其它尖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希望采用高比强、高比刚的纤维及其织物增强塑料、碳、金属、陶瓷和橡胶等基体材料,制成性能良好,用途广泛的复合材料,以满足苛刻条件下,对结构材料和耐烧蚀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众所周知,碳纤维不足之处是其脆性,各向异性和抗氧化性能差等等,利用它纤细  相似文献   

5.
新型带垫卡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箍在飞机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卡箍的质量问题也会影响飞行的安全.新型带垫卡箍结构形式优异、减震性能好,且橡胶垫片性能好、耐老化、耐燃烧,有效解决了现在军用飞机上带垫的夹紧卡箍橡胶垫片老化严重、减震性能差、拆卸、使用和维护不方便的问题,满足了军机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对比了氟橡胶F275与全氟醚橡胶两种材料的综合性能,包括压缩永久变形、热空气老化性能、耐介质性能等,并结合航空发动机工况条件进行了不同组别的O形密封圈模拟工况试验。全氟醚橡胶材料的使用对解决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位密封圈老化、漏油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氟橡胶具有优异的耐油、耐高温、耐酸碱、耐高真空等性能,但由于氟橡胶分子链含有氟原子,使其极性增加、耐低温性能变差。本文从分子结构、共混、配方设计、工艺条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氟橡胶低温性能改进的途径,着重分析了分子结构与共混。分子结构改进包括在主链或者侧链加入柔性基团,例如氟醚橡胶、氟硅橡胶等;共混主要是指将通过一定手段将其与低温性能较好的橡胶混合均匀。最后,提出了氟橡胶低温性能改进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边缘连接用聚氨酯胶黏剂的适用期、拉伸剪切强度进行了研究,并对胶黏剂的耐介质性能、耐低温老化性能、耐高温老化性能、耐湿热老化性能、耐温度交变性能、耐紫外老化性能和耐盐雾老化性能等应用性能进行了考核,结果表明座舱边缘连接用聚氨酯胶黏剂的综合性能可以满足飞机边缘座舱连接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炭黑填充导电硅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EM、TGA等表征了炭黑填充导电硅橡胶的性能及结构,并研究其导电机理.结果表明,乙炔炭黑含量对导电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含量超过45 phr后,其体积电阻率变化不明显,炭黑在橡胶内部形成"球簇"和"簇链"结构,因而炭黑的增多,增加了"导电通路",降低橡胶的体积电阻率;导电硅橡胶的最佳耐热性填充量为50 phr,此时随温度的增加,其拉伸强度下降;在100℃下长期老化后的导电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状况对丁腈橡胶密封圈进行了热油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密封圈压缩永久变 形的变化规律,采用红外光谱、热失重、示差扫描量热、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考察了丁腈橡胶密封圈在液压油中 化学结构、热性能、断口形貌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老化试验的进行,密封圈压缩性能逐渐下降,热 分解温度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均有所提高,分析在应力作用下密封圈的分子链段发生取向,约束了分子链的各种 松弛行为,是老化过程密封圈压缩性能下降,热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另外老化后橡胶断口形貌趋于光滑且出 现孔洞,红外光谱显示添加成分含量降低,密封圈与液压油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物质交换也是造成密封圈压缩 性能下降的另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硫化仪、动态机械热分析仪和示差扫描量热仪,考察了氟醚橡胶与氟硅橡胶的共混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较之对氟醚橡胶,助硫化剂TAIC的存在对氟硅橡胶的硫化有更明显的影响,导致在共硫化过程中发生由氟醚橡胶相向氟硅橡胶相的迁移;无论采用生胶共混还是采用混炼胶共混,氟醚橡胶与氟硅橡胶均不能实现很好的硫化和物理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格莱圈密封材料密封性能研究不足的问题,对氟硅橡胶和氟橡胶2种材料制成的O形圈的密封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超弹本构模型对橡胶进行数学描述。结果表明:在有、无液压载荷的情况下,氟橡胶圈的密封性能均比氟硅橡胶圈的更加优异;在4 MPa液压载荷的情况下,橡胶圈的压缩率从16%增至28%,氟硅橡胶圈的密封能力变化不大,而氟橡胶圈的密封能力则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采用紫外光(UV)接枝的方法对废胶粉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废胶粉接枝改性的最佳条件。将最佳改性条件下的废胶粉与天然橡胶制成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空气老化性能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废胶粉紫外光接枝改性的最佳条件为废胶粉目数为100目,AM用量为8%,BP用量为5%,光照时间为4 min。当改性废胶粉添加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邵尔A硬度均有所提高;复合材料的抗热氧老化性能得到改善。微观形貌分析表明:改性废胶粉在NR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改善,相容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胶,两种不同粒径(3 μm,20 μm)的微米氧化铝为导热填料制备了填充型导热绝缘硅橡胶.研究了不同粒径氧化铝混合填充用量对硅橡胶导热性能、硫化行为、热膨胀系数、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随氧化铝用量增加体系热导率和热稳定性显著上升,线性膨胀系数降低,填料对硅橡胶硫化影响不大.使用电子级玻璃布为增强体制得了热导率达0.92 W·(m·K)-1、电绝缘和力学性能优良,适宜作为绝缘导热场合的热界面使用的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新型聚氨酯橡胶冲裁模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新产品开发试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冲压件的加工问题。冲压件的生产离不开模具,目前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钢模具具有高寿命、高效率和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是设计和制造周期长,对于批量不大的新产品开发和样品试制,模具费用投入太高,风险较大。聚氨酯橡胶模具则能缩短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周期,降低新产品开发和中小批量生产件的成本。1 传统聚氨酯橡胶模具的结构特点目前常用的聚氨酯冲裁模具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适于中小批量生产的专用模,这种模具的功能与钢模一样,基本上是专门生产某一种零件,其设计和造价较高;另一类…  相似文献   

16.
对小口径、长细比大的橡胶绝热层热膨胀成型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橡胶硫化特性以及热膨胀硅橡胶的热胀特性研究,确定了成型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简便易操作,且生产的绝热层性能良好,表面光滑、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从工艺方法选择、模具结构、脱模剂选用、工艺参数确定等方面介绍了液态聚硫橡胶XM-23模塑成型飞机座舱密封型材的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8.
导电硅橡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导电硅橡胶的两种导电机理,即渗流理论和隧道效应理论,综述了炭系和金属系两类导电填料的研究进展状况,并论述了温度、压力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对硅橡胶导电性能的影响,最后简要介绍了导电硅橡胶的应用状况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首先通过平行对比了三种填充不同导电填料的硅橡胶材料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恒定压缩永久形变、导电性及屏蔽性能,优选出镀银铝粉作导电填料;考察了镀银铝粉用量对硅橡胶材料的拉伸强度、伸长率、压变、微观形貌、导电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镀银铝粉的填充体积分数为55%;结合导电橡胶制品对使用寿命的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导电硅橡胶材料在自然平贮老化及高温加速老化下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的延长,体积电阻率不断增大,导电性能减弱。自然平贮老化60 d后,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基本不变;900d后,体积电阻率由初始值4.6×10-3Ω·cm增大至7.5×10-2Ω·cm。150℃老化30 d后,体积电阻率由初始值增大至9.5×10-2Ω·cm。填充镀银铝粉的导电硅橡胶材料在两种条件下老化后均能保持高的导电性;高温加速老化对导电性能的影响大于自然平贮老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台风登陆时(中性大层结)胶茶人工群落内部及上部风速的变化,湍流结构的变化及阻力的变化,来分析判断基减弱台风破坏的机理,评定最佳防风效果的林胶茶人工群落方案。试验研究证明台风吹向胶茶人工群落,台风越过和穿过林带,由于气流与树冠,枝叶的冲击与摩作用,使台风风速大大降低,使动能大大损失,使原来动能强和湍流弱的较大尺度旋涡的台风,变成旋涡尺度较小的动能弱湍流强的湍流,湍流能量的增强反映了风速递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