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下述三个方面叙述日美之间的摩擦:一、日美间“感情摩擦”;二、由经济实力消长而产生的贸易摩擦;三、日美间深层次的“结构摩擦”。  相似文献   

2.
选用自主研制的摩擦制动用高纯净低合金钢(ZDPH钢)及铜基粉末冶金材料为配对摩擦副材料,对10组环形摩擦试样分别进行1~10min的摩擦实验,研究摩擦材料表面第三体的形成过程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表面第三体可以在一定的摩擦速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随着摩擦时间的增加,表面第三体会分别经历初生阶段和长大阶段,最终趋于稳定,覆盖率、平整度和致密度升高;第三体是由摩擦副材料磨屑及各自氧化物的混合物组成,在摩擦压力和表面高温的共同作用下,第三体经历着形成—破坏—形成的动态过程,其表面具有氧化色斑、粘着颗粒、粘着坑及少量剥离特征,局部存在摩擦副材料的直接转移,显微硬度测试显示第三体的硬度高于摩擦副基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从添加剂和表面改性两个方面,对某涡喷发动机密封部件摩擦副的摩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FROMULA 4-10和PC-7000两种添加剂,以及磷化和刷镀铟铜合金两种密封环表面改性方法,能够改善密封元件的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线性摩擦焊设备焊接误差较大的问题,采用参数记录系统和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了设备多个部位的振动幅度,并设计了高刚度顶锻滑台,为线性摩擦焊设备优化结构设计、减小振动以提高焊接精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湿式摩擦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挤压机理及微凸体接触问题,综合考虑摩擦片表面油槽结构,材料渗透性等因素,根据修正雷诺方程和K-E(Kogut-Etsion)接触模型,对湿式摩擦离合器的挤压过程中的动压承载力、微凸体承载力以及转矩转速变化等建模分析,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修正雷诺方程求解,对挤压过程中的油膜压缩速度、油膜厚度变化率和片间承载力等挤压特性和转速、转矩等接合特性展开了仿真分析。并采用SAE#2试验机进行了相关试验获得了转速、转矩、压力、摩擦因数等数据,与仿真分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湿式摩擦离合器接合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通常会在1 s内完成,在0.02 s左右开始从挤压阶段经压紧阶段在0.03 s左右过渡到全微凸体接触阶段,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因数稳定性,改善其抗热衰退性能。以碳纤维作为增强纤维,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碳纤维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用XD-MSM型定速摩擦试验机测定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不同含量碳纤维增强对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VK-X200三维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了摩擦材料磨损后表面的微观形貌并探讨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的硬度、压缩强度和剪切强度均得到提高,并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碳纤维增强作用提高了树脂基摩擦材料的耐磨性和摩擦因数的稳定性,改变了树脂基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形式;碳纤维含量为4wt%的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因数稳定性较高,抗热衰退性能较好,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  相似文献   

7.
镁合金焊接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三种典型的镁合金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为钨极氩弧焊、激光焊和搅拌摩擦焊,分析了镁合金焊接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讨论了这些焊接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镁合金焊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额定扭矩离合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产机床设备,包括一些高效机床,均采用离心式摩擦离合器,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图1 离心式摩擦离合器这种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离心块与外筒的摩擦力矩来传递扭矩,使之超负荷时自动脱开。即电机主轴高速旋转时带动三叉轴,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安装在三叉内且处于自由状态的三个离心块(其表面层为摩擦系统较大的软金属粘结物)紧贴离合器外筒的内壁,依  相似文献   

9.
在自制的XMH-160型线性摩擦焊机上,利用先期试验优化的规范参数进行了Ti-17焊接试验,检测了焊接过程摩擦功率及界面温度的变化曲线,并根据功率曲线计算获得了摩擦界面金属剪切强度的变化曲线.分析了上述三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及相互对应关系,并结合线性摩擦焊过程摩擦界面金属的热物理性能变化及热力耦合过程,初步探讨了Ti-17线性摩擦焊焊接接头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离子注入对表面摩擦性能改善的情况,重点论述了几种主要元素N、Ti、C、B对金属表面摩擦性能的改善机理和部分试验结果,并对其它元素摩擦性能的改善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库仑摩擦引起的滞一滑现象对转台控制器的影响,在综合考虑转台控制器中各种摩擦的情况下,深入分析了滞滑极限环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高精度转台控制器的损害,在考虑转台摩擦的情况下,通过对PD控制下力矩平衡点集的推导,在使用Karnopp摩擦模型的转台PID控制器中,对引起转台滞滑现象的摩擦力矩进行非线性反馈力矩补偿,仿真结果显示此种补偿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提出利用前缘填角消除机翼一机身接合处气流分离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应用了蒙皮摩擦变化与表面曲率变化相关的设计规则。求出在机翼前缘之前板的当前蒙皮摩擦分布之后,计算可以消除气流分离的目标蒙皮摩擦分布。应用设计规则,把当前的蒙皮摩擦分布转化为目标蒙皮摩擦分布,延伸机翼前缘形成前缘填角,利用流动解算器分析机翼填角,过程迭代直到收敛。  相似文献   

13.
摩圣材料对铸铁试样摩擦表面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改装的摩擦实验机对灰铸铁-45^#钢摩擦副做旋转对磨实验。在摩擦副中滴入摩圣试剂,在大气环境中变载荷、定转速条件下进行实验。主要探索摩圣材料对灰铸铁摩擦副表面改性的机理和耐磨规律。结果表明:摩擦试样表面有大量光滑的灰色块状物生成,表面微区亦增添了来自矿物粉体中的元素;显微硬度明显提高,其中灰色区尤为显著;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起到了良好的耐磨减摩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般对抗摩擦添加剂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们对燃料经济和机器元件间的磨损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一些抗摩擦化合物对摩擦部分形成的层的影响,这些抗摩擦化合物包括次磷酸盐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我们发现含有不同添加剂的油的抗摩擦性能存在着差异,本文介绍了其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5.
航空航天设备往往在极端环境(超高温、超低温、高辐射等)中应用,开展破损检测技术研究对于提高其安全性、稳定性尤为重要。摩擦发光作为一种实时破损检测技术,成为航天设备实时破损检测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摩擦发光材料近年来的材料设计策略,从有机材料(如N-苯基酰亚胺、三苯胺类、四苯基乙烯类、吩噻嗪类、咔唑类)及无机材料分别入手,总结其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对其在破损监测领域的现有应用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探讨,最后对其在航空航天设备破损监测领域的前沿应用加以展望,为我国开展同类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比国内外,对中国的飞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着重从工艺、环保、使用寿命、经济成本4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落震试验机轮水平载荷测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三点支撑落震平台的受力情况,考虑了平台的刚体惯性力及通过实测标定的支撑柱与平台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改进了现有落震平台测量机轮水平载荷的方法,并在落震试验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镁合金AZ31搅拌摩擦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5mm厚AZ31镁合金搅拌摩擦焊接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传热分析,并推导搅拌摩擦焊接(FSW)产热的数学模型,计算FSW过程不同时刻和不同位置温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起焊时有一个预热作用,预热对搅拌摩擦焊接过程有利;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准稳态时最高温度为460℃左右,低于镁合金的熔化温度,属于固相连接。温度场测量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较吻合,说明温度场模型的建立基本符合搅拌摩擦焊接过程。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混相回流泵送密封(OG-RPS)结构启动过程中转速低于开启转速时密封端面易发生摩擦磨 损问题,采用Plint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摩擦学性能试验。选择浸锑石墨和浸树脂石墨2种典型软环,18Cr 2 Ni 4 WA钢、表面喷涂 Al 2 O 3 陶瓷和表面喷涂Cr 2 O 3 陶瓷3种典型硬环,改变转速和载荷模拟密封启动过程的速度和端面比压变化,监测密封端面摩擦系 数和温度,并与机械密封结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螺旋槽能有效提升摩擦副润滑特性,减少表面磨损,大幅降低摩擦系 数和温升,最高可分别降低73.02%和63.41%;表面喷涂陶瓷能有效提高密封面抗磨损性能,其摩擦面更平滑;对摩擦副组对浸树 脂石墨和表面喷涂陶瓷更容易获得超低摩擦系数(C OF <0.01)。研究结果可为航空发动机轴承腔OG-RPS密封环设计选材和性能 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船舶制造的要求和搅拌摩擦焊技术的特点,搅拌摩擦焊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可以部分实现船舶制造的绿色化.铝合金在船舶上的应用经历了焊接件、挤压型材和搅拌摩擦焊拼焊挤压型材3个阶段.本文阐述了搅拌摩擦焊用于船舶制造的优点,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内外船舶制造方面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