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阳 《航空发动机》2013,39(4):85-88
在航空发动机试车过程中,针对数字电子控制器采集低压涡轮出口燃气温度(T6)高于试车台数采系统采集值的现象,进行了多轮测温试验,并结合T6测温原理、热电偶及补偿导线电气特性等,提出了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电路板终端进行温度标定的方法,以确保在发动机实际试车过程中控制器测量的T6值更接近真实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航空发动机试车中采用在数字电子控制器T6采集电路板的补偿导线终端进行标定的方法后,由数字电子控制器与试车台数采系统采集的T6值相差1℃以内,证明该标定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2.
王曦 《航空发动机》2004,30(3):36-39
进行了某型涡喷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系统设计 ,执行机构采用了步进电机细分的驱动方案。分析和给出了涡喷发动机转速、压力、温度信号的采集过程以及起动控制箱、机械供油装置的接口电路 ,基于ITAE准则设计了PID控制器 ,并在发动机控制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台上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3.
针对热电偶传感器存在的输出热电势信号小、不便于远距离传输,需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不便于使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不便于实现数字式测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测量电路,该电路可对热电偶输出的信号进行测量,并能够自动进行冷端温度补偿,测量结果转换为RS232串行信号向外输出。热电偶传感器配备上该测量电路,便可实现所测温度的数字输出,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魏元  吴璋  徐岱 《航空计测技术》2011,(6):43-44,58
针对在热试验过程中应用K型热电偶出现温度测量异常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确认测量异常的原因是冷端补偿出现问题。从温度测量的原理入手进行分析,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冷端补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机载设备雷电感应敏感度试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器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对雷电间接效应耦合方式进行了分类,并以某型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器为例,介绍了数字电子控制器雷电感应瞬态敏感度试验波形组、试验电平选择方法及试验过程。并对空客和波音公司机载设备雷电感应瞬态敏感度试验方法做了初步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制定机载设备雷电防护要求及试验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育武 《推进技术》2004,25(6):526-529
根据某型小涡喷发动机的控制要求,制定了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了发动机起动、加 减速和稳态控制的控制规律。研制了数字电子控制器,完成了控制软件设计,并进行了控制系统半物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数字电子控制系统性能良好,满足某型小涡喷发动机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7.
孙彬  赵永莉 《飞行试验》2002,18(1):27-32
根据热电偶的测量原理,讨论使用带自动冷端补偿的电偶调节器从机上排气温度表头抽引信号测量发动机排气温度时,存在冷端过补偿电势,给测量带来误差,提出了进行数据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模拟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结构和功能,根据1种典型的民用涡扇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为航空发动机数控系统仿真平台FADEC Works搭建了数字电子控制器部件仿真类库,利用数字电子控制器部件仿真类库建立了双通道数字电子控制器模型,在FADEC Works仿真平台上与发动机模型进行了集成,构成了航空发动机闭环数控系统,并对搭建的双通道数字电子控制器模型进行了仿真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数字电子控制器部件仿真类库搭建的数字电子控制器模型能够模拟数字电子控制器的运行过程。该模型可应用于控制运行逻辑、故障诊断逻辑、通道切换逻辑的开发、集成、测试和验证。  相似文献   

9.
737飞机APU排气温度表校验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明了如何利用单片机技术实现波音737飞机APU排气温度的检测;讨论了飞机发动机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曲线拟合及测量仪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结构。最后给出研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介绍了ZWC-Ⅰ型智能温度测试仪,该测试仪以MCS-51系列单片微机为核心,具有多通道温度巡回检测,热电偶冷端自动补偿,超温、断偶声光报警等功能,测温范围宽,集成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测试精度高,操作简单,方便,实现了温度测量的一机多用化和智能化,本对智能温度测试仪研制中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最后介绍了该测试仪的全面检定方法。该测试仪通过了应用考核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洪都科技》2011,(2):46-49
热电偶广泛应用于温度测量各种领域,但是在航空机载测试中热电偶温度测量有其更复杂的特殊性,如存在热电偶信号微弱易受干扰、温度电压呈非线性关系、需要参考接合点补偿、热电偶接地等诸多问题.本文叙述了热电偶温度测量时的优点、缺点、难点及特点,介绍一种对某型飞机发动机多点热电偶温度测量和信号调理的方案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2.
插板式自然冷却航空发动机控制器内部温度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对某型插板式自然冷却航空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内部温度场进行了研究,证实了环境温度、功率、热传导途径等因素对控制器内部温度场的影响,获得了捅板式自然冷却控制器内部温度场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还应川CFD软件Flotherm对控制器内部温度场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为电子控制器热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钱坤  谢寿生  何秀然 《推进技术》2005,26(4):339-343
针对热电偶(阻)型温度传感器呈现较强的惯性,提出一种基于矩阵奇异分解的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将喘振信息与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相融合,分别消除了发动机进口温度T1约1.2%和涡轮后燃气温度L约0.8%的静态误差;同时,还提出了利用喘振信息消除温度传感器动态误差的技术,补偿了热电偶(阻)的惯性延迟。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数据融合方法和动态补偿技术不仅算法简单有效,而且温度补偿准确,提高了发动机电子调节器工作的可靠件.  相似文献   

14.
从S型热电偶热电动势与温度的高次函数关系等背景入手,对检定S型热电偶所需的数据处理进行了浅析,探讨了数据处理的实现方式,剖析了S型热电偶检定分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轴流压气机气动性能试验中存在的低压比温升效率评估问题,构建了常规测温方法与反串测温方法测量的温升效率不确定度数学分析模型,并采用某单级压气机真实试验数据进行了两种测温方法不确定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测温方法,反串测温方法不仅消除了热电偶冷端环境温度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还大幅降低了进口温度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使温升效率测量不确定度减小幅度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根据 JJG6 1 7- 96数字温度指示调节仪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 ,在本所现有仪器设备的技术条件下 ,介绍了检定配 B型热电偶用数字温度指示调节仪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当测温范围为 40 0~ 1 80 0°C时 ,其指示基本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1 .2°C  相似文献   

17.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导流叶片调节器切换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杰  樊丁  彭凯 《推进技术》2009,30(5):599-603
为了提高飞行可靠性,航空发动机导流叶片调节器采用数字电子控制为主控方式,并辅以液压机械备份控制器。为此对数字电子控制器的切换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所设计的导叶调节器切换过程进行动静态仿真,结果表明:数字电子控制器出现故障后,采用切断电子控制通道的处置方式可以满足系统对切换过程平稳和安全的要求,且系统切换至液压机械备份控制器后,各项技术指标可以满足航空发动机对该导流叶片调节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航空发动机多变量 PI 型鲁棒控制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用奇异值分解法,将航空发动机不同平衡点的小偏离线性模型统一为一个具有结构参数扰动的线性模型,然后应用鲁棒H∞控制理论及PI型H∞控制设计技术,设计了PI型鲁棒串级控制器,实现了低压转速和涡轮后温度同时保持常数的双变量发动机调节方案。最后采用某型双转子涡喷发动机气动热力学非线性数字模拟器,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仿真评估,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及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压气机静叶调节数字电子控制器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简要阐述了该控制器的硬件结构、软件架构,着重介绍了静叶调节数字电子控制器硬、软件设计及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该控制器在某压气机试验中得到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控制器精度高、响应快、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确定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的途径有传感器测量和计算模型辨识两种。鉴于发动机安装空间、测量技术成熟度、测量成本等因素,采用了短期测温达1 700℃的B型热电偶及高导前缘穿孔安装热电偶技术方案;模型辨识方法采用了高导流量连续、主燃烧室有效热值法迭代求解涡轮前温度。结果表明,整机状态下测试误差小于2%,并可进行定向修正;在部件试验获得较为准确的冷却空气系数、总压损失系数及温度场系数的基础上,涡轮前温度的辨识精度可达到1%以内。利用整机测试的方法进行模型辨识计算,对于涡轮前温度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