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EISCAT雷达的综合资料,分析了磁静条件下极光区电离层的季节、昼夜变化,与磁扰时的特殊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磁层-电离层耦合对电离层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与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磁层一电离层耦合过程内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极光电集流和赤道电集流(指数)变化相比较。相关分析和时序叠加分析均表明,高、中、低纬地磁指数变化可归结为磁层一电离层电动耦合的统一物理图象。有R事件的磁暴主相初期和无R事件的磁扰期内,赤道电集流和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各不相同。这再次证明,耦合分析中将磁层源扰动的直接穿透作用与经电离层内动力过程的效应二者加以区分和综合研究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磁层一电离层耦合过程内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极光电集流和赤道电集流(指数)变化相比较.相关分析和时序叠加分析均表明,高、中、低纬地磁指数变化可归结为磁层一电离层电动耦合的统一物理图象.有R事件的磁暴主相初期和无R事件的磁扰期内,赤道电集流和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各不相同.这再次证明,耦合分析中将磁层源扰动的直接穿透作用与经电离层内动力过程的效应二者加以区分和综合研究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太阳风向磁层电离层(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 MI)系统输入能量, 而输入的能量随后在MI系统中消耗. 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 讨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 (SMI)耦合过程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收支的定量关系. 主要讨论9个问题: (1) 太阳风向MI系统的能量输入, (2) MI系统对能量输入的响应, (3) 环电流的能量消耗, (4) 极区电离层焦耳加热的能量消耗, (5) 极光粒子沉降的能量消耗, (6) 磁尾能量的消耗、储存以及返回下游太阳风, (7)平静期间的能量积累与释放, (8)能量在不同能汇中的分配, (9)评价能量函数的准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的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nm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间有很好的相关,而557.7nm的相关性差一些;在考察的所有耦合函数中,午后极光受太阳风电场和能量的影响更直接;同时,行星际磁场的时钟角对午后极光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多个地磁指数,以及地面台站链观测的地磁和电离层参数,对一次典型磁暴期内从极光区到赤道附近电离层电流、电场演化发展的耦合过程作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指数和观测参数能较好地说明磁层-电离层耦合理论结果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3-2016年期间子午工程海南站(19.5°N,109.1°E)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数据,分析了高低两种太阳活动条件下纬向和垂直向漂移对近磁静、中等磁扰和强磁扰三种地磁活动水平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间纬向漂移各季节均以西向为主,随地磁活动无明显变化,白天日出附近和夜间漂移在各季节均以东向为主,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弱,减弱程度在分季最大,在夏季最小;日间垂直漂移在零值附近变化,且不受地磁活动和季节影响,日落附近漂移仅在分季受到地磁活动的抑制,午夜前垂直漂移在分季受到抑制,在冬季因强磁扰而反向,夏季无明显规律,子夜至日出后垂直漂移在各季节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小.与赤道区Jicamarca相比,两地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相近,但在幅度和相位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两地区的地理位置、背景电场和风场结构等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IMF北向分量特强时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沈长寿,资民筠(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关键词行星际磁场,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为检验Akasofu提出的能量融合函数“’在BZ强北向时能否反映太阳风与磁层扰动间的... 相似文献
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energy coupling func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magnetospheric system is tested by the samples during period of northward Bz(>10 nT) of IMF. It is shown that the energy function which can well describe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coupling when Bz>0 is no more applicable for Bz>10 nT, but the coupling still exists, the effects of which are mainly found at the polar cap. Dst often turns to positive when Bz> 10 nTand the coupling mechanis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when Bz<0. New coupling function has to be introduced to describe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coupling for the case of Bz> 10 nT. 相似文献
10.
甚低频电磁波变态低电离层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由波对电离层加热的模型和适合于夜间低电离层的离子化学模型构成的综合模型,对甚低频波射入低电离层时变态电离层的程度受中性成分参数变化及低电离层离子化学反应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中性成分的浓度与温度及电离层离子化学反应参数密切地影响着加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从第13—22太阳周太阳和地磁周的特征.运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和最大熵谱原理自回归数学方法来模拟和预报地磁aa指数年均值峰值和时间.峰值时间是1993年秋天或1994年春天.地磁aa指数年均值峰值是26—29.第22地磁周是一个中等活动的周. 相似文献
12.
1998年5月空间天气大事件的地磁场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磁场与1998年5月空间大事件相对应的是5月1日至16日发生的大磁暴(k=8)。磁暴主相开始的几个小时伴随有丰富的Pc型地磁脉动,包括P c2,Pc3,Pc4等。在增暴的恢复相,甚至还有Pc5巨型脉动,在行星标磁场Bz由北向转向南向时,磁暴主相开始;南向分量达到最大值后大约2小时,地磁H分量达到最小值,恢复相开始,并且,这次磁暴与太阳风电场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91年3月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磁扰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北京白家疃台和马道峪台的地磁资料分析了1991年3月下旬太阳活动引起的24-27日的磁暴,从中纬记录看,这次磁暴有其特殊的形态:即急始幅度特别大,磁暴最强活动是急始后即刻开始的极区暴影响而产 生的:磁暴过程中多个时段出现脉动,其中以周期为650秒左右的脉动尤为明显;其极化方向主要表现为左旋偏振,同时夹有右旋偏振,有时则无明显规律,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整个磁暴功率谱呈幂律P(f)=f^-2,0分布,对引起这次磁暴可能的行星际扰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亚大地区F2电离层预测方法和CCIR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国际参考电离层”所采用的CCIR频率预测方法和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预测方法预测的f_0F_2和M(3000)F_2,分别与第21太阳活动周的我国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在中国区域内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预测方法优于CCIR方法。文章建议,在没有更好方法的情况下,未来的“中国参考电离层”可以采用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TEC计算方法探讨和赤道异常北驼峰时空特征测量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应用最小曲率原理由单站微分多普勒频移数据计算TEC时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处理了用MX1502大地定位接收机于1989年8月和9月先后在陕西临潼和北京观测的NNSS卫星多普勒频移数据,得到了TEC时空分布曲线。分析这些曲线,得到了TEC赤道异常北驼峰时空特征在太阳活动高年(尤其是8月中旬太阳特大质子事件中)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磁赤道异常区电离层F区不均匀体发展过程中的闪烁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对我国磁赤道异常区海口站的夜间电离层不均匀体引起的闪烁进行了谱分析,并进行了理论模拟。大部分闪烁出现在午夜前后且持续时间较长。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闪烁的末期和初期的闪烁谱结构有显著差异,末期闪烁谱高频段较初期要明显陆峭,即谱指数显著增大。由此推测出不均匀体发展末期费涅耳尺度以下的不均匀体首先衰减消失,这与国外某些轨道卫星就地测量结果大致相符。同时还从闪烁谱推测出不均匀体发展末期的漂 相似文献
17.
一种获取耀斑光变曲线的高精度、高分辨方法栗志,周卫红(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昆明650011)关键词太阳耀斑,光变曲线,测量方法太阳耀斑物理机制的研究,需要得到耀斑核的辐射的演化,在光学波段常用耀斑在单色光的辐射强度的时间变化曲线作为分析依据[1].... 相似文献
18.
QIN Guotai QIU Shiyan HE Aiqing Zhu Yiqiang SUN Lilin LIN Xianwen LI Hong XU Xuepei 《空间科学学报》2002,22(Z1)
Upper atmosphere composition data were obtained for the last half year with a quadruple mass spectrometer on board spacecraft "SZ-2" launched on 10 Jan uary 200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the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compositions in solar and geomagnetic quiet conditions are reported first, then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variations under the so lar and geomagnetic disturbed conditions is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ar the altitude of 400 km the variations of ma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s corre sponding to solar disturbances are more remarkable in the sunlit area than in the shade area. On the contrary, in geomagnetic disturbance events the corre sponding variations are more obvious in the shade area, an evident increase of N2 density at relatively higher latitudes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