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一颗试验气象卫星,重750公斤,其主体为1.40米×1.40米×1.20米的六面体,连同太阳电池阵共展宽8.60米,高1.76米。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高度900公里,倾角99°,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地面接收到高质量的图象资料和轨道空间的辐射环境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9,(3):9-12
短期预报的主力 为了极大地改善区域性短期天气预报,中国还积极研制了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并于1997年6月10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A。该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遥感卫星,采用东方红2号甲卫星平台。星体外形呈圆柱体,高1.606米.直径2.1米,  相似文献   

3.
李卿 《中国航天》2008,(6):8-12
中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行研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于1988年和1990年分别发射了A、B两颗试验卫星.经重大改进后,1999年和2002年分别发射了C、D两颗业务应用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均已超过5年.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FY-3)也已发射.星上装载8种探测仪器,其探测谱段覆盖了从微波到紫外光.  相似文献   

4.
静地轨道气象卫星 1966年,美国航宇局将一颗应用技术卫星(ATS—1)送入静地轨道,卫星发回世界上第一张大气照片,这标志着人类跟踪不断变化的云图成为可能。这种卫星在短期气象预报中所起的作用立即得到了气象界的认同。世界气象组织为此建议建立一个静地轨道气象卫星系统以监测全球的大气变化。70年代初,包含5颗卫星的这一静地轨道气象卫星系统开始使用(这5颗卫星均匀地分布在赤道上空)并顺利运行至今。该系统的运行由气象卫星协调组(CGMS)协调,它的使用使气象  相似文献   

5.
国内动态     
正风云二号H星发射6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风云二号H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将与在轨的风云二号E、F、G星开展组网观测,对于保证我国两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业务接续有着重要意义。风云二号H星运行于高度约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主要载荷为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新闻来源:卫星应用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0,(6):55-55
2010年11月5日,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C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气象卫星将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以进一步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自从1960年美国的“泰罗斯”1卫星在轨道上获取了第一批地球的影像图片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发射了130多颗气象卫星,它们每天昼夜不停地向地球发回全球各个地区的图像照片和气象资料。用卫星来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已经成为现今气象观测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气象卫星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居高临下,观测区域宽广,观测的频次高,对地球进行大范围的动态观测是它的特点。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每天能获取全球的气象资料两次,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30分钟就能获得地球近 1/ 4面积的…  相似文献   

8.
圣冬冬 《上海航天》2012,29(4):48-48
据报道,美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和空间技术委员会近日对美国联合极轨卫星系统(JPSS)和地球静止轨道环境观测R系列卫星(GOES-R)的性能和经费情况进行了检查。美国自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目前已经发展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个系列。为提高美国气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我国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星自 1999年5月 10日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已在轨连续稳定运行两周年,达到了设计寿命,成为国内第一颗使用寿命最长的极轨气象业务应用卫星。它是我国第一颗达到设计寿命的气象卫星,揭开了我国长寿命高可靠连续稳定运行的气象卫星业务化的序幕。最近,作为风云一号C星主研制单位,上海航天局召开风云一号C星稳定运行两周年庆祝大会。 风云一号C星总设计师孟执中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风云一号C星的性能特点。卫星发射基地和卫星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风云一号C…  相似文献   

10.
空天瞭望     
<正>欧洲两机构签极轨气象卫星合同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10月5日同欧空局正式签订了欧洲下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的建造合同。合同涉及6颗"第二代气象业务卫星"(METOP-SG),其中3颗配备大气探空与光学成像有效载荷,另3颗配备微波成像遥感器。它们拟从2021年一直运行到2042年前后。包括卫星、发射、地面基础设施和运行在内,整项  相似文献   

11.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6,15(4):59-59
2006年10月19日,北京时间20日零时28分,欧洲第一颗地球极地轨道气象卫星MetOp—A搭载俄制联盟-2运载火箭进入高817km的极地轨道。MetOp—A卫星重约4t,高6.5m。它是3颗MetOp系列气象卫星中的第一颗,主要用于采集地球极地气象及空气湿度、气温、冰山融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数据,帮助科学家最终确定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气象卫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美国的气象卫星已经发展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个系列。其中,静止气象卫星系列为静止轨道环境业务卫星(GOES)卫星系列: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包括诺阿(NOAA)卫星、国防气象卫星(DMSP)和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GOES、NOAA和NPOESS三个卫星系列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控管,DMSP卫星系列由美国国防部控管。  相似文献   

13.
云帆 《卫星应用》2004,12(4):56-56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10月1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火卫一是火星的两颗天然卫星之一。1971年11~12月。美国的水手9号火星探测器最早拍摄了火卫一和火卫二的照片。火卫一的轮廓尺寸为26.6千米×22.2千米×18.6千米.形状有点儿像马铃薯(见图1)。它围绕距火星平均距离约6000千米的轨道运动。旋转一圈需要7小时39分钟。  相似文献   

15.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过160多天的在轨测试及运用,卫星性能良好,技术参数正常,达到了90年代国际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投入使用。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出席了交...  相似文献   

16.
1991年3月2日,阿里安航天公司成功地进行了今年的第二次发射,这也是阿里安火箭的第42次发射。 这枚阿里安44LP火箭携带了重3.6吨的有效载荷(其中有两颗卫星:Astra 1B通信卫星和Mop 2气象卫星,它们分别重2620公斤和681公斤),现已将它们送入一条199.7×36102公里/倾角7.02°的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据有关人士透露,MOP 2将于5月份在圭亚那上空投入实用。它是由法国宇航公司和马特拉公司联合承建的6颗气象卫星中的第5颗,而Astra1B(和1A)则是由GE Astro航天公司承建的,该星将为欧洲  相似文献   

17.
王程 《中国航天》2005,(8):10-12
气象卫星是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遥感卫星。气象卫星按轨道不同,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获得全球气象信息,如我国的风云(FY)1号气象卫星: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气象观测,如我国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两种类型的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协同观测。目前除中国外,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印度都先后发射了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13,(1):58
印度总理办公室国务部长纳拉亚纳沙米2012年12月12日对议会下院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计划在2013年开展10项航天任务,其中8项将在9月份之前进行,另两项将在年底前完成。这10项任务包括3枚"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火箭、1枚"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火箭、2颗通信卫星、1颗对地观测卫星(海洋观测卫星)、1颗气象卫星、1颗导航卫星和1个火星轨道探测器。纳拉亚纳沙米次日还对议会上院说,印度眼下还没有载人登月的  相似文献   

19.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卫星本体为直径2.1m、高1.606m的圆柱体,总高度4.376m。发射时质量为1369kg,进入准同步轨道以后,远地点发动机与卫星本体分离,卫星定点初期质量573kg,末期536kg。卫星定点于东径105°赤道上空,设计寿命3年。该星是一颗自旋稳定卫星。  相似文献   

20.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制导,姿控和轨道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研制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于1988年9月7日进行首发飞行试验,把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送入离地面9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本文介绍该火箭的制导、姿控和轨道测量系统的组成,工作愿理以及飞行试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