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璀璨的星空里,两颗遨游在太空的小行星拥有了带“中国血统”的名字——“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它们已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重要天体,其命名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成立了由五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审议小行星的命名。小行星命名一旦获得通过,将成为这颗小行星的永久星名,为世界各国公认。“神舟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1年10月25日率先发现的太阳系小行星,先后得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8个天文台的观测证实,国际小行星中心于1998年给予第8256号国际永久编…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1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外天文学家分别发现的2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神舟星”和“杨利伟星”。这两颗邀游太空的小行星,从今天起成为我国载人航天成就的卓越标志。命名仪式16日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金壮龙出席命名仪式。  相似文献   

3.
一颗“失踪”了近90年的小行星重新进入了天文学家们的视野。这颗名为“艾伯特”的小行星是1911年10月3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兹发现的,当时为了纪念维也纳天文台的赞助人艾伯特·洛希尔男爵,便以其名字命名该小行星。帕利兹还没有精确地测算出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发现不久的“艾伯特”小行星便从天文学家们的视野里消失了。2000年5月1日,美国天文学家杰弗·拉森发现了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的微弱星光。这颗天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稍远,且其绕日运行的轨道比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明显倾斜。…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有关部门获悉,2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将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元和卞德培的名字来命名。我国科普作家获此殊荣,尚属首次,而且,这2颗小行星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也是第一次,小行星命名这件事进一步加强了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为推进和加强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合作,增添了新内容。 小行星跟九大行星一样,都围绕太阳运行。与大行星相比,它们的体积都比较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这两颗小行星都是由日本天文学家圆馆金、渡边和郎在日本北海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念方式,绕太阳运行、轨道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7颗小行星,8月6日正式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7名遇难航天员的姓名命名。这7颗小行星是由美国帕洛马尔天文台的女天文学家埃莉诺·海琳于2001年7月首次发现的。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  相似文献   

6.
庾晋 《飞碟探索》2003,(5):34-36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除九大行星和彗星外,绕太阳运行的小型天体。1801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观测到的小行星约有37.5万颗,其中已计算出精确运行轨道的约有4.4万颗。在这4.4万颗小行星中,有未来可能对地球构成真正威胁的。但天文学家称,宇宙“交通事故”并不常见,直径200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几率,约为50万年左右发生一次。2002NT7将于2019年2月1日与地球相撞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天文学家的声明称,依照目前观测到的轨迹,小行星2002NT7将于2019年2月1日与地球相撞。这颗小行星现已成为天文观…  相似文献   

7.
许斌 《太空探索》2005,(5):F002
在璀璨的星空里,两颗遨游在太空的小行星拥有了带“中国血统”的名字——“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它们已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25日在京举行仪式,正式宣布将一颗由我国科学家斑现的小行星命名均“彭桓武星”。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     
<正>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小行星命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4颗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分别以4位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高性能计算机专家金怡濂、航天专家王永志和气象学家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相似文献   

10.
高峰 《飞碟探索》2006,(7):19-19
小行星带并不是我们太阳系的专利.现在,天文学家可能又在另一颗类日恒星身旁发现了一条小行星带.一旦被证实,它将成为除太阳外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个类日恒星所拥有的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11.
小行星带并不是我们太阳系的专利.现在,天文学家可能又在另一颗类日恒星身旁发现了一条小行星带。一旦被证实.它将成为除太阳外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个类日恒星所拥有的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由近地小行星追踪(NEAT)计划所发现的神秘天体,使天文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初,他们认为这个直径有千米~16千米的天体———他们将其命名为1996PW的天体———是一颗小行星或一块围绕太阳旋转的岩块。近来当天文学家观察它在运动时,又惊奇地发现这颗小行星的运动更像一颗彗星,即它沿一个椭圆轨道运行。但是,当这个天体接近太阳时,它又不产生彗星特征的闪光的气体尾。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认,1996PW是一颗已失去其发光能力的彗星,因为它的易爆的物质不是已陨落就是埋在一个绝缘层下。使天文学家着迷的…  相似文献   

13.
叶楠 《太空探索》2022,(3):74-77
太阳系的物质分布(上)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决定对太阳系内天体进行重新分类,新命名一类矮行星,包括曾经作为1号小行星的谷神星、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以及近年才发现的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这一改写教科书的决议并不是说太阳系本身有了什么变化,只是表明人类对太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观测实践中,天文学家不断...  相似文献   

14.
驾驭小行星     
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常规火箭把一个“太阳帆”发送到近地小行星上,并将它根植于小行星的表面。届时这个帆能够吸收由太阳放射出的光子,从而像风吹动一条船上的帆一样,把小行星推离原来的轨道。在天文学界,近地小行星始终是一个热门课题。人类累计观测到的小行星已有将近6000颗,其中已测算出运行轨道的大约有3000颗。小行星是人类最大的但又是最不清楚的天然威胁,天文学家称其为“捣蛋鬼”。地球周围有这么多的“捣蛋鬼”,天文学家们当然不能保证这些“捣蛋鬼”不会捣蛋。2002年7月24日,美国媒体报道了一条科学简讯:同年7月9日,美国麻省理工…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2月23日,英国天文学家宣布,当天凌晨,就在世界各地人们迎接圣诞“平安夜”的前夕,一颗足以将英国首都伦敦摧毁的小行星2000QW7在距离地球表面仅80万千米处,以每小时11.5万千米的速度掠过。从天文学的角度看,这颗行星可以说是与地球“擦肩而过”。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至少有900颗小行星可能会危及地球安全。因此,国内外许多天文科学家呼吁全世界所有国家通力合作,让地球免遭此类空前的大劫难。小行星这群不速之客小行星是指那些像地球一样也围绕太阳运转,但体积太小而不能称之为行星的天体。最大的小行…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很多新闻媒体都报道了一颗编号为 2000QWT的小行星在 2000年 9月 1日险些撞上地球,同时提出,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至少还有 900颗小天体可能危及地球,这引起了许多人对生存家园和自己命运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行星专家为此发表文章认为, 900颗小行星威胁地球确有其事,但这绝不能说明地球受到的危险几率会增加。相反,这更说明了人类已经逐步掌握了小行星的运行规律和行踪。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完全可以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  科学家还指出,尽管这 900颗小行星…  相似文献   

17.
仙女星座的尤波西龙(γ)是位于距地球44光年之遥的一颗恒星 ,也是天文学家们为寻找类地行星而选定的上百颗恒星中的一颗。最近 ,天文学家在它附近发现了若干颗行星。美国天文学家吉·马尔西和普·巴特列尔在对尤波西龙星的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后推断出 ,环绕尤波西龙星的是旋转的行星 ,至少有3颗 ,最靠近尤波西龙星的那颗行星 ,其质量是木星的3/4 ,其轨道半径为900万千米 ,它自转一周相当于地球上的4 6昼夜 ;第二颗行星其质量至少是木星的2倍 ,其轨道半径为12450万千米 ,它环绕尤波西龙星公转一周相当于242个…  相似文献   

18.
意达 《飞碟探索》2002,(2):28-28
代号为“苏梅克”的近地小行星会合探测飞船是第一艘环绕小行星飞行的飞船,2001年2月在爱神星表面坠毁。在此之前它传回16万张有关爱神星的图像,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成功的航天探测之一。小行星可能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天体,它们是巨大的引力形成太阳和行星时的残余物。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密集的小行星带。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必定要发生碰撞,导致某个小行星改变轨道飞向太阳或某个行星。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苏梅克”探测飞船传回来的数据后说,他们发现爱神星的结构复杂得令人吃惊。爱神星长34千米…  相似文献   

19.
日月 《太空探索》2007,(7):54-55
虽然美国天文学家华生曾把他所发现的139号与150号小行星分别命名为“九华”和“女娲”,但真正中国人自己发现的“国产货”,还是张钰哲于1928年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现的第1125号小行星,他立即为它起名为“中华”。  相似文献   

20.
正2001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杨嘉墀星"。这是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杨嘉墀,1919年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年少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学美国。其实很早,他就显露了实干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