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武汉流星雷达,首次成功地观测了象限仪座流星雨及流星雨期间的流星速度,讨论了利用单站全天空流星雷达观测流星雨的相关问题.从观测结果可以发现此次象限仪座流星雨发生在2004年1月4日的0000-0800LT,其中流星峰值出现在0400LT,而且通过流星雷达观测到的流星雨期间的流星回波平面推测得到的流星雨辐射点也与该流星雨的理论辐射点位置对应非常好.利用流星回波振幅的Fresnel振荡方法计算了此次流星雨期间观测到的流星的速度,分析了该流星速度的分布,这次流星雨期间观测到的流星速度主要集中在10-30 km/s,可以看出这种速度分布是由流星雨进入地球大气的初始速度和流星在大气中的减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最后研究了流星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并且由此讨论了地球大气对于流星体的减速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11月18日凌晨,狮子座流星雨闪亮登场。我国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上海、江西等地有幸观赏到这次流星雨。而河南、云南等地因天  相似文献   

3.
共度流星雨     
楚明 《飞碟探索》2006,(12):14-17
流星雨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天象,为得到流星雨的全景图像,不能只重视高峰期的观测,峰前峰后的观测也很重要。观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天空流星雷达和数字测高仪联合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武汉(30°32′N,114°22′E)上空2002年3次大的流星雨(英仙座、狮子座、双子座)及2003年象限座流星雨爆发期间Es的出现率变化趋势及其与流星观测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流星雨爆发时,雷达观测到的流星数目会显著增加;流星雨峰值过后,Es出现率也会增大.流星数和Es出现率间的平均互相关函数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平均出现在流星雨爆发后的第2天前后,第二个峰值平均出现在流星雨后第6天前后.我们认为,第一个峰值对应于流星雨期间的大量流星雨电离产生的Es,第二个峰值对应于流星雨后沉积的金属离子在风剪切作用下形成的Es.  相似文献   

5.
意外收获     
白石 《飞碟探索》2002,(4):45-45
2001年12月14日,是双子座流星雨爆发的日期。我们天文馆一行两人还有一名天文爱好者于13日晚坐长途车来到位于石家庄市西边的井陉矿区清凉山。那天天气异常晴朗,寒风瑟瑟,我们于22时左右开始观测,这时已有流星频频划过夜空,似绽放的礼花。至14日凌晨5时30分,已观测到了五六百颗流星。  相似文献   

6.
齐锐 《太空探索》2001,(11):31-33
最近几年,每年11月份的狮子座流星雨都会引起全球天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今年的狮子座流星雨又要到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今年狮子会怒吼吗? 1999年,天文学家阿舍尔和麦克诺特根据流星模型,大胆地预测了  相似文献   

7.
有“宇宙流浪汉”之称的流星雨,在古今中外曾给人类带来许多奇思妙趣。1902年的一天,一位编年史作者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夜间5时,整个天空星光四射,群星突然脱离了天空,向地球上降落。”而在钟楼上的打钟人恰好也看见了这次流星雨,他惊恐地对人说:“许多天使在射火箭,箭像瓢泼大雨一样掉落下来。”1933年的流星雨,使许多欧洲人和非洲人至今难以忘怀。那次流星雨让许多人丧魂落魄,以为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灾难。在非洲,人们击鼓以恐吓魔鬼。据说,流星是部落领袖死亡的征兆。但由于流星比部落的领袖要多得多,因此魔鬼显然做了某…  相似文献   

8.
星雨连绵     
《飞碟探索》2008,(5):5-5
英仙座流星雨可说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2008年8月12日23时开始至第二天凌晨,它将为公众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夏夜星空大戏。人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流星从天空划过的美丽景象。  相似文献   

9.
英国科学家预测,1998年11月人们将可以观看到壮观的流星雨现象,届时估计每小时将有上千颗流星划过夜空。 这一流星雨为每隔33年发生一次的狮子座流星雨,从地球上观看这些流星来自狮子座。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大会上发表报告说,形成流星雨的陨石等实际上是彗星经过距太阳最近点前后由于活动激烈而散落的碎块,这些碎块  相似文献   

10.
媒体SCAN     
星雨连绵英仙座流星雨可说是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2008年8月12日23时开始至第二天凌晨,它将为公众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夏  相似文献   

11.
流星雨是非常美丽的天文现象,是一种深受天文爱好者喜爱的天文奇观。有时候,在天空某一区域某一段时间内流星数目会显著增多,每小时几十个甚至更多,看上去就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流星雨是一大群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黎礼 《飞碟探索》2007,(8):50-50
众所周知,英仙座流星雨是著名的七大流星雨之一,每年固定在7月17日~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是最适合非专业流星观测者  相似文献   

13.
<正>在1993年,英格兰彻希尔发现了麦田怪圈,其中心的农作物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熔融的陨石微粒所组成的铁釉。这层覆盖物是由赤铁(Fe_3O_4)和磁铁(Fe_3O_4)混合而成的氧化铁异质体,并且嵌入到了植物的某些组织内。这种麦田怪圈在每年8月份的英仙座流星雨期间形成。雷温·古德和伯克就此提出假说,在流星雨发生的时候,陨石进入大气层摩擦燃烧时产生  相似文献   

14.
大家可能还记得1998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狮子座流星雨,很多人可能对在寒冷的冬夜里守候良久而收获甚微依然记忆犹新。今年11月中,“狮王”又回来了,你还想去看看吗? 非同凡响的“狮王” 狮子座流星雨之所以如此著名,一方面是因为对它的研究直接导致了流星天文学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年份(如1833年和1966年)出现的狮子座流星雨实在太壮观了,真像天上下起星雨一般。流星雨出现的那个夜晚,在数小时中,每分钟都有几千颗流星划过天空,频频出现耀眼的火流星,把室内都照得通亮。  相似文献   

15.
1会议概况国际宇航科学院(IA)于1996年11月4日至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地球观测小卫星研讨会。研讨会由IAA发起,委托德国空间局(DARA)、欧洲空间局(ESA)和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I,R)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成立了一个由ZI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空间专家组成的科学项目委员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应邀担任该委员会的中国委员,并出席了会议。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近3O个国家的大约30O名代表。这次小卫星研讨会由国际宇航院出面,参加国家的面比较广,发表论文125篇,是一次技术内容丰富、有较高权威性、真正的国际性会议。…  相似文献   

16.
陈丹 《太空探索》2004,(9):i003
月全食,是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只需用肉眼就可以观察的壮观天象。而阔别了3年之后,国人终于又有机会见到月全食景象了。今年5月5日凌晨北京时间2:48~6:12(格林尼治标准时间5月4日18:48~22:12),发生今年第一次月全食:初亏2:48,食既3:52,食甚4:30,生光5:8,复圆6:12;最大食分1.3  相似文献   

17.
众眼看宇宙     
<正>银河与一颗炸裂的流星影像中为我们展示的是2015年英仙座流星雨期间,奥地利天空中一颗流星在银河系中央盘面旁边炸碎的景象。在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出现的时候,冰岩微粒将进入地球大气并发生汽化。这些微粒是由史威福-塔托彗星所释放,而且随着地球每年会在这段时期内穿过史威福-塔托彗星的轨道,就会出现流星雨群中最活跃的  相似文献   

18.
斗转星移,就在人们仍多少沉浸于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的回味与遐想之中时,日历已经翻到了2002年的下半年。基于计数观测,天文工作者发现:在一年中,下半年的流星总是比上半年的多。于是,进入下半年也就意味着观赏流星和流星雨的季节又到来了。但是对于流星这种古怪灵精的小东西,你了解它多少呢?其实有不少人都对它持有形形色色的错误认识呢。快看一看,你是否也曾经“误会”了流星?  相似文献   

19.
TC-1和Cluster对向阳侧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的联合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2至4月期间,探测一号(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有25次同时处在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磁鞘内,TC-1卫星在低纬区,Cluster卫星在中高纬区.利用这一期间两卫星探测到的27个通量传输事件(FTE),分析行星际磁场(IMF)横向分量BT={By,Bz}对磁层顶重联发生位置的影响,以及分量重联的观测事实,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当IMF南向分量Bz占优势(|Bz|>|By|)时,FTE大多(约占87.5%)能在低纬观测到,而当IMF By分量占优势(|Bz|<|By|)时,则FTE大部分能在中高纬观测到(占84.2%);(2)很少观测到相关联的事件(关联事件指在低纬生成的FTE,向高纬运动中先后被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探测到的事件),表明在低纬形成的FTE可能大多沿磁层顶两侧滑向磁尾,只有少数可能运动到高纬地区;(3)中纬地区探测到的FTE大多是以分量重联方式产生于该区,而非来自磁赤道附近成对形成的FTE.   相似文献   

20.
1 GCOM概况 GCOM研制背景及卫星简介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第3次会议,所有缔约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缔约国全面、认真地讨论了臭氧层遭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等状况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提请所有入会国在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基础上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对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规定,到201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氮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减少5.2%等量化数据,确定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