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旨在设计一架具有自主返回模块及增稳模块的模型直升机,该直升机以C805IF020单片机作为机载部分控制器,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与地面站的通信.本文介绍了模型直升机自主返回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实现,用系统辨识法分通道建立了直升机模型,详细描述了基于参数寻优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运用Simulink进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2.
武装直升机横航向解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8,16(3):39-44
应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特征结构配置法,设计了武装直升机横航向增控增稳控制系统,并通过特征向量的选型使横航向两通道实现解耦,考虑舵回路后,利用增广的模型矩阵,通过特征配置求出输出反馈控制律,进而与指令模型,机械通道传动比一起构成解耦控制的系统结构图,数字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解耦控制效果和闭环特性。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全量飞行动力学数值仿真模型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江  刘晓明 《飞行力学》2000,18(3):22-25
论述了一种通用的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全量数值仿真模型及其实现,该模型有6个机体自由度和3个旋翼自由度。以旋翼系统的仿真为重点,将直升机旋翼的气动力和力矩通过沿半径和方位角的解析积方求得,并计入了旋翼挥舞动力学的影响。仿真模型以某型直升机为算例,并加入了增稳系统,对仿真模型飞行特性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表明,所述模型思路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唐永哲 《航空学报》1998,19(2):240-242
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对武装直升机进行控制增稳系统的设计。所给的状态方程为29阶,用内部平衡系统的性质来获得一个降阶模型,用特征结构配置的方法来设计一个控制器,模态解耦是通过特征向量的选型获得的。设计的结果表明,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解耦效果及闭环特性,从而提高现代攻击直升机的操纵品质。  相似文献   

5.
武装直升机控制增稳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7,15(4):40-47
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对武装直升机的控制增稳系统进行了设计。所给的状态方程为29阶,其中包括了执行机构及旋翼动态、机体挠性动态的参数。采用内部平衡系统的性质来获得一个降阶模型,用特征结构配置的方法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从而提高现代攻击直升机的操纵品质。同时还比较了降阶前后系统的性能,用降阶的方法说明了旋翼动态、直升机挠性动态对系统的影响。设计结果证明,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解耦效果及闭环特性。  相似文献   

6.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9,17(1):32-36
武装直升机横航向增控增稳系统可看作是2输入5输出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可用稳定裕度作为衡量标准。利用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计算武装直升机横航向SCAS的稳定裕度,来评判所设计系统的鲁棒性。该方法获得的满足鲁棒性所要求的裕度指标,为我国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锋  井立  祁圣君 《飞行力学》2021,(1):7-11,34
变稳直升机在直升机研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航空强国各个阶段典型变稳直升机研制历程,系统性梳理了变稳直升机研制中所涉及的几项关键技术,如变稳能力分析、变稳安全策略、变稳控制方法以及可变人感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外研制经验提出了上述技术的设计原则和相关要求。同时,对变稳直升机在飞行品质标准研究、新技术演示验证及飞行员培训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姜广伦  安锦文  戴宁 《航空学报》1997,18(5):571-574
提出了特征结构配置/奇异值灵敏度分析/回路传递复现(LTR)综合设计方法,为某直升机在悬停飞行状态下,设计了控制增稳系统,并对飞机系统状态参数改变及由某个速度下过渡到飞机悬停状态的过渡过程进行了数字仿真。  相似文献   

9.
“天行者”小型无人直升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天行者"小型无人直升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技术。首先引入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基于牛顿力学建立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设计了直升机飞行姿态控制器。之后引入一种针对二次积分模型基于期望响应轨迹设计控制器的控制算法,文中简称为MTC,设计实现了直升机飞行位置的不超调控制和飞行速度控制。实际飞行控制试验结果验证了飞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仿真试验表明,基于MTC算法所设计的飞行导引点方法,可用于实现多航点路径的不减速连续曲线轨迹的飞行控制。  相似文献   

10.
对一般增稳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某型放宽了纵向静稳定性的民用飞机为研究对象,在巡航状态的典型设计点下,利用一种综合反馈结构的纵向增稳控制系统和最优二次型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增稳系统,并对自然飞机和带增稳系统的飞机进行了系统性能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最优控制设计理论设计的纵向增稳系统,改善了阻尼特性和稳定性,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舰载直升机舰面系留时的受力特点,以弹性起落架的垂向变形为变量,根据虚位移原理建立了直升机在摇荡舰面系留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运用牛顿迭代法对横摇、纵摇、有风以及无风情况下系留索具载荷进行了计算,发现横摇角较大时载荷主要分布于主起落架系留索上,且风载的影响并不能忽略。分析了轮胎刚度对系留索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起落架轮胎刚度由300N/mm增加至800N/ram时,最大张力减小了7.43%,说明增加轮胎刚度能有效提高直升机系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舰艉起降甲板的空气流场,结合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计算了舰船机库门开启和关闭时的直升机舰面起降特性,并分析了舰船机库门开启和关闭对直升机起降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机库门开关状态仅对直升机总距操纵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其他操纵量和机身姿态影响甚小。提供的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为舰载直升机舰面起降提供了理论依据,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用途、智能化和强地形适应性是未来直升机发展的重要趋势。起落架是保障直升机起降安全的关键部件,由于传统起落架地形适应能力较差,针对直升机在复杂地形环境下如何实现平稳着陆的难题,利用仿生学设计理念设计一种腿式起落架系统。首先从腿式起落架设计需求出发,对起落架构型进行分析并完成腿部结构设计;然后基于设计的腿部机构,完成其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建立相应模型,以此作为腿式起落架运动控制的基础。最后在实验室完成腿式起落架的运动测试,证明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控制算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直升机起落架着陆载荷及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直升机起落架着陆时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对起落架冲击载荷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分析了着陆下沉速度、旋翼拉力系数、轮胎压力及缓冲支柱通油孔面积等参数对起落架冲击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直升机下沉速度提高时,起落架参数应作相应调整以降低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15.
The use of natural features for vision based navigation of an indoor 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 (VTOL) Micro Aerial Vehicle (MAV) named Air-Quad is presented. Air-Quad is a small four-rotor helicopter developed at the ITE.Such a helicopter needs reliable attitude information.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used MEMS gyroscopes and accelerometers are corrupted by strong noise. To be useful, the MEMS sensors have to be part of an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 with aiding through complementary sensors like GPS or the computer vision module presented here.In the computer vision module, feature points are detected and tracked through the image sequence. The relative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camera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two-dimensional motion of the feature points.The three-dimensional points in the scene are modeled with the image coordinates of their first sighting and their inverse depths. Only these inverse depths are estimated for the feature points. An efficient sparse bundle adjustment algorithm is used to improve the estimation of the scene structure and the navigation solution.It is shown that the use of the computer vision module greatly improves the navigation solution compared to a solution based only on MEMS sensors.  相似文献   

16.
直升机起落架抗坠毁性能的有限元仿真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漳平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03,24(3):216-219
 建立了直升机起落架抗坠毁有限元模型,模拟硬着陆和坠毁过程,以考察起落架在坠毁事故发生时的吸能能力。有限元建模使用真实的几何模型,用一个虚拟的框架代替机身把起落架连接起来,全机质量折算为减缩质量并分布到该框上。缓冲器用弹簧—阻尼器单元替代,其参数由性能曲线给出。使用非线性瞬态动力学的显式解法求解冲击问题。对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分别以6.0m/ s 和10.2m/ s 的垂直速度撞击地面。坠毁实验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主要建立了全机和支柱式起落架缓冲支柱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着陆和滑跑仿真计算。建模主要考虑了缓冲支柱的初始压力、初始容积、油孔面积、活塞面积、缓冲支柱行程等参数。同时给出了飞机在对称着陆和滑跑时的运动学公式,推导了缓冲支柱和轮胎垂直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数值模型并进行着陆和不同跑道的滑跑仿真计算,这对飞机设计和指导起落架试验具有一定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简述直升机抗坠毁原理的基础上,模拟直升机机体的等效质量与跪式起落架构成的组合系统在 6m/ s硬着陆垂直撞击地面时的塑性动力响应和能量吸收过程。所用的模型为 :1基于真实几何构型和材料特性的起落架 FEM动力学计算模型;2简化的弹簧 -刚性杆系统模型。通过 Lagrange方程解出了直升机以6 m/ s的速度垂直撞击地面这一过程的动态响应,近似给出了起落架吸收的能量 (塑性功 )占初始动能的百分比;机体的动能变化曲线以及主缓冲器的载荷谱曲线。两者结果进行了比较,为直升机抗坠毁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仿生的适于特殊地形的直升机起落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直升机起落架主要采用轮式起落架和滑撬式起落架,由于机动性和灵活性较差,导致直升机起降时对地面的平整度及坡角要求较高,在遇到某些特殊地形如乱石滩、斜坡坡度较大地带可能面临无法正常起降这一困难。本文受某些仿生无人机起落架设计启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直升机起落架的设计方法,此种起落架采用三立柱支撑结构,主体是三个位于机身底部的液压伸缩支撑杆,在直升机降落时杆端的传感器与主控配合来动态控制支撑杆的伸缩长度。此种起落架通过控制每根液压杆伸缩不同的长度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崎岖地形,使直升机在乱石滩及大坡度地面起降成为可能。经过设计举例及受力分析,得出本设计方法在工程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在直升机抗震性能的提升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