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祖虎 《运载火箭与返回技术》1996,17(4):1-7
阿里安5是西欧正在研制的一种大型运载火箭,高度可靠和价廉是它的设计宗旨。发射以后,对助推器进行回收、修复并重复使用,是实现价廉目标的重要手段。文中对这种回收系统的技术要求、主要分系统及回收程序等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3.
4.
5.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于实现低成本、高可靠、自由进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助推器回收是运载火箭进行重复使用的核心技术。以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为背景,从运载火箭助推器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和带翼飞回3种回收方式着手,充分调研了美国、俄罗斯、欧洲在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领域开展的几个典型项目的方案特点和研制情况,以及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比较其技术难点和应用前景,提出我国发展助推器回收技术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提供研究发展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运载火箭的重新使用,将成为发展低成本空间运输系统的关键一步。先前的研究以及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经验表明,运载火箭构件的回收和再用在经济上是有利的。由于认识到这个事实,NASA/MSFC与先锋航空航天公司签订了称作高级运载火箭先进回收系统(ARS)的第一阶段研究合同。本文论述了研究期间所完成的工作和由此而得到的结论。 先锋公司首先研究了这样一种方法,用它可以在预定点完整回收各种运载火箭硬件,供整修后再用。然后集中精力研究一个回收系统以用于近期很可能用得上的项目,即推进和电子设备舱(P/AM)的回收。 这次研究在如下方面是成功的: ·满意地达到了所有的研究目标; ·按照规定的时间,呈报了所有资料文本; ·对第二阶段试验所用的P/AM回收系统进行了设计,该系统具有成本低,重量轻、性能好,具有定点着陆潜力和使用灵活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K—1运载火箭的回收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回收质量分别为10t和20t的两级运载火箭的回收方案设想。文章指出,根据现有的回收技术水平,对运载火箭的回收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可重使用运载器K-1实现软着陆回收系统设计概况,并利用当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发展的观点,介绍K-1回收系统的主要组成概况。 相似文献
9.
林斌 《运载火箭与返回技术》1999,20(1):5-9
文章通过对K-1运载火箭的回收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回收质量分别为10t和20t的两级运载火箭的回收方案设想。文章指出,根据现有的回收技术水平,对运载火箭的回收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向空间发射的大型有效载荷将越来越多。预计在本世纪最后十年,全世界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年发射量将达2200~2700吨。因此,不论对于军用还是民用发射任务来说,如何在保证安全和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费用,应尽量发挥已有的动力装置的作用。采用捆绑助推器的方法可以实现提高运载能力的要求,因而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主要根据俄罗斯航空出口商品广告说明书和专家讲课内容记录汇编而成。文中介绍了联盟号载人飞船降落伞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组成、功能、工作程序;并对其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大力神-4改进型固体助推器的研制情况、结构特点及主要性能,阐述了地面试验失败的原因及改进措施,并联系卡斯托Ⅱ研制中出现的类似失败情况,就发动机内流场气流的相互作用及药柱变形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进行了扼要分析,并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米尔卡(MIRKA)”是德国研制的小型再入返回舱,将由俄罗斯“光子”号返回式卫星搭载发射。文中介绍了球形“米尔卡”再入返回舱的基本结构和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DFH2-1固体火箭发动机是中国“东方红2号”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于1975年开始研制,1984年正式用于“东方红2号”实验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文章简要介绍了该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长征四号A(CZ-4A)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内容包括: a 姿态控制系统方案和组成; b 数字控制系统设计采用的数学方法; c 数字自动驾驶仪的设计; d 箭上计算机调零; e 姿态控制伺服系统; f 首发CZ-4A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飞行结果。在CZ-4A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方案中,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双向摇摆发动机伺服系统和计算机调零方案均是国内首次使用,由于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CZ-4A控制系统具有高的精度,大的适应能力,是大型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中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