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限元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美娥 《航天控制》2004,22(1):85-89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 PATRAN和MSC NASTRAN ,对激光捷联惯测组合的机箱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 ,定量地得到机箱厚度和加强筋的截面尺寸对机箱变形量和应力分布以及固有频率的影响 ,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各弹上仪器的结构设计中 ,从而使弹上仪器达到优化强重比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客车车身强度的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某国产中型客车车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车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I-DEAS分别对其在弯曲工况和扭转工况下的车身骨架强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找出了应力最大、位移最大的节点,为后续的轻量化改进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效能评估模型及一般分析方法 ,确定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运载火箭发射过程评估方案 ,阐述了运载火箭发射过程效能评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估模型 ,规划了评估体系。论文最后给出的部分仿真结果描述了系统总体效能和设施设备工作情况及重要度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符合工程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限元法的离轴TMA结构选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CAD软件Pro/E建立了采用离轴非球面三反射镜光学系统空间遥感器的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4种结构构型方案的综合特性,包括自重变形分析、模态分析和热特性分析。通过对比4种方案的计算结果,说明其中两种结构设计在方案设计阶段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陈杰 《中国航天》2007,(5):30-31,36
一、空中发射运载火箭发展概述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指利用第一级将携带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的第二级运输到一定高度释放、第一级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运载系统。在这个领域,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很早就进行了有关的概念研究和研制工作,提出了多种方案。最早的“螺旋”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方案是由前苏联在1965年提出的。该方案后因成本过高、技术难度过大和研制周期过长而停止。美国的“飞马座”空射火箭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用化的方案,同时美国正在大力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海洋平台防爆加热器橇块综合支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法对综合支架进行强度能力分析,找到该支架结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综合支架的结构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在材料的利用上趋于优化的设计;通过对综合支架的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的惯性力,得出不同载荷下综合支架应力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出综合支架所能承受的最大惯性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海洋平台防爆加热器橇块综合支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法对综合支架进行强度能力分析,找到该支架结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综合支架的结构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在材料的利用上趋于优化的设计;通过对综合支架的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的惯性力.得出不同载荷下综合支架应力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出综合支架所能承受的最大惯性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CAD软件Pro/E建立了采用离轴非球面三反射镜光学系统空间遥感器的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4种结构构型方案的综合特性,包括自重变形分析、模态分析和热特性分析。通过对比4种方案的计算结果,说明其中两种结构设计在方案设计阶段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对数字孪生技术和运载火箭结构设计制造与验证的数字化技术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数字孪生的火箭结构设计制造与验证技术开展论证,主要包括基于数字孪生的结构设计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结构制造仿真技术和基于数字孪生的结构试验仿真与控制技术3个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基于数字孪生的火箭结构设计制造与验证技术增加了面向过程的虚拟映射、模型驱动和数字管理等关键要素,加强了模型和数据对结构研制过程的预测、监测和控制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加快试验周期,提升结构的精细化和轻量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探讨如何在航天运输系统的研制中提高成本效率。首先对国外航天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了总结,得出迅速、经济和可靠地进入空间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重要。随后从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4个层面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自主在线轨迹规划、媒体现实技术应用于制造、快速响应地面系统、风险控制以及产品成熟度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说明;并重点就任务分级管理、元器件选用控制、建模与仿真等控制成本的措施进行了讨论,详细介绍了国外航天机构在D级任务实施、COTS器件应用、发动机仿真试验以及利用实际在轨数据验证与修订模型参数等取得的经验。此后,根据中国运载火箭的实际情况,针对电气系统提出了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发射服务成本、降低开发成本这3个方面的可行措施。对电气系统而言,选用适当而非最高质量等级的器件,采用冗余设计,进行充分的地面系统级筛选试验,用不同的型号针对细分的不同用户,同一型号也设计不同的配置,将是长征运载火箭既保证可靠性、又提高成本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防爆加热器撬块综合支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到该支架结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综合支架的结构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在材料的利用上趋于优化的设计;通过对综合支架的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的惯性力,得出不同载荷下综合支架应力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出综合支架所能承受的最大惯性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防爆加热器撬块综合支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到该支架结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综合支架的结构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在材料的利用上趋于优化的设计; 通过对综合支架的有限元模型施加不同的惯性力,得出不同载荷下综合支架应力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出综合支架所能承受的最大惯性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发射筒/箱盖的轻质、结构紧凑等新的性能需求,设计了一种凹槽式薄弱区结构的平面整体冲破式复合材料易碎盖.对于承压工况,建立了静态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易碎盖应力和变形的分布,讨论了盖体厚度和薄弱区凹槽宽度对其最大变形的影响;对于冲破工况,基于三维Hashin失效准则,建立了静态渐进损伤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易碎盖冲破...  相似文献   

14.
分导飞行器试验运载火箭分导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勤  刘昆  高家一  雷凯 《航天控制》2015,33(2):50-55
分导策略即研究一发火箭发射多个分别沿不同轨道瞄准不同目标或同一目标飞行器的方法,首先分析弹道特点,然后分别对纵向距离分导、横向距离分导、纵横向距离同时分导、对同一落点的分时分导、两次以上的分导等5种不同分导策略,利用卫星轨道力学理论逐一开展分析并推导速度增量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出基于速度增量在参考坐标系上的偏导数投影得出最优的分导策略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00,(3):19-20
1986年,长城公司开始了将长征火箭推向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商务活动,从那时至今已有十几年了.今天,中国航天的商业发射已经打开了局面,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长征火箭的商业发射已经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我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事件,并将继续成为下一世纪中国参与世界高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提升和保障航天发射人员安全问题,提出了低温运载火箭无人值守加注发射(CLVUFL)的理念和内涵.通过国内外代表性CLVUFL的技术对比,发现国内低温火箭加注发射应用CLVUFL技术存在箭地接口复杂、加注发射时间较长、关键设备可靠性有待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等主要问题.针对某大型低温运载火箭加注发射流程,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空间推进系统的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在国内首次研制了运载火箭辅助动力系统气氧/煤油发动机。以推力150 N的气氧/煤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点火、喷注器及身部冷却、阀门等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研制中突破的小姿控发动机电脉冲点火器、气/液组合的有效混合、发动机稳态工作时的烧蚀,以及高空真空点火等关键技术。计算了气液两相流稳态燃烧流场并进行了氧化剂路气流试验。地面热试车和高空模拟热试车的结果表明,电脉冲点火器可实现发动机的可靠点火,采用同轴离心式内混合喷注、铌合金液膜辐射冷却方案的该气氧/煤油发动机真空比冲可达2 800 N.s/kg,脉冲工作大于3 000次,但真空中发动机的冷却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现有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装置,以带翼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分析模型为依据,探讨机载火箭发射小型低轨卫星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钢球连接方式火工装置中,钢球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校核。通过经典的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结合钢球在火工装置上的具体使用情况,利用微变形理论,归纳出了火工装置上起连接承载作用的钢球连接方式新的强度校核判断法则。试验结果表明,该判据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火工装置上钢球连接方式的结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马卫华 《航天控制》2004,22(2):13-15
介绍了某系列运载火箭实现多射向发射的几种方案 ,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重点对转动平台和由箭载计算机实现的两种方案从姿态控制系统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