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俄罗斯"安加拉"5重型火箭2014年12月23日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了首次试射,发射了一颗重约2040公斤的模拟静地轨道卫星,称为IPM。发射采用了和风M上面级。由于是试飞,被送到静地轨道附近的卫星并不同上面级分离。这是"安加拉"系列火箭的第二次试飞。7月9日,专供首飞用的"安加拉"1.2PP型火箭在普列谢茨克进行了该系列火箭的首次亚轨道试飞。本次发射未对公众直播。俄总统普京通过视频会  相似文献   

2.
<正>俄罗斯质子号火箭制造厂家赫鲁尼切夫国家科研生产航天中心总经理卡里诺夫斯基3月中旬在2015年卫星大会上说,俄计划在2025年让现已服役50年、飞行约400次的质子号重型运载火箭退役。他说,拟接替质子号的安加拉系列火箭将在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2025年完全取代质子号。同样由赫鲁尼切夫中心制造的安加拉系列火箭迄今已开展了两次试飞,包括轻型型号的一次亚轨道试射和重型安加拉5火箭12月份的一次静地轨道试射。卡里诺夫斯基说,该系列的下次试飞定  相似文献   

3.
继“阿里安”火箭第一次试飞成功后,欧空局的成员们满怀信心地投入了第二次的试飞准备。这次试验的目的首先是再次验证第一次飞行所取得的成果,因为“阿里安”火箭的最终鉴定至少还得两次试射成功才能确定,所以第二次试射对1981年夏季能否交付使用起很重要的影响。其次是试验实用卫星的发射技术,这次试验的火箭有效载荷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10,(8):46-46
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科研生产航天中心主任涅斯捷罗夫7月15日称。俄新型“安加拉”火箭的试射工作将在2013年开始进行。他说,火箭组装将在2011年第一季度完成,第一级发动机现已“完成99%”,第二级发动机已3次试车。他说,唯一可能影响试射进度的问题是该中心因资金不足而推迟采购地面设备。  相似文献   

5.
李浩悦 《航天》2014,(9):18-21
莫斯科时间7月9日16时,俄罗斯最新研制的轻型"安加拉"1.2PP(PP意为"首次发射")火箭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起飞,222秒后,火箭一子级分离,继续飞行232秒后,整流罩成功分离,在发射约21分钟后,火箭飞抵距发射场5700千米的勘察加半岛库拉靶场。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11,(10):47-48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10月7日对国家杜马说.该局已决定放弃在2015年前研制出新型“罗斯”M运载火箭的计划。他说,俄航天局已得出结论.认为可以利用已有的火箭,而无需一种新火箭。他说,“罗斯”M火箭计划消耗着该局37%的预算.但这些经费却不足以使其在2015年前后实现首飞。据分析.波波夫金所称的已有火箭显然是指“安加拉”系列火箭.这种火箭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研制.  相似文献   

7.
轨道科学公司的“探测者(Prospector)”火箭于6月18日发射后15s时偏离航线,25s时发出自毁信号.自毁时该火箭大约在1828.8m的高空. 这次飞行的目的是要显出“探测者”火箭的优点,以便把商业用户吸引到轨道科学公司的运载器上.这次飞行计划要求“探测者”火箭为有效载荷提供13min的失重科研时间.该火箭的有效载荷包括10台材料  相似文献   

8.
欧洲阿里安5重型运载火箭10月21日成功地进行了第三次试射,将两颗试验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火箭是在格林尼治时间16时37分起飞的。由于箭上3台传感器的问题,发射被推迟了半小时。此次发射的飞行编号是阿里安503,是阿里安5的最后一次鉴定飞行,由阿里安航天...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8,(5):43
印度在2008~2009年国家预算下为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拨款12.5亿卢比(3100万美元),供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启动载人航天前期工作。印拟在2014年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所用飞船重4吨,将由研制中的“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3型火箭发射到400公里的低地轨道,飞行持续时间为36小时。根据预算,GSLV-3得到了17.5亿卢比的经费。它将能把10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定于本年代结束前首飞。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5,(1):43-43
波音一次性运载系统公司的德尔它4H/4050H重型运载火箭2004年12月21日在卡纳维拉尔进行了首次鉴定飞行。但由于火箭第一级推进系统过早关机.重5993公斤的“验证星”模拟有效载荷(又称“重型运载器实用发射业务验证有效载荷”,即HLVOLSDP)以及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共同研制的各重15公斤的技术试验卫星“三角星”(3CSat)1和2都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空射宇航公司与俄一家武器出口机构签署了由后者推销其卫星发射服务的协议。空射宇航公司是由飞行航空公司和能源航天科研生产中心等企业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它准备用改装的安124飞机将100吨重的两级运载火箭携带到10~11公里高空,然后沿机后一斜面部署出去。火箭可把3~4吨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改用更高效的RG-1等火箭燃料取代液氧/煤油后有效载荷能力可提高到4~4.5吨。另有一种型号可把85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静地轨道。该空射系统将在2003年进行首批试射。据称使用安12…  相似文献   

12.
J-1火箭首飞成功,有效载荷沉入大海日本的小型全固体运载火箭J-1于今年2月12日从种子岛航天中心的大峡发射场进行了它的首次发射,成功地把高超音速飞行试验件(HYFLEX)送入预定的亚轨道,但遗憾的是该试验件未及回收就因系缆断裂而沉入海底。J-1是一...  相似文献   

13.
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新型"心宿二"商业运载火箭4月21日在位于NASA沃洛普斯飞行设施的中大西洋地区航天港进行了首次发射,主有效载荷是模拟该公司"天鹅座"国际空间站货运飞船重量特性的一艘模拟飞船,代号A-1,重3800公斤.模拟飞船上配备了各种传感器.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小卫星.模拟飞船于火箭起飞约10分钟后成功地同火箭分离.这是一次验证飞行,旨在验证火箭性能,以为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天鹅座"货运补给飞船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沈怡 《中国航天》1997,(12):35-36
阿里安5成功进行第二次试射在首次发射失败近一年半之后,欧洲大型阿里安5运载火箭于10月30日成功地进行了它的第二次鉴定飞行,把一颗模拟通信卫星和一个工程试验有效载荷送入太空,但卫星入轨高度比预定轨道低。此次发射的成功使欧空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官员...  相似文献   

15.
令人宽慰的成功,加上美国航空航天局给出的“超过100%”的评价,此次飞行任务终于带来能完成每月飞行的希望。除了部署由有效载荷助推组件推动的三颗通讯卫星和一颗可回收、能更换火箭的科研子卫星,还完成一项战略防御计划(SDI)的激光束试验。1985年6月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进行了第五次飞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3月29日,休斯敦空间服务公司(SSI)发射了第一枚私营民用火箭,进行空间微重力试验.SSI公司的两级固体“星火”火箭是从白沙导弹靶场发射作正轨道发射的,将有效载荷送至400km高空、下靶场距离80km,飞行时间14分11秒.有效载荷重285kg,试验项目有6项,包括微重力对电镀、分子色散、聚合物泡沫生产和聚合物分离的影响.此次试验在接近  相似文献   

17.
日本准备在7月22日首次发射其H-2A运载火箭,火箭携带的将是运载器评定有效载荷(VEP)。暂定于12月份进行的第二次发射将携带一颗任务验证卫星和另一个VEP。首次实有飞行将在明年2月份进行,有效载荷是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2以及3颗搭载卫星──澳大利亚的联邦星1及两颗国产卫星微实验室星1和鲸生态观测卫星。由于技术问题,H-2A的首飞时间已推迟一年。另外,美国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已赢得了对日本J-1A改进型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进行设计论证的合同。该级将使用俄制NK-33液体发动机。(小)H-2…  相似文献   

18.
Neis  K  王瑛 《上海航天》1989,(3):25-28
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航天飞机助推器的设想虽然很早有人提出过,但被人们搁置了达20年之久.美国肮天局早期的结论认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不能承受海水浸渍.但自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发生故障而导致灾难性事故之后,美国航天局又重新对液体助推器方案进行了考查,以了解这种方案能否对安全飞行有所改善,以及能否增加有效载荷.这段时间美国肮天局及其承包公司进行了论证,发现液体助推器有不少好处,例如一旦出现故障,实现中止飞行的可信度较高;可增加有效载荷,对低地球轨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07,(9):45-45
阿斯特里姆公司已从德国宇航研究院得到合同。将研究维加火箭一种新上面级的各种方案。该项目称为“维加新上面级”(Venus,即“维纳斯”)。维加是欧洲正在研制的一种小型运载火箭,定于2009年首飞。阿斯特里姆拿到的论证合同价值约50万欧元,将由其设在不来梅的分公司用防个月完成。维加火箭可发射重1.5吨的有效载荷,眼下拟采用的上面级使用俄罗斯/乌克兰的推进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集中进入主力火箭更新换代期,例如,美国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猎鹰”火箭、“星舰”、“新格伦”火箭、“火神”火箭,欧盟“阿里安”6火箭,日本H-3火箭,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等,这些火箭的研发均将低成本、高效率作为突出要求,特别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火箭的商业发射报价大幅下调,更刺激了各航天大国对新型主力火箭成本控制的追求。除了控制火箭研发、制造成本之外,从火箭测试发射技术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