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菁 《太空探索》2006,(1):40-41
全球已经掀起了探月热,欧洲的SMART-1已进入月球轨道;中国正在研制嫦娥-1号卫星;印度将通过月球初航1号卫星考察月球。而在美国,自从2004年1月布什宣布新太空设想以来,美国航宇局制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探测计划,其中包括无人月球探测计划,该计划的第1个项目已经确定,就是美国新型绕月卫星——“月球勘测轨道器”,该卫星计划于2008年10月15日发射,它将是美国重返月球迈出的第一步,向来来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空间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提出了探索月球的“嫦娥工程”。在中国的刺激下,美国迫不及待地在2004年1月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在2015年到2020年间再度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人工站。随后俄、欧、日、印也先后提出了探月计划。  相似文献   

3.
《太空探索》2009,(12):37-37
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发布了新的“空间探测新构想”,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重返月球”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美国航宇局提出先期实施一系列月球机器人任务(包括月球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LPRP计划。  相似文献   

4.
徐菁 《国际太空》2005,(8):22-24
自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太空探索新构想以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探测计划,其中包括“无人月球探测计划”(RLEP)。RLEP的第1个项目已经确定,就是研制“月球勘测轨道器”(LRO)。LRO计划于2008年10月15日发射,它将是NASA重返月球迈出的第一步.将为未来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空间铺平道路。图1为LR0设想图。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美国将发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对月球进行为期1年的考察。1概述21世纪,月球探测的新一轮热潮在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再次兴起,目标以探测月球资源,试验探测技术,为月球能源与资源的开发作准备为主。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了“太空探索新构想”。2005年9月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华盛顿公布了1040亿美元预算的重返月球计划,  相似文献   

6.
前哨 《太空探索》2006,(1):38-39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的新航天计划,要重返月球,并进而将航天员送上火星。2005年9月19日美国航宇局局长宣布,为完成新月球计划需要1040亿美元,其中研制载人飞船大约需要55亿美元,研制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需要45亿美元,研制大推力的运载火箭需要50亿至100亿美元,并将于2  相似文献   

7.
郭新 《太空探索》2007,(12):54-56,59,57
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2020年前让美国航天员重返月球,然后在月球上建立基地。2006年12月,美国航宇局公布了“月球基地计划”的初步构想——计划在2024年建立月球基地,保障4名航天员在月球基地上连续居住180天。  相似文献   

8.
闲话登月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宇局华盛顿总部宣布:最早在2015年让美国航天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长期停留。为下一步进行载人火星探测等做准备,这不禁让人回想起.1961年5月2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演讲时宣布美国将在60年代结束前登陆月球的情景。时隔30多年.不管布什此举是否是其竞选总统的策略之一.月球探测再次抓住了公众的眼球。这里.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30年前的登月壮举。  相似文献   

9.
国外载人登月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以来,载人登月成为世界航天界的新热点,也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发展方向。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公布了“太空探索新构想”,其中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随后两年,NASA先后出台了重返月球计划、星座计划等,并逐步细化这些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开始研制并不断改进新一代运载火箭和飞船等系统。俄罗斯不甘落后,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宇局华盛顿总部宣布:最早在2015年让美国航天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长期停留,为下一代进行载人火星探测等做准备。这不禁让人回想起,1961年5月2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演讲时宣布美国将在60年代结束前登陆月球的情景。时隔30多年,不管布什此举是否是其竞选总统的策略之一,月球探测再次抓住了公众的眼球。这里,让我们来回顾一下30年前的登月壮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在“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发表了个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启动“嫦娥计划”——探月工程。据透露,中国将于2007年发射围绕月球进行考察的探月飞船,最迟将于2010年实现在月球的“软着陆”——中国首批宇航员届时登上月球。那么,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有哪些好处呢?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1月本刊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刊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工程论证组的文章《嫦娥工程——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向国人披露了我国的探月计划.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随着“神舟”六号飞行的圆满成功,人们有理由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上来。那么.“嫦峨”工程进展如何?什么时候我国的飞行器光临月球,日前,本刊记者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先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前哨 《太空探索》2004,(3):18-21
美国总统布什于令年1月14日在白宫宣布美国新的载人航天计划:在2008年发送机器人到月球进行探测,2015年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在月球建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在2030年进行人类的火星飞行,将美国航天员送上火星。  相似文献   

14.
为响应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将开发载人月球前哨基地作为通往火星的阶梯的号召,NASA已动员几百人研究早期的月球基地计划。 NASA局长特鲁利向《航空周刊》简要介绍了9月19日白宫空间科学委员会明确的方案,他说:“这对NASA将产生相当好的效果。”在NASA对实用项目的重视程度上,月球基地计划已开始与空间站计划相匹敌。本月,空间站方案正面临着变化,主要原因是因为该计划的1990年财政预算可能被削减。特鲁利说:“在进行常规评审之前,我对空间站方案的完美性非常担心。”  相似文献   

15.
10月13日,日本月球探测卫星“月女神”(即“月球与工程探测器”,SELENE)在筑波航天中心展出,卫星计划于2007年夏搭乘H-2A火箭从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载人重返月球的动机有各种说法,如何来正确分析认识这些说法是非常必要的。透过这些分析来比较客观地认识美国载人重返月球的真正动机,对于梳理我国实施月球探测计划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关于载人重返月球动机的各种说法1.1探寻水冰之说在几次月球探测任务中,如1994年的“克莱门汀”,(Clementine)、1998年的“月球勘探者”(Prospector),美国都对外宣称发现了月球可能存在水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航宇局总部宣布了一项旨在探索太空和将人类足迹扩展到整个太阳系的新计划——“空间探索计划新蓝图”(New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 Program),即美国将制造新一代宇宙飞船,使美国航天员最早于2015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探月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探月高潮。20世纪末至今,各航天国家意识到月球探测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月球探测计划并积极实施,月球成为各国争先探测的热点,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中国自2004年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共开展了"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嫦娥4号"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共5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五战五捷",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开展以无人月球科研站为主的月球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朱毅麟 《国际太空》2004,(10):23-26
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探月计划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中国计划于2007年发射首颗月球卫星的消息,成为继“神舟”载人飞船之后,国人及世界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1月8日2:18(北京时间1月8日15:18),宇宙机器人技术公司(Astrobotic Technology)研制的“游隼”(Peregrine)月球着陆器搭乘“火神半人马座”(Vulcan Centaur)运载火箭于卡纳维拉尔角天军基地41号发射台发射。此次任务作为美国“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LPS)首次任务,原计划于2024年2月23日在月球着陆。发射数小时后,着陆器推进系统出现故障,推进剂严重泄漏,在太空飞行10天13小时后着陆器再入地球大气层烧毁。“游隼”是美国自“阿波罗”(Apollo)计划以来的第一个月球着陆器,开启了美国商业化月球探测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